近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叶青酒泡制技艺传承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贮配一厂配置车间高级技师郝持胜聚焦中华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为我国非遗产业发展提供了解题新思路。

这些建议,是汾酒作为拥有“杏花村”“竹叶青酒”两个老字号代表,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与担当,更意味着中华老字号以及非遗在国家政策支持、消费者美好生活健康饮酒需求和汾酒的引领下,正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美好未来。
01
老字号价值彰显,传承保护正当其时
老字号是指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产品、技艺和服务并拥有良好信誉的品牌。因植根于传统中国社会,老字号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目前,我国现有中华老字号品牌1455个,中华老字号企业约1433家。经认定的三批中华老字号品牌,平均年龄约为146岁。
从行业规模看,全国老字号年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在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文化引领、民族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而易见,中华老字号的价值正在逐步彰显,并且前景相当广阔。
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环境变化迅速、消费结构转型加快、新兴企业间的竞争加大,老字号的生存环境也有了新变化,获得的关注虽然较此前有所增加,但还是存在体制机制僵化、创新动力不足、技术附加值低、融资困难等问题。与此同时,老字号强调高超手工技艺,需大量技术工人,但由于管理文化落后、待遇吸引力不足等因素桎梏,使之陷入技术和管理双重人才匮乏的困境。
两会期间,郝持胜基于老字号的发展现状,建议帮助中华老字号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中华老字号+”现代发展平台,推动中华老字号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他还补充道,建议搭建中华老字号人才培育平台,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传统文化又掌握现代技术和创意理念的专业人才,为中华老字号的创新转化提供智力支持。
在业内人士看来,老字号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多重价值的挖掘,把“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将发挥重大的产业价值,助力包括非遗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提升品类文化自信和发展水平,并转化为市场和消费者认同、认可,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价值驱动力。
02
破局非遗保护,汾酒带来启示
老字号与一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兼具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既是传统工商业的精髓,也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老字号作为承载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商业品牌,其独特的产品、技艺和服务往往融合了非遗的文化元素。
2024年2月1日,中国商务部网站发布《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公布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的通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竹叶青”品牌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至此,汾酒成为拥有两个中华老字号品牌的酒类企业。
应当注意到,在非遗保护的道路上,汾酒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以竹叶青酒为例,它是唯一拥有双非遗技艺的国家名酒,完美融合了汾酒非遗酿造技艺和竹叶青非遗泡制技艺。2009年竹叶青酒泡制技艺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叶青近年来探索文化遗产与酒业非遗跨界合作新路径,以及创新酒文化表达等方面,为非遗发展给出“答题新思路”。例如,竹叶青产业公司与中国丝绸领军企业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协议,推进双方在非遗传承、文化创意、产业链上下游等领域的战略合作。
因此,郝持胜此次提出中华老字号传承与创新的相关建议,是对竹叶青酒非遗保护的具体践行,也是在推动汾酒活态文化取得突破的同时,促进我国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目前,非遗热度也在正在飙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非遗传承人超9万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5%。其中,非遗相关产业链的产值突破10983亿元,形成了以手工艺、美食、演艺、文旅为核心的非遗产业结构。
郝持胜等非遗传承人提出保护中华老字号的提案,无疑是促进非遗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对整个非遗产业发展也有显著的促进意义,更为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
业内专家认为,中华老字号之所以基业长青,传承与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汾酒持续开展活态文化表达和加大非遗保护力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或许也是汾酒坐拥两大“中华老字号”品牌带给白酒行业、老字号企业以及非遗产业的一些启示。
03
乘上科技东风,老字号迸发新活力
当前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深度融合,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下,以中华老字号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生了深刻变革。
《2024抖音老字号年度数据报告》显示,目前已有超100家中华老字号入驻抖音生活服务。过去一年,与老字号的相关视频数量收获68亿次点赞,搜索量年同比增长55%,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68%,销售额同比增长52%。
显然,诸如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不仅是老字号品牌展示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的平台,也是促进销售和品牌年轻化的重要渠道。
从更宏大的视野看,老字号利用新兴技术延续和发展更多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上,主要包括老字号的概念、技艺、品牌等核心文化如何在现代生产条件下通过其产品传承再现,或者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设计、规范改造传统产品,使其符合现代社会需要。
郝持胜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新兴技术对保护非遗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汾酒在持续加大对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这在非遗保护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具体而言,非遗的数字化转型要通过高等教育、专项培训和跨领域培养,增加非遗人才数量,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不仅包括对现有传承人的数字技能培训,也包括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和创新工作。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非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可能。用户可以通过3D 扫描和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重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则可帮助构建非遗数据库,这些数字技术可以对非遗进行高精度的内容捕捉,为非遗的存储、记录和再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还可以让更多人体验到非遗文化的历史时空和技艺制作过程,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的魅力。
数字浪潮滚滚而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需紧跟时代脉动,让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科技成为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新动能。
当前,以“杏花村”“竹叶青”等为代表的中华老字号正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企业的大力传承保护下焕发新生,同时也正以高度的发展担当,准备迎接非遗发展的新未来,这些都值得拉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