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贾母的确偏心。
抱怨偏心这件事是这样的:中秋家宴,击鼓传花说笑话,轮到贾赦时,他说了个老人治病、心疼却针灸肋条的故事,笑点在于“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

这句话,别人听了没什么,“众人听说,都笑起来”,只有贾母很在意:“贾母也只得吃半杯酒,半日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

为什么只有贾母听出贾赦的抱怨之意?因为贾母的确是偏心的:平时是王夫人侍奉左右;喜欢宝玉和探春,都是贾政的儿女;不喜欢迎春,是贾赦的女儿;当然也喜欢贾琏王熙凤夫妻,是贾赦的儿子媳妇,却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内侄女婿,而且一直跟着贾政王夫人料理家务。

贾母的偏心是有道理的:不是贾母不要邢夫人侍奉,而是邢夫人就不喜欢侍奉婆婆。就像黛玉刚来,要去拜见舅舅,邢夫人马上提出自己带过去,还不是借机逃脱?拜见舅舅也要见贾政的,王夫人可没说自己带过去。后来回家接见黛玉,吃晚饭时又来到贾母面前。

喜欢宝玉、探春、王熙凤,是他们惹人喜欢;不喜欢迎春,是因为迎春不讨人喜欢。别说贾母了,就是王熙凤、平儿、丫鬟婆子小厮,连上你我读者,有几个对迎春有好感的?

更何况,贾赦夫妻还有“算计”贾母之举,就是讨鸳鸯了。别人也许相信贾赦只是好色,贾母可是一眼就看穿“弄开了他,好摆弄我”的本质的。
这样的贾赦夫妻,怎么能怪贾母不喜欢?可是,贾赦当然不会反省自己、改过向善,而只会在心里暗暗抱怨。

当然,要说贾赦在中秋宴上指桑骂槐、公然指责贾母偏心,倒也不至于。抱怨了也只会更破坏母子感情,又没什么好处,白白破坏了气氛,何苦来哉?贾赦也不是赵姨娘:“吵一出子,大家别心净,也算是报仇”,以破坏为目的。贾赦只是贪婪、不靠谱,心里有怨气,不由自主就说出来了,没经过大脑思考,没衡量得失利弊。

那么,已经冒失说出来了,贾赦该怎么解释?有没有挽回的余地?
有,当然有。《红楼梦》里,有另一个人也曾抱怨贾母偏心,这个人偏偏也是贾母的儿子,也是家宴上说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二十二回元宵宴,贾母嫌贾政在席、约束了宝玉众姊妹,“酒过三巡,便撵贾政去歇息”。贾政不肯走,这样抱怨:“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儿子半点?”

如果贾赦听到贾母“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知道自己冒撞、贾母疑心,也像贾政一样抱怨:“正是,老太太一向宠爱琏儿宝玉,把我们兄弟撂在一边,‘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儿子半点’?”把兄弟间的争宠,改到父子叔侄两代,那争宠就成了笑话,偏心的指责也变成了撒娇。
如果这样一来,贾母不仅不会“疑了心”,还会感动呢。

可是贾赦不会这样说。他没有这份急智,也没有这样的心胸。最重要的,他的确是吃醋于贾政、的确是怪罪母亲偏心的。
荣国府的长子,偏偏是这样一个贪婪愚蠢不靠谱心胸狭隘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