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三州口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5-01-24 20:48:34

公元230年时,曹叡在“浮华案”中处理打击过一批善于清谈的玄学家,这批人和曹爽关系很好。曹爽成为大将军后,把这帮人请到身边做了门客,何晏便是其中之一。

何晏(约公元193年~公元249年),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建安元年,曹操收纳了何进的儿媳尹氏,一道收养了何晏,尹氏为曹操生了曹矩。

何晏和秦朗一样都是养子,深受曹操喜欢,不同的是秦朗的性格谨慎,为人非常低调,而何晏性格比较张狂,处事非常高调。

曹丕很看不惯何晏,碰见何晏,也不喊他名字,直接喊他为“假子”。何晏还喜欢像女人一样涂脂抹粉。这种人在魏文帝时期是混不出什么名堂的,故一直无所事事。

曹叡继位后,何晏总算混了个闲职,但不久又因为“浮华案”被赶了下去。曹爽辅政,他才时来运转,成为散骑常侍,后来升为侍中、尚书。

曹爽身边尽是些这种虚无缥缈的人,其谋略水平自然是可想而知。不过,权谋人物也有,比如丁谧。

丁谧是丁斐的儿子,此人非常圆滑。他向曹爽建议道:“司马公有大志而甚得众心,其情难测,不可完全以诚心待之,须有所防备。”

其余诸人随之劝告曹爽,说国家的机柄,不宜委之于他人。曹爽深以为然,便与诸人密商对付司马懿的办法。

丁谧早已成竹在胸,立即献上一计:用明升暗降之计,以司马懿年高德邵,免去司马懿的太尉职务,升司马懿为太傅兼大司马,位列于朝臣之首。

同时,用计去除其大司马的职务。于是,司马懿的录尚书台事和宫廷卫戍之权也随之取消,太傅身份尊贵却无实权。曹爽听罢很是高兴。

还有一人名叫桓范,其人有才,脾气也大。建安末,桓范入曹操的丞相府受命编纂《皇览》一书。太和年间,桓范做了中领军尚书,持节都督青州、徐州二州军事。

后来桓范与徐州刺史郑岐不睦,居然仗着符节在手,打算要私下干掉郑岐。结果被郑岐告到曹叡面前,曹叡很生气,免了他的官。后来不久,他又被任命兖州刺史,身份低了许多。

再后来,他和他妻子产生了口角,妻子顶撞了他,他大怒,持剑柄撞其妻腹部,当时他妻子正在怀孕,结果流产,大出血而亡。自此,他的行事鲁莽急躁的名声流传开来。

正始年间,桓范做了大司农,掌管农事。何晏向曹爽推荐了桓范,认为此人虽然行事鲁莽,但心思缜密,出谋划策切中要害。于是,曹爽自此礼遇桓范。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二月,西域有使者来朝,献给魏国皇帝许1多奇珍异宝。

其中有一宝物“火浣布”,上面附着之污物被烧去,本身毫无损伤,而且更加洁白,故以“火浣”二字形容之。魏国君臣得知,莫不想一观神奇,小皇帝更是跃跃欲试。于是命曹爽和司马懿在建始殿前主持试验。

只见两名侍卫抬着一根长长的铁棍,铁棍中部放置着一幅白色布帛,长宽各数尺。曹爽和司马懿做出手势后,侍卫便小心翼翼地把布帛移向烈火之上。很快,布帛开始变红变软。

曹爽命令停止,侍卫把布帛从火中移出。众人定睛一看,此布果然完好如初,而且似乎更加洁白,顿时殿堂之内一片惊叹之声。

远方来献异宝,证明大魏皇朝威德流播四海,群臣马上向小皇帝大唱颂歌,小皇帝大喜,设宴款待百官。魏宫内外一片喜气洋洋。

曹爽觉得如此祥和的氛围,正好施行推尊老前辈之事。次日,他即向皇帝上了一通表章。表章由曹爽的一位工于笔翰的胞弟曹羲代撰。

文中说自己无德无功,得任辅政大臣,而居百官之首,很是惭愧和惧怕。然后从道德、功勋、威望、年资、能力等各个方面,把司马懿着实恭维了一番。如此鲜明的对比下,天下的人就会质疑自己仅仅是凭借宗室的关心而受到恩宠。

所以,殷切地希望陛下能够采纳自己的建议,晋升司马懿为太傅、大司马。这样就可以充分显示陛下重用贤才的英明,褒扬司马公文治武功的实际贡献,还能使自己免于众人的指责讥笑。

一切按照曹爽等人的预定设想进行。二月二十一日丁丑,皇帝下达诏书,说明本想任命司马懿为大司马,但因此前的大司马大都在位享年不久而不得不作罢。其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

在至关紧要之处,录尚书台事及卫戍宫廷的两项任务没有了。这时,距离曹叡的死期刚好才过整整五十天。

作为弥补,曹爽指点小皇帝给司马懿家以多种优宠。可以“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另外,司马家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全部费用都由官方供给。司马懿的儿子也皆有封赏。

在外人看来,司马家真是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了。但是,司马懿表面上对这一切却无动于衷。太傅府幽静的小院,绿竹当风,赤鲤戏水,三天以来,他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一直在此独坐沉思。

这三天中,老于世故的司马懿开始非常气恼。他不气皇帝,也不气曹爽,而是气自己。自己年过花甲,宦海沉浮,深通谋略,到头来竟着了一帮黄毛孺子的道,此事若被记入史册,岂不贻笑千古么?

起初司马懿本认为曹爽很容易对付,不料此人迅速结交了一批政坛失意之辈,为之出谋划策,也没想到对方下手如此之快,如此之妙,如此之冠冕堂皇,让自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实在是咎由自取,不怪他人。

事已至此,后悔也于事无补,不过倒也不全是坏事,一是使自己从此意机提高警惕,避免以后受到更大的挫折。二是对方小人得志,必定猖狂得,擅自专权,势必得罪朝廷的士大夫群体,待到弄得天怒人怨,自己的机会也就来了。

话说曹爽以明尊暗抑之法把司马懿的大部分权利架空之后,提拔吏部尚书卢毓为仆射,何晏为吏部尚书,让邓杨、丁谧当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以上均为地方行政职务中头等重要者。

曹爽把自己的诸位兄弟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长,完全掌握了军权当中的核心部分,即京城和宫廷的卫戍之权,从而把小皇帝和朝廷,掌控在自己手中。

可是这些人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晏其人,外显胸怀,内心浮躁,且极端自私,不会为国着想。长此下去,真正有才干者,会远离你们。”

可惜,曹氏兄弟非但不听,反而在酒桌上把这个话当面向何晏一字不漏地复述了一遍。于是何晏很生气,找了个芝麻大的过失,把傅嘏的本兼各职一撸到底。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春,孙权见到曹魏幼主临朝,政局不稳,遂有意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攻势。但孙权的气魄不够,并没有把这个机会看得很重要,只想局部攻打一下魏国。

零陵太守殷礼提出一个方案,请孙权把这个机会看成历史性的机会,动员江东人民能打仗的就到前方作战,然后联合蜀国同时出兵,把战线全面铺开,到处进攻敌人,迫使魏国的兵力分散,只要攻破一点,魏国就会全面崩溃。

但孙权不愿冒险,只把这个看成是个有限的机会。他虽然没有采纳殷礼的建议,但也兵分四路,同时进攻。一路是全琮,一路是朱然,一路是诸葛瑾,另一路是诸葛恪。

四月,大将全琮出袭扬州的淮南郡(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市东北),朱然出袭荆州的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诸葛瑾攻荆州的柤中。四路并进,来势汹汹。

曹魏方面得报,连忙分兵抵挡。经过几番交锋,四路吴兵有三路被杀退,唯余朱然一军仅仅围住樊城不放。

朱然,字义封,扬州丹阳郡鄣县(今江苏安吉县西北)人氏。其人身形不高,但胆大心细,临阵沉着,是孙吴有数的名将之一。他此番率兵五万进攻樊城,志在必得。

樊城在军事上的地位异常重要。樊城与荆北的重镇襄阳,分局汉水北、南两岸,隔水相望。如果攻战了北岸的樊城,就完全阻断了南岸的襄阳与中原的联系,襄阳势难保全。

因此,凡从南面来攻襄阳,往往不就近直接进攻汉水南岸的襄阳城,而是要先绕至北岸进攻樊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蜀汉大将关羽北攻襄阳时,先行在樊城水淹七军,用的就是此法。

而今朱然依样,集中兵力把樊城围定,得手后再攻襄阳。由于樊城地势较低,不仅易受水淹,而且易受敌军攻击。在五万精兵的轮番进攻之下,情势非常危急。

曹魏的荆州刺史兼振威将军胡质不断地接到樊城告急的消息,可是胡质的手里也没有多少兵,但又不能不救,于是决定率一部分人马轻装南下救援。

胡质的部署认为不妥,因为敌众我寡,战必不利。胡质道:“樊城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

胡质轻兵急进,他把部队带到吴军的包围圈前。樊城守军得知,军心大振,竟然击退了东吴兵的多次进攻。

那朱然果然胆气不凡,一面分兵阻击胡质,一面继续强攻樊城,双方依然连兵不解。于是,司马懿找到了领兵出征的机会。他立即上书请战,自请挂帅解救樊城。

朝廷大员大都认为无此必要,他们纷纷劝阻道:“敌军远来进攻樊城,不可能很快成功。如今其攻势一再受挫,军心开始涣散,呈不攻自破之形,大可不必再兴师动众了。”

司马懿道:“兵书有云:‘将能而御之,此为縻军;不能而任之,此为覆军。’今边疆骚动,民心疑惑,此乃社稷之大忧,岂可安坐庙堂而不救?”

于是,众人都闭口不言。大将军曹爽假意劝阻一番后也不再坚持,他的幕僚都认为:当时盛暑,年过花甲的司马懿跋山涉水,露宿风餐,千里奔波,休说交战时可能被敌军杀死,就是累也可能把他累死。岂不合意,阻挡他干什么?

炎夏六月,赤日如火焰炙烤着中原大地。魏国太傅兼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懿,持节统领数万大军救援樊城。出兵之日,曹爽陪同小皇帝,并率文武百官,一直把司马懿送出洛阳城郊。

半个月后,司马懿援军逼近樊城。朱然没有料到曹魏竟然出动了元老重将,加之吴军普遍疲劳不堪,遂于深夜下令撤退。

司马懿得报,立即派出精锐起兵追击,一直追到边境的三州口(今湖北省宜城市),先后俘斩敌军千余人,并缴获大量船只军械。至此,樊城之围彻底解除。

司马懿战无不胜。大功之下,曹爽也不得不遣使表彰,把司马懿的封邑再增加两个县,达到了四个,子弟十一人全部封侯。

司马懿的府中,收进一个年轻人,说话结结巴巴的。别人问他叫什么,他就说:“我叫邓艾艾艾...”其实他叫邓艾。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后来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邓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可见邓艾才思敏捷。

邓艾精通农务,他受司马懿之命去东南一带视察,认认真真从陈县、项县一直巡视到寿春,一边看,一边想,想法在脑中逐渐形成。

回来后,他提出,一要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二要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因为淮河以南还有战事,每当大军南征,粮草运输就占用一半兵力,征用民夫,百姓也不堪其扰。

如今淮河以北有士兵二万人驻扎,淮河以南有士兵三万驻扎。按照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就常有四万人,一边种田,一边戍守。种田产出的粮食,除了日常兵民之用,可以有五百万斛的盈余,可以纳做军姿屯粮。

六七年间,淮河上游就可以积蓄三千万斛粮食之多,够十万军民五年的吃用。粮仓丰盈,进攻东吴难道不能无往不胜吗?

司马懿非常满意,即刻下令开河道、大举屯田。几年时间,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好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切都得力于邓艾之功。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孙吴的威北将军诸葛恪,字元逊,乃孙吴大将军诸葛瑾的嫡长子在长江北岸邻近曹魏辖境的皖口(今安徽省安庆市)地区,实行屯田,且耕且守,积累了不少军粮,于是频频出兵骚扰曹魏的边境。

曹魏群臣认为:诸葛恪据坚城,积粮谷,其目的正是要引诱曹魏出兵。今悬军远攻,将中其计。若其大军来救,进退两难。

司马懿道:“敌军长于舟楫,吾今攻之,以观其变。设若诸葛恪用其所长,弃城由水路退走,则吾将不战而胜。设若其敢据城固守,此时入冬水浅,舟楫难行,势必由陆路来救;敌军弃长用短,亦吾之利也。”

于是,司马懿便请兵出征。曹爽等人却有点生疑,认为其不舍兵权。基于这种判断,曹爽决定把此事再拖一拖。曹爽不加指点,小皇帝也不会下诏。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秋九月,前方传来情报,说是诸葛恪气焰日益嚣张,最近不断派人入境打探,似乎想要对我扬州的州治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实施偷袭。

司马懿立即抓住机会,重申前议。

曹爽等人密谋一番,认为让司马懿出兵利大于弊,皖口有两千里之遥,且诸葛恪据城待我,这仗难胜,司马懿执意要去,就让他去好了。如果败了,看他还有何脸面回转京都。

次日,皇帝便下达了命太傅出征的诏令。司马懿再一次统兵离京,浩浩荡荡杀往扬州,一直到位于魏吴边境上的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方才停住。

这舒城乃顾曲周瑜的故乡,南距皖口已不到二百里。一路上,司马懿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近数年来自己似乎和诸葛家的人很有缘分,一而再,再而三,在战场上打交道。

最先是在关陇与诸葛亮对垒,前年朱然攻樊城,配合朱然行动的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现今又碰上了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诸葛瑾用兵远不及他的胞弟,但不知他的儿子手段如何。

司马懿想着此番前去皖口,倒要和这位后生较量较量。于是,就在舒城休整士卒,部署计划,一心想给诸葛恪来个下马威。

万事俱备,就在司马懿准备发起攻击之际,前方送来一个意外的消息:诸葛恪率军跑了!

原来,东吴的地域濒临东海,而秦汉以来,濒海地区最信怪力乱神,东吴的皇帝孙权亦是如此。孙权信神信巫,更信望气之术。这次就是一个望气师装模作样地预言:风气征象对吴军不利,战必大败。

孙权心存畏惧,不仅停止从后方调集援兵,而且命令驻守皖口的诸葛恪放弃城池撤退到上游的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

诸葛恪本来就不愿意同大名鼎鼎的老将军司马懿一决雌雄,所以接到命令后,立即烧掉多余的军事物资,撤往上游四百里外的柴桑去了。

司马懿得知诸葛恪撤走的消息属实,又是高兴又是遗憾。敌军闻名而逃,试问曹魏谁有这等声威?只可惜自己未能与诸葛恪交锋,辜负了自己一路设计好的满腹妙计。

司马懿并不急着回朝,他在颖水南北规划地域,部署人力,兴修渠堰,建造仓库,办起了曹魏规模最大的一处屯田区。从此,自寿春到洛阳,屯田兵民连属不断。四个月后,司马懿才回到京城洛阳。司马懿再度凯旋,声誉更隆。

0 阅读:7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