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迈森是欧洲瓷器发展史上的关键地点之一,它位于德国西南部,靠近德累斯顿。这个小城镇在公元929年由国王亨利一世建立了城堡,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在城堡周围逐渐发展起来,如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然而,迈森真正成为瓷器之都要追溯到1710年。当时,德国科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海尔特成功地发现了制作瓷器的方法。也正是这个发现,标志着迈森成为欧洲瓷器制作的中心。
那么,迈森为何能在欧洲瓷器制作成为标杆?
历史背景16至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航海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推动了东西方之间贸易的频繁往来。来自东方的珍贵货物,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各国。其中,以瓷器最为著名。
要知道,瓷器温润柔美、光洁细腻的特点使其成为欧洲王公贵族及整个上流社会的宠爱,甚至一度超越黄金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回顾上古时期的世界陶瓷艺术,主要有两大源流,一是中国,二是西亚。因此,欧洲瓷器的发展大致上是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其产生时间较晚,一般认为18世纪是欧洲瓷器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欧洲瓷器的产生经历了从东方进口、仿制东方瓷器,到最终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欧洲瓷器这几个阶段。在英文中,瓷器被称为"china",以此作为中国的代名词,虽然不能完全说明欧洲受到的影响仅仅来自中国,但至少说明瓷器源自东方。
最为关键的是,欧洲有着悠久的陶器历史,但瓷器的出现却相对较晚。东方瓷器早在很早就传入欧洲,但其对欧洲陶瓷工艺的影响导致大规模的模仿是在17世纪的巴洛克时代。
虽然这些仿制品仅是用陶器模仿瓷器,但这一模仿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拉开了欧洲瓷器生产的序幕,为真正的欧洲瓷器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在17世纪,瓷器成为欧洲王公贵族及上流社会最为珍爱的瑰宝。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纷纷展开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潮,其中以荷兰德尔夫特陶器最为出色。
荷兰是欧洲最早发展航运事业的国家之一,于1605年成立了东印度联合公司,建设了通往远东的港口。随着这一举措,荷兰在西班牙之后独家垄断了远东贸易,其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就是来自远东的瓷器。
然而,在1640年至1690年间,由于中国战乱导致瓷器出口急剧减少,但与此同时,昂贵的日本瓷器应运而生,为德尔夫特陶瓷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16世纪初,由安特卫普传入的意大利马略卡式陶器在荷兰的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和哈勒姆等地开始流行。随着来自中国和日本等东方陶瓷的影响,德尔夫特陶瓷厂的制陶工艺从17世纪后半期开始逐渐处于全欧洲的领先地位。
当时的欧洲人眼里,如果能够购得一件德尔夫特陶瓷厂生产的陶器,将被看作是荣誉、幸福,甚至是财富的象征。这种瓷器因其独特的设计和高质的制作工艺而备受推崇,成为社会上富有阶层的收藏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东方瓷器的追捧和对陶瓷工艺的极高需求。
因此,荷兰通过其航运事业和东印度联合公司的建立,不仅在欧洲独占了远东贸易,而且通过引入东方瓷器的同时也为本土陶瓷产业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德尔夫特陶瓷厂的兴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欧洲瓷器的诞生根据传统说法,欧洲瓷器的发明者被认为是炼金术师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在18世纪奥古斯特统治时代,奥古斯特大帝因对瓷器的狂热而闻名,他不仅大量收集东亚瓷器,而且试图建立自己的王室手工瓷器工场。
在这一背景下,伯特格尔宣称他掌握了炼瓷的秘方。18世纪初,伯特格尔奉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之命开始研制瓷器。在1708年,他成功地烧制出一只硬质白瓷花盆,这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这一发明为萨克森选帝侯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因为瓷器成为一项极受欢迎的商品,受到贵族和富裕阶层的追捧。伯特格尔的成就对欧洲瓷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欧洲瓷器的诞生和兴盛。
迈森瓷器的历史发展1710年1月23日,奥古斯特下令在德累斯顿建立迈森王室瓷器制作厂。随后,于3月在迈森阿尔布雷希特选帝侯行宫开设了制陶厂房,至6月6日,欧洲第一家瓷厂正式开始运营。
1713年春,迈森开始大量生产欧洲硬瓷,这标志着欧洲第一批真正供应市场的著名瓷器面世。1714年,迈森瓷品被运往莱比锡世界博览会参展,随后在各种博览会上不断获奖,成为欧洲最著名的瓷器之一。
为了保守炼瓷的秘方,防止其泄露,瓷厂实行了严格的戒备。只有极少数工匠掌握了配料比例。然而,尽管如此,工匠们仍然成功将配方带到维也纳,并于1718年创立了维也纳瓷器厂,成为迈森瓷器的有力竞争对手。
迈森最初的瓷品设计仅限于花、鸟、鱼、虫,后来开始使用钴蓝作为颜料,生产餐具。迈森瓷器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受到中国瓷和日本瓷的不同程度影响。其早期纹饰多为中国式的人物、楼阁、园林以及花草动物等,体现了对中国瓷器文化的认同和模仿。
直到18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迈森窑大量仿制日本柿右卫门和伊万里彩绘瓷器,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种影响与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对日本瓷器的偏爱密切相关。迈森窑对日本瓷器的模仿在装饰纹样、色彩、器型等方面展现了明显的日本特色。
19世纪早期,瓷器行业遭遇了一场大规模的低迷。曾经依靠战争和借贷大发横财的瓷器消费大户变得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瓷器生产商不合时宜的生产计划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形势的严峻,导致失业人口逐渐增多。
在1813年,歌德在参观瓷器工厂后曾写道:工人在工厂里找不到工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大量的瓷器工厂被迫关闭,包括1810年暂时关停的迈森瓷厂。然而,迈森瓷厂通过顽强的努力成功渡过了危机。
1814年,威廉·冯·奥佩尔接管了迈森瓷厂。他对瓷器进行了一系列工艺和商业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使得瓷厂焕发新生。为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瓷厂成为了萨克森财政部下属的国家机构。
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上,迈森瓷器并未引起太大关注。然而,出于对哥本哈根王室瓷器的热情,迈森瓷在餐具外形和装饰上进行了一系列修改,并开始逐步关注上升的中产阶级市场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Max Adolf Pfeiffer接管了工厂,推动了迈森瓷器的艺术发展,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而迈森瓷的标志是两支交叉的蓝剑,这是18世纪萨克森选帝侯盾徽中的代表性图案。这个标志成为了迈森瓷器的象征,体现了其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工艺传统。
二战结束后,迈森瓷厂的一部分设备曾一度被苏联占有。1946年,作为战争赔款,苏联的Zement股份公司接管了瓷厂。然而,不久之后,这些设备又被归还给德国,成为迈森国有瓷器厂。
1958年以后,迈森瓷器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民主德国八大外汇创收企业之一。随着两德统一,迈森瓷厂更名为迈森国家瓷器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历史过程反映了迈森瓷器在战后重建和发展中的坚韧与逆境。
事实上,迈森瓷器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发展,其产品种类已多达23万种,涵盖了巴洛克、新艺术、现代艺术等各种风格,被誉为艺术史上的珍宝。其中,诞生于1730年的蓝色洋葱图案长期以来一直是经典的收藏品。甚至一些教堂的钟和壁画也使用迈森的制品,突显了迈森产品的艺术价值。
迈森瓷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包括工艺技术的革新和艺术创作的革新。然而,尽管面临时代变迁,迈森始终坚持手工操作,注重精雕细刻。
根据世界著名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评定,迈森瓷器至今在德国传统高档商品中是第二大知名品牌,仅次于保时捷跑车。到目前为止,迈森瓷器仍有75%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显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卓越地位。这表明迈森瓷器在传统工艺和艺术品质上的坚守和卓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