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并不太平
世界并不和平!俄乌冲突已持续两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加剧了国际政治中的集团对抗和阵营对立。中东地区冲突多点升级,全面战争的风险增高,以色列与周边国家如黎巴嫩、巴勒斯坦、叙利亚的冲突不断,伊朗也向以色列发射弹道导弹,局势急转直下。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对国际局势产生深远影响。台海问题更是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敏感点,美国的介入和“台独”势力的活动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因此,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虽然双方都在努力避免,但鉴于当前的紧张态势和结构性矛盾,这一风险依然不容忽视,需要通过外交和对话来有效管控和降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回避战争这个话题?战争也许真的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遥远。我们需要直面这些问题,现代战争应该怎么打?现代的士兵应该怎么带?怎么处理跟占领区人民、跟盟友、跟国内媒体的关系?我们需要全方位的理解,特别是从内部视角去观察。接下来的八篇文章,我们将解读一本书叫《火线上的适应:战争时期的军事变革》,这本书两位作者,戴维·巴诺和诺拉·本萨赫尔都是约翰霍普金斯高级国际研究院的教授。
第一作者巴诺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美陆军的退役中将,曾经是美国和联军驻阿富汗的总指挥,1954年出生的她从士兵开始干起,担任过各个级别的军官,参与过两场战争,经验非常丰富。

戴维·巴诺
戴维·巴诺在前言中说明,这边本书主要是写给军方人士,特别是五角大楼和白宫的官员看的。为什么我们要读?除了军事也是一种组织以为外,更重要的是假如有一天战争来临,即使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最起码我们心里可以多一份淡定和从容,知道我们对手在干什么、想什么。
军队与公司战争,这一最为极端却又根本的人类行为,其历史源远流长,远超公司这种数百年历史的组织形态。企业经营失败的终局不过是解散,而军队一旦战败,除了士兵生命的消逝,还有可能是国家的灭亡、社会的动荡,人民的流离失所。

军队是最严格也是最灵活的组织
美军,作为一支几乎不断参与战争的军队,在现代科技的武装下,其战斗方式独树一帜。现代战争的策略为何?士兵的领导与管理又该如何?与占领区民众、盟友以及国内媒体的关系又如何处理?美军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它接受批评,直面现实,并不断自我革新。美军在管理思想上的创新对美国企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研读军事著作,实则也是在探究管理之道,领悟其中的行事策略与领导艺术。
适应对于军队来说特别难“适应(adapt)”,这一概念源自达尔文的进化论,它关乎环境变迁下生存与竞争策略的转变。适应性改变往往是被动的,人们和组织本质上抗拒改变既定的行事方式。
然而,新局面总是不期而至,变革的步伐愈发迅疾。当你还在犹豫是否适应时,对手已经在行动,公众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新事物的传播速度是衡量变革速度的直观指标。从收音机普及至五千万用户耗时38年,电视机缩短至13年,苹果iPod仅需4年,Facebook更是只用了1年。而“口袋妖怪Go”这款游戏,仅19天便风靡全球。对于依赖新技术的公司而言,必须加快步伐以适应时代潮流。
然而,军队的适应性挑战远甚于公司,这源于其内在的矛盾。军队急需快速变革,却也是最抗拒变化的组织之一。
何以见得?首先,军队本质上是一个官僚机构,而官僚机构的核心特征在于对变化的抗拒,其设计初衷便是维持现状。官僚体系的运作依赖于标准化流程,这些流程确保了高度的可预测性和清晰的操作步骤,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新人也能迅速融入体系,成为其中的一环。这种稳定性使得组织不受人员变动的影响。
官僚体系的另一大特点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这保证了决策的迅速和执行力的坚决。官僚制度并非低效,相反,它在处理事务上极为高效。无论是购房还是结婚,官僚机构都能公正且准时地完成任务。问题在于,官僚制度不擅长变革。流程往往是历史的沉淀,为解决过去的问题而制定,一旦成为规定,便难以更改。人们习惯了现有的流程,改变便显得困难重重。而军队,作为国家的安全基石,必须不断适应变化,以保持其战斗力和适应性。
军队为什么必须适应变化?军队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其核心使命在于战斗,然而在大多数时间里,它并不直接参与战斗,绝大多数军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经历一次实战,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日里,军队的主要活动是训练,而训练恰恰是最容易规范化的活动。公务员的工作若不到位,民众的不满即是反馈;相较之下,军队若无战事,则缺乏实质性的反馈。若官兵们代代相传,重复着相同的训练内容,其思维可能比公务员更为僵化。
然而,一旦战争爆发,战场从不会遵循任何流程。1941年,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中,德军很大程度上是被苏联的严冬所击败。德军士兵身着夏装,在严寒中作战,非不知苏联冬季之严寒,而是未料及当年的冬天来得如此之早,德军的计划未能适应这一变数。

意外总是不期而至
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盟军制定了详尽的计划,每个班的攻击路线都经过精确规划。然而,实际情况却与计划大相径庭,飞行员未能将士兵投送到预定地点,导致士兵们降落在错误的位置,单位分散,士兵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指挥官,面对这种情况,他们该如何应对?

再多的演习,那也只是演习
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时,伊拉克游击队发明了一种新的战术,使用自制的“路边炸弹”攻击美军巡逻车,使美军防不胜防。美军在反思中发现,战前竟无一人预见到这种情况。

意外不出不在
实际上,即使在前线不交战,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能出现意外。指挥作战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缺乏公共交通和标准道路的地区,要将数千士兵顺利带领至目的地,确保队伍不乱,其难度可想而知,各种问题难以预料。
面对战场上的巨大不确定性,是否应主要依赖临场应变,而在平时放弃流程呢?恰恰相反,军队恰恰是最重视流程的地方。因为现场的随机应变往往不可行,一方面是临场的混乱使人难以迅速想到对策,另一方面是每个人的想法可能不同,导致犹豫不决,无法统一行动,这在战场上是大忌。流程的优势在于,它无需临时思考。
那么,如何在应对多变战场情况的同时,又遵循流程呢?解决方案是事先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制定解决方案,并将其标准化。正如航天飞机每次任务前,地面人员需考虑6800种意外情况,并熟练掌握应对方法。
教条是把双刃剑美军将做事方法称为“教条(doctrine)”,包括宏观和微观层面,也可以称之为“指导思想”、“学说”或“理论”。目前美国陆军的教条分为11大类,共1340份文件,总页数可能超过10万页,堪称“十万个怎么办”。虽然不可能全部背诵,但对于职责范围内的内容,必须牢记。
军队拥有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是为了追求平等,而是为了将官兵细分为多个层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在场人员是否相互认识,所有人都清楚知道应该听从谁的指挥。
军队的教条、等级和纪律,在平常看似过于刻板,但考虑到战场的实际情况,这些正是用确定性来抵消不确定性的关键。
然而,优秀的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教条可能导致保守作风的形成。美军将领有时故意不采用最新技术,因为他们对旧技术已经驾轻就熟,担心新技术一旦出现问题将如何应对。当决策涉及士兵生死时,人们往往对创新持谨慎态度。那些坐在家中阅读战争故事的人可能会认为,杰出的将领必然善于临场应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出版偏见。我们不应低估保守的价值。
然而,无论事先考虑得多么周全,总归需要临场应变,甚至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自我变革。这是因为适应力至关重要。
因此,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军队是最严格的组织,但同时也是最需要灵活变革的组织。
变革来自哪里呢?我们常说应该「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定」,应赋予前线士兵指挥权,变革应自下而上进行,但军队本质上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有时会赋予前线士兵一定的自主权,例如在战前举行“诸葛亮会”等。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美军的变革大多也是自上而下推行的。
直至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军才零星展现出一线变革的迹象。但这些变革往往局限于解决特定问题,应用范围狭窄,缺乏普遍性,可能在下一次作战中就被遗忘。这或许是巴诺撰写这本倡导变革书籍的原因之一。

阿富汗仓促撤军
该书从三个维度探讨适应性问题:
首先是理论教条。严格的教条能使全体士兵协同作战,因为不仅你知道如何行动,而且你知道你的队友也知道如何行动,从而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使得配合默契。
然而,教条也容易导致僵化。最糟糕的情况是,当指挥官因错误决策导致失败时,他可能会以教条为借口,声称自己的命令无误,是教条的规定。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其次是技术。每一场大规模战争都会带来新技术,新技术也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一战时期出现了机关枪、火炮和大规模生产的弹药;二战时期出现了坦克、飞机、雷达和原子弹。未来战争中,无人机、战场机器人、网络武器、高超音速飞机和定向能武器将成为主流。这些新武器将带来怎样的变革?人工智能对战场指挥又会产生何种影响?
过去,美军崇尚武器,但毛泽东曾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非物。”赛车电影中的郑伊健也有句台词:“人要比车凶。”现代战场究竟应以武器为主,还是以人为主?
巴诺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起,美军已不再坚持武器决定论,开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9/11事件后,美军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深刻反思。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适应因素,是领导力。遵循流程并不需要领导力。领导力体现在超越标准化动作之外,那些若非指挥官命令,士兵不会主动去做的事情。领导力是对流程的突破。
一个在战场上只会机械地应用教条、不懂变通的领导者,对军队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巴诺认为,在和平时期培养能够适应战场的领导者,是当今全球所有军队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毛主席为什么牛?看到很多关于美国军队的书籍,总能让人想起毛泽东领导下的那支军队。当年抗日军政大学请求毛泽东题写校训,毛泽东并未撰写“凝聚意志,保卫领袖”之类的口号——相反,他题写的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这是伟人的思维!深刻
观察这八字校训,团结、紧张、严肃,这些不正是严格管理和遵循教条的体现吗?但仅有这些并不足够,还必须有活泼。活泼意味着士兵敢于表达,教条才不会变得僵化,军队才能具备适应性。严格与灵活并重,严肃与活泼同存——在成就伟业的过程中,总是在矛盾中寻找平衡与发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