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这个充满科技与狠活的时代,超市里的草莓个头越来越大,红薯花生也比从前更加饱满,餐桌上的瓜果蔬菜也更加“肥美”。于是,你苦恼地发问:这些用上了膨大剂的蔬果,究竟能放心吃吗?会不会对人体有害呢?
整天工作忙碌的你没有太多时间去了解膨大剂这种“听起来就不太健康”的东西,所以自然地就把它和那些有毒的化学物质联系在一起。不过,在你打算拒绝这些“大个头”的红薯花生之前,或许应该先了解下这“膨大剂”到底是什么,是否真有传说中那么可怕。

膨大剂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农药的范畴。它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分化蛋白质合成,提高座果率和令果实增大的作用。
植物在自然环境发育中,会依靠自身的一些天然激素来调控生长,比如促进果实膨大的赤霉素,帮助叶子生长的细胞分裂素等等。而膨大剂就是人为合成的一种类似激素的物质,用来模仿植物体内的这些天然激素,加快植物的生长速度。

比如,氯化胆碱是一种光合作用促进剂,在被植物根茎叶吸收后,能够提高植物叶绿素的产量,令光合作用产物更快被输送到根茎中,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红薯,花生这些根茎类作物,在使用膨大剂后可以提高产量,作物可以更快进入收获期。

膨大剂在农业上的应用相当广泛,常见的膨大剂除了氯化胆碱,还包括氯吡脲,赤霉酸等。虽然这些名字听起来“不太健康”,但实际上这些物质已经被世界各国,包括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广泛使用,用来增加果实的大小,提高产量。
农用膨大剂从生产到销售,已经经过了严格的管理和审批,属于合法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膨大剂需要经过登记才能进行生产销售,使用时也有明确的剂量和方式规定,并不是什么非法添加剂。

很多人最关心的是膨大剂对健康的影响,毕竟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凡是化学合成的东西,对人体总是有害的。尤其是在看到一堆看不懂的化学名词时,总是会下意识认为这些东西“有毒”。
但其实,膨大剂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激素类药物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膨大剂主要作用在植物体内,通过与植物自身的激素受体结合,来调控它们的生长过程,而这种受体在人体内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植物的生长调节剂只对植物其作用,对人体不会起作用。

以氯吡脲为例,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植物细胞分裂的物质,可以加速植物的果实膨大,但并没有科学证据证明其对人体有害。
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实验表明,氯吡脲的毒性非常低。在对兔子的长期实验中,虽然氯吡脲对兔子的皮肤和眼睛有轻微的刺激作用,但总体来说,其影响微乎其微。我国农业部也早就表示,只要按照规定使用膨大剂,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当然,任何物质都有一个安全使用范围,膨大剂也不例外。如果使用不当,比如使用过量或者施用时机不对,确实可能会造成植物的畸形果,裂果等现象,影响水果的风味和口感。
但这种问题更多的是使用方式的问题,而不是膨大剂本身的问题。所以,大个头的红薯花生还是放心买吧,这并不是什么有毒的东西。

虽然膨大剂不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但在日常挑选蔬果时,我们还是有必要鉴别一下是否有过量使用的情况。因为一旦膨大剂用得太多,虽然不至于有毒,却会严重影响蔬果的口感和品质。

比如草莓,正常情况下它的个头适中,形状匀称。而如果草莓特别大,颜色不均匀,有的地方摸起来硬邦邦,有的却软塌塌,那就可能是膨大剂用得过量了。这类草莓往往果肉空心,味道寡淡,缺少应有的香甜,比起自然生长的草莓,口感会逊色很多。
类似情况也常见于黄瓜,葡萄等作物。如果你发现蔬果外观过于完美,个头巨大,但味道却平淡无奇,那可能就是膨大剂用多了的结果。

当然,膨大剂过量使用的情况并不常见。因为膨大剂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和时机,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蔬果时,选择应季的产品更为明智。应季水果通常不需要依赖过多的生长调节剂,生长过程更加自然。此外,挑选外观稍显“普通”的蔬果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毕竟,天然生长的果蔬外表并不总是那么完美,但往往意味着它们的品质更加可靠。

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也可以放心地吃蔬菜瓜果了。膨大剂并不是非法添加剂,它只是帮助植物生长的一种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都非常普遍,而且也得到了严格的监管。只要按照规范使用,它对人体就不会存在危害。
不过,作为消费者,选择应季,自然生长的蔬果仍是不错的选择。比起蔬果的外观和大小,口感才是更应该考虑的品质,注重口感不仅能让你吃得更香,还能让餐桌上的食物更加健康,安全。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