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此前教育部的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133所,在校生近3500万人,形成了中职、专科、本科完整的层次体系。
11月20日—22日,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作主旨报告时指出,中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制度建设、体系建设、质量建设、环境建设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战略支撑、核心追求、重要基础,推动职业教育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他提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技能重塑的主要渠道,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逐梦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职业教育正在助力中国产业的结构性转型升级
怀进鹏在发言中表示,职业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坚守教育的本质、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质,在时与势中锚定发展坐标,在危与机中寻求创新突破,成为面向人人(Inclusive)、面向产业(Industry-oriented)、面向创新(Innovative)、面向智能(Intelligent)、面向国际(International)的“5I”教育。
随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形成,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发展规模上,职业教育分别撑起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的发展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重要时刻,大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米库列斯库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技能将成为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的通行证。将精力、资源和观点投入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创新改革中是一种道德需要。
11月22日,大会期间,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在天津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职业教育正在助力中国产业的结构性转型升级。当前,中国正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职业教育因势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以高素质劳动者供给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报告》中提到,2023年,中国高等职业学校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增专业布点1266个,比上年增加8.24%,毕业生105万余人。目前,中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维持高位。2022年至2024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4.70%、94.44%、93.96%,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0.60%、91.88%、93.55%。
我国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解决一线生产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2023年,职业学校重点瞄准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和工艺问题,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2700余项,比2022年增长7.52%;通过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平台等方式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累计金额超过91亿元;转让专利成果超过7000个,涉及金额超5.4亿元。
上连高等教育,下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腰”
在大会期间举办的“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平行会议中,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把职业教育比作教育体系的“腰”。他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基础教育是基点,职业教育上连高等教育,下接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腰”,只有把这个“腰”锻造为铜腰,教育强国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尤为重要,尤为必要。
吴岩提到,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有三个必由之路。第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双向发力,相互成就,共生共长,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物理反应转变为化学反应。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统筹推进一体两翼体系建设工作。第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四个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三联动,让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企业用得上、离不开、信得过,让院校培养的人才真正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第三,五金建设是四个合作的必由之路。四个合作是方式,五金建设是内功,专业、教材、课程、师资、实践是直接关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要推动专业动态调整,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优化升级教材形式,细分教师岗位能力,研究制定实习实训标准,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教学关键要素的小切口,推动职业教育的大改革。
新黄河记者注意到,此次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出席了此次大会,他在发言中提到,吉利早期为解决汽车制造一线关键岗位人才稀缺的困难,设置了一条办学路径,形成“左厂右校”的校企互通模式,这个模式至今还发挥着非常特别的职业人才培养功能。学校培养的毕业生4万余人先后成为吉利员工,伴随企业成长,成为企业初期生产的基层技术骨干,一部分后期成长为企业各类关键岗位人才,进入了企业核心管理层,成为企业发展骨干力量。
一个真实的例子,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院试制所加工中心技能师、高级技师杨永修,是从职业院校毕业,由一线成长起来的高级技术人才,因为在技术方面的攻关和突破,杨永修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等荣誉称号。“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床,但在我们的心目中是有温度的。”杨永修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介绍,自己主要负责红旗汽车核心精密零部件的研发试制工作。据了解,杨永修独创了数控转台超高精密调试三步法等10余项技术,攻克V12发动机多轴精密加工坐标自动转换等20余项技术壁垒,成功突破螺伞珩磨技术在氢动力发动机领域的卡脖子难题,解决超硬材料在四驱分动器领域的应用等130多项行业技术难题,累计节创价值8000余万元。他说自己是通过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一路走来圆了梦想,由于理论知识扎实,从职业院校进企业也充满了底气。此外,他还谈到看到00后新人很努力,他相信技能可以改变人生、实现梦想。
记者:李运恒 校对:汤琪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