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德州市博物院有一座东汉四层砖烧红陶楼,它既反映了汉窑的建造手法与特色,又能直接反映出其高超的工艺技术与建造特色。
因为汉代的陶器只在墓葬中发现过,因此很少有在博物馆里展示。也正因为如此,汉代陶器的制作技术才渐渐被遗忘,现存的文物价值不菲。
从它的雕凿技术与象征含义上,可以看出它所反映的是汉朝的盛衰,同时也反映了汉朝民众的阶级观念和丧葬观念。可以说,这件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汉代陶器发展简史汉代是我国陶艺发展的一个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瓷器的品种和数量都极为丰富。汉朝是由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组成,在造型上,它继承了秦朝的传统,在造型图案上,既有鲜艳的颜色,又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到了东汉,陶器工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与时代的丧葬习俗相融,又与儒家文化相融。这一时期的陶器呈现出一种超越自然,神仙升天的美妙气氛,其中,汉代的“四重砖”即为该时代的产物。
其中,以“四重”铅釉窑为代表的“三窑”工艺,标志着中国陶器制造与发展的新时代。在中国,有釉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但由于工艺和材料的限制,很难大规模地进行。
到了西汉时期,关中和河南一带开始发现了这种陶器的痕迹,到了东汉时期,这种陶器开始流行起来,并且大量增多,是典型的汉瓷品种。汉墓中使用的多为铅釉,以陶器为胎体,以氧化铜、氧化铁为呈色剂,氧化铅为助熔剂。
因其对高温的要求很低,只需要700℃,因此也被称为低温铅釉陶器。它的成功烧造,不但促进了汉陶的制作和发展,而且在中国制陶历史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汉瓷主要用于明代器物,故它还承载着丰厚的葬俗文化与思想内涵。
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除了少量的石制品、金属制品和木漆器之外,汉墓中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陶——除了陶壶和陶罐等实用工具之外,还将丰厚的丧葬观念注入到了陶制品中,通过陶房的外形和构造,为逝者创造出一个可供逝者享受的幻境。
这些都是两汉时期人们对死者的一种向往和一种对死者的尊敬。汉朝有高台的习俗,西汉武帝时方士公孙卿曾说过:“仙人好楼居”,认为仙人都喜欢住在高楼之上。
东汉时期,由于田产经济发达,地方上的大户大族,为了增强防御力量,也为了监视敌人,纷纷开始建造高层建筑。德州市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西汉四层铅釉红陶塔(图1),纵64公分,宽36公分,通高144公分,是一件仿木结构的灰陶制器物。
它共有四层,底部为长方形基座,正面中央为斜坡漫道,各层均饰有斗拱及廓沿,楼顶为庑殿顶,楼脊与二层立柱均有鸟形陶饰,三、四层门窗两侧各饰一陶俑,二、三、四层门窗饰雕刻菱形图案。
这座建筑具有庞大的体量、生动的形象、合理的构造和精湛的工艺,堪称一种精致的艺术珍品。
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造物观念从外形上来看,这座陶楼与真实存在的建筑非常接近,可以说是对真实建筑的一种模拟。从艺术形态上讲,这座陶楼与现实中的建筑非常接近,但又有很大不同。
可以说,汉陶建筑的建造就是柏拉图所谓的“以情为本”的艺术。汉朝人民把自己的信念注入到建筑之中,今天看来,这座陶楼所展示的,并不只是汉朝匠人的精湛手艺,而是那个时代,人类对身后天地的无尽想象。
鲁惟一在他的《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一书中将汉代人对死亡的看法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汉代人在意识当中希望可以益寿延年;第二,汉代人自己有一个理想的世界,他们希望死后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当中;第三,汉代人在丧葬处理当中有意识地为逝者灵魂提供保障,因此打造各种建筑以供逝者灵魂居住和使用。
东汉时期的四层砖釉红陶是汉代最具代表意义的一件,它的四层结构和四层以上的人物像,都表明了汉朝人对墓葬文化的看重。
在构造方面,高耸的高楼代表着死者的心灵向天堂靠近,而兵马俑的造型则反映了保护死者魂魄的意义。另外,从楼层设置窗口的做法,可以看出,汉朝的匠人们将真实的建筑尽量复原到明器物上,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也表达了期望死者进入天堂后仍能享受到与生前相同的豪华建筑的愿望。
陶楼是汉民族对“乌托邦”的重新创造。比如,一九九三年河南焦作市柏庄发掘了一座七层的汉阁楼阁,它的高度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而作为冥器的陶房,则是在两汉时期人们以神灵的信仰为基础,通过想象而产生的。汉朝人是有信仰的,他们认为人一旦死亡,就会去天堂。
“仙人好楼居”的构思,既反映出两汉时期人们对人间天堂的憧憬,又反映出两汉时期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而这些追求都集中在了明器建筑上。
高楼越高,越贴近神仙,因此,东汉时期的四层红陶高楼,就是祈望逝者登高,与神仙交流的心愿。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汉画像石中蕴含着汉民族求仙求仙的精神寄托。
从东汉时期的四层砖烧红陶建筑来看,在雕刻瑞兽和凤鸟的基础上,在建筑上雕刻龙虎祥云等仙界主题,营造出一种仙境的感觉。
陶楼是真实的建筑形态,具有一定的立体性,而陶楼在墓葬中所处的位置也有其特殊的含义。汉代墓葬文化以随葬物品为主,墓葬中的随葬物品均与墓葬内的环境及墓主关系紧密,陶楼属于墓葬系统的一环。
因为墓穴的面积比较小,很难将真正的建筑塞进墓穴里,只能用微型化的方法,将里面的东西装进墓穴里,这样就能制造出一个小型的墓穴。
在汉墓内,除了砖砌的砖房外,还设置了微型的民居和粮仓,以此来创造出一种超脱于生与死的埋葬空间。
这是一种在西汉时期使用的一种低温下釉工艺,可以将现实世界里面的一栋高楼缩小成一座小房子,放在里面,和墓主一起生活在一起。
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可以使用釉陶进行烧制和雕刻,从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的外观上就能看到,那个时代的技术能够实现高层微型建筑的建造;
而且把四层的兵马俑的表情和动作都刻画得非常生动,显示了汉朝匠人精湛的技术和对死者的尊敬。
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的文化意境及历史价值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种文艺形态都折射着其所处时期的各个时期的精神。“汉承秦制”,加之当时社会的迅速发展,儒家思想的繁荣,殡葬理念的改变,使两汉时期大量的明式器物开始形成。
东汉王朝以秦亡为鉴,实行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使这个时代的社会和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力昌盛的社会当中,民族精神得以增强,这样的民族精神在明器中得到展现。
这座东汉时期的四重铅釉楼,雕刻得非常精致,内涵非常丰富,表现出了东汉时期的繁荣景象,而且,在各个楼层都有阶梯连接,而且各楼层都有一个类似于百叶窗的结构,结构严谨,各构件相互结合,显示出工匠的精湛技术。
当国家稳定,人民富裕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艺术品出现,尤其是那些明器。在东汉晚期,由于社会动荡、社会冲突加剧、人民生活不稳定,因此,在东汉晚期,明代瓷器数量急剧下降,其制作技术也日益粗劣。
在真实的世界里,建筑物可以为人类提供庇护,但是建筑类亮器却是死者的安息地和栖息之所。两汉时期,人们把人的心灵寄托于营造型的器物之中。
在真实的世界里,建筑具有一种文化的特性,而建筑类的器物,则是将人类的理想和精神状态都表达出来,它是一条超越世俗、连接生死和灵魂的道路,借助这些器物,我们的精神能够升入天堂,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从东汉时期的四层砖釉红陶楼阁中,可以看出,这座仿如仙界的建筑,重点强调了“上与浮云齐”的宏伟姿态。
虽说这些器物都是鬼魂的象征,但既然是魂魄的归宿,自然要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所以在外观上与真实的建筑十分类似,就连登高远眺,登临仙境的渴望也被融合了进去。
汉画像石陶楼不仅反映了汉画像石艺术中的建筑文化,而且还具有丰厚的符号内涵。历史上,我国建筑物从选址到平面规划,都闪耀着象征主义的光辉,也给观赏者象征主义的情趣。
汉窑陶楼从造型到建筑,无不蕴涵着丰富的符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习惯和国家的宗教观念。
在我国每一个时代的文物,在构造、形状和所用的材质上都非常讲究,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也有很高的标准,特别是在陪葬品的制造方面,需要仔细地去理解它们的寓意。
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在四楼设置了两个陶俑,其象征意义在于为墓主人保驾护航,顺利通往仙境。
另外,在汉朝还常常用各种动物来做图案,在东汉时期,四层铅釉的红陶建筑的梁架和二层的柱子上都有鸟类的形象,这是对人与自然的一种追求。
东汉时期的四重彩釉红陶建筑,其造型宏伟,寓意着“登高望远,仙人飞升”,体现了人们对佛教的向往。
结语陶楼中蕴涵着极为丰厚的葬俗文化,是礼仪葬俗向世俗葬俗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这座汉代的陶器,它为后代保留了汉朝建筑的样板,使后代得以一窥汉朝建筑的风貌。
“器以藏礼”的汉瓷建筑,既包含着汉朝的文化制度与宗教观念,又把中华礼制之美表现得很好,体现了“器以蕴美”的特点。
另外,陶楼也是对汉地建筑的再现,向世人展示了其特有的汉式建筑之美。所以,我们在论述汉陶时,不要只追求形式,更要追求艺术的美感。
汉陶建筑所蕴涵的“羽化升天”与“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反映了两汉时期人民追求生命的强烈情感,体现了汉民族人民心中所渴望的“仙境”。
因此,这座陶楼不但显示出了汉朝时期的繁荣,而且显示出了一个国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