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延长生命时代逐渐进步,环境和医疗保健的改善使得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现在的男性活到知天命,女性活过耳顺之年,已属轻而易举。发达国家99%的新生儿可以庆祝周岁,98%的儿童可以活过四分之一世纪。但是人类怕死的心理犹存,贪生的欲望又大幅度增强。自秦始皇以来,便积极追求长生不老。
活得长久的人,还希望活得更久,最好永远不死。全世界的人,都追求长生,甚至永生。有的祈求宗教保护,有的寄希望于仙丹的功效,如今还有人借助科学的力量。贪生是人类求生存的第二特征。
人类一方面怕死,一方面贪生,所以做了很多事情,变出许多花样来延长寿命。使得人类在传宗接代的动物本能之外,又发展出其他动物望尘莫及的文化,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多彩多姿。爱迪生如果只活到十五岁,那么不可能有那么多发明:爱因斯坦假若不是活得那么长久,怎么想得出相对论?
孔子活不到七十多岁,就无法体验自由自在却能够中规中矩的生活乐趣;姜太公若是活不到那么大把年纪,遇不到周文王,一生的抱负便无法施展。古今中外的文明创造,无不得力于人类寿命的延长。然而,人能不能长寿,不完全靠自己,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索马里的幼童病死、饿死,责任并不在天真无邪的小孩;美国儿童健康活泼,也不是出自美国孩童的努力。
饮食、运动、卫生习惯以及规律的生活可能决定人的寿命,也不是十分准确的说法。饮食方面,日本人偏爱低脂,瑞士人偏好多油,而两国人的平均寿命却大抵相同。运动方面,美国人的运动量大多低于非洲人,而现代人的运动量也比不上石器时代的人的运动量。卫生习惯方面,有不抽烟、不喝酒的人长寿的,也有抽烟、喝酒的人也活得很久的;有十分注重卫生却不幸早逝的人,也有周遭环境非常不卫生而相当长寿的人。至于生活规律,同样被证实不能够一概而论.
这篇文章继续探讨了人类求生存的另一个特征——贪生的欲望。作者指出,随着环境和医疗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大幅提高,但人们对于长生甚至永生的渴望并未减弱。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延年益寿。
文章认为,正是由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贪生的欲望,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如果人们活不长,就无法留下像爱迪生、爱因斯坦、孔子等重大贡献。
不过,文章也指出,能否长寿并不完全由个人努力决定,还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饮食、运动、卫生习惯、生活作息等,但这些因素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类对长生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以及影响寿命的种种复杂因素,揭示了人性中对死亡的恐惧和贪生欲望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