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难民自述9:从去岁流浪时起至今整整的九个月有余,目的地到了

航语的过去 2024-09-24 03:49:33

五月二十三日晨,由曲靖西南旅社﹣﹣那是一个宽大的城隍庙改筑的﹣﹣起程,车是开足了速率飞奔着,人是那么兴奋地期待着。自昨日午后起,车离开了平彝后,我们是在一步步地登高,此时已在山的最高层了。沿途不乏树木葱茏的青山,公路又是非常的平坦,简直与平原无异。路边有不少的小塘,水色澄清,水面上漂着渺小的浮萍。如果没有山点缀着,我几以为是回到故乡来了,然而,不,这不是我认识的地方,它是母亲的故里。我们是在高原上奔驰了!

九时许,至寻甸﹣﹣一个荒僻的地方,在小店中遇见了一个本地人,外祖母和他兴奋地谈话,时时问起当地的近况,或感叹,或思索,我在旁简直莫名其妙。后来,据母亲的指示,知道此地是外祖的父亲仕宦之地,外祖幼年曾在此读书,并在此处失怙,如今重返故土,已是白发满头了。

沉闷中,猛听得徐州于二十日失守的消息,心中不觉隐隐作痛。徐州,那是一个古旧的城市。记得在民国二十一年,我们由上海逃到南京,乘津浦车至徐州,居住了八个月左右。在我薄弱的脑海中,显然是只有极模糊的记忆而已,但在我的生命史上,它的确是一个很可纪念的地方:我在那里开始学校生活,在那里开始学习书信。但那时的徐州还是一个文化偏僻的地方,人民生活颇为艰苦,大饼夹油条或生葱,是一般人最普通的食品。我还记得那里的名胜云龙山,只是一座荒凉的枯山,没有树木,也没有泉流。自从我离开徐州五六年之后,据说现在已被改良得生气勃勃,成为苏北一大重镇了。全面抗战展开后,徐州是北战场的中心,虽然受着敌机不断的轰炸,我们的英勇的战士,仍是镇定地抵抗着。现在,它是沦陷了,然而,我相信,一城一地的得失,绝不会影响到我们抗战的心理,收复徐州,只是时间上的事罢了。

车行经马隆、易隆等地,午后一时左右,公路上人更多了,有挑着菜担儿的,有担着米袋儿的,更夹杂着不少的牲畜,摇着尾巴在人丛中推进。距昆明是只有十余公里了,此时每一个人的心都急得在发烧,只是睁着眼儿注视路的前端。房屋是渐渐地密了,城廓在万绿丛中出现了,车缓慢地在人丛中前进,穿过了雄伟的状元楼。母亲兴奋地说:".…这是迤西会馆,二十七年前的旧居,如今已是改变得完全不同了。啊!街道也建得整齐了、宽阔了,一切的一切都异样了,都焕然一新了。大咪!想不到为了逃难,竟使我三十余岁又回到故乡。提起来真惭愧,二十七年前,我还是和你一样的幼小,那时,是抱着多大的希望、多大的气概离开此地,然而,二十七年后,又无所成就地回到此地,而且是这样的狼狈!唉!"我虽然感叹地答应着,但心中却不断地想着:"母亲!你今后不再狼狈了。当日你空着身体离开此地,现在却携着三个孩子回来。他们需要你教育,需要你培植,你是负着多大的责任啊!你把他们从敌人枪林弹雨中抢出,经过多少的城镇,跨过多少的高山大水,来到这最远的后方。为了什么?为了保存国家的元气呀!母亲!你是多荣耀啊!"这些心里的话,我没有说出,我只是注视着母亲的脸,心里却在热烈地勉励着自己:"努力啊!不要辜负了母亲!不要辜负了祖国!我已经脱离了恶劣的环境了!努力的时机到了!切莫错过啊!"

昆明市,在周年前,于我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不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模样,哪知道周年后,我会投到它的怀抱中来了呢!我诧异着,瞪着一双眼睛,仔细观察这个陌生的城市。街道是那么的宽广,房屋是那么的整齐,商业是那么的繁盛,市民是那么的守规则,当我初到的一刹那,我对它即感到最好的印象。

自从去岁流浪时起,至今整整的九个月有余。一切的恐怖、惊慌、寒冷、饥饿,时刻在侵袭我们。可是我们都把它们一一地克服了。从此以后,我们将在这个最后目的地的怀抱中,度着安定的生活。在这里,充满着新生、希望、光明!以前的黑暗,只成为一种记忆,留在每一个人的脑中。

金黄灿烂的阳光,照着这个生气勃勃的昆明市,在这里滋长着多少的热血青年,酝酿着多少救国的高潮。努力吧!一切的大众,不要忘了我们的敌人!他们是那样的残忍,那样的不人道。不要忘了惨死的同胞!他们是含着莫大的冤仇在九泉下呼号!全中国的人们,起来吧,救国的责任负在我们的肩上!最后,我看见:

新生和光明展在我们的前头!

作者的话

在不断的写述中《小难民自述》终于脱稿了。它是我年来逃难生活的写真,也是敌人炮火所促成的产品。它是我对于写述的最初尝试,费了数月的光阴,经了不少困难的挫折,至今方才完成。

我是江苏省嘉定县人。我对于故乡,印象很薄弱,只记得一个轮廓古旧的屋、崎岖的小路、清澄的河水。北平是我的襁褓之地,南京是我数年来就读的地方,因此只有"他"-﹣可爱的首都,至今尚惦念不忘。但,自从"七七"事件后,接着"八一三"继起,可爱的首都终被敌人蹂躏了。这使我不能不离开他,而经过了不少的名都大邑。我也爱他们,但是,心痛得很,这些地方有许多是成为"必须收复的地方了"。在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许多同学或小朋友中,有的因疾病死亡,有的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下,至于我,可以说是战区儿童中幸福的一份子,幸福的神将我送到这素不相识的城市来!

说到本书的历史,是在二十七年度七月开始写第一页,直至本年一月初旬始全部告成。难友陈先生曾为之题名为《西游记》,后来又改为《难中》、《小小经历》等,这些都是属于如意的建议;直到全部告成时,才决定以《小难民自述》作为书名。至于"他"产生的目的,那是在使后方的小朋友们知道战区中同胞的痛苦;同时也更为了纪念我自己,由于大战的促使,使我走遍了半个中国,遍览各地风俗。

一九三九年一月写于昆明

【小岵女士,姓名吴大年,女,上海嘉定人,1925年出生,西南联大毕业。解放后,长期在江苏教育系统任职。吴大年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教授的母亲。抗日战争期间,她曾与家人一起,从南京一路逃难到昆明,途经7个省份,时年12岁。13岁时,她写成《小难民自述》一书并出版,冰心为之作序,顾颉刚为之题写书名。】

0 阅读:2

航语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