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座砂岩岩峰挺立着,肃穆、宁静、壮阔、气势雄伟。一柱柱阳光在岩峰间斜射,一缕缕云雾在岩峰间升腾。这就是张家界砂岩大峰林——大自然在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大创造!
张家界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与湘西北中低山区过渡地带的武陵山脉之中,海拔300~1300米,面积398平方千米。这里奇峰林立,森林莽莽,沟壑纵横,山溪秀丽。这绝美的自然景观一直深藏在湘西北的崇山峻岭中,无人知晓。直到1979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和香港摄影家陈复礼来到张家界。面对如此大好河山,吴冠中兴奋不已,灵感涌动,提笔挥就《自家斧劈——张家界》的传世作品,并乘兴写下《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文,赞美这颗“失落在深山的明珠”。从此,张家界开始名扬海内外。
张家界与武陵源说起武陵源,也许不是很多人知道在何处,因为“张家界”的名声早已掩盖之。常德旧称武陵郡。秦以前,现时的张家界风景区属黔中地,自汉以来归武陵郡管辖。而在文人墨客笔下,“武陵源”更是大有来头:盛唐著名诗人王维19岁时,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背景,写下了七言乐府《桃源行》,其中就有“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李白也写过“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他们都把武陵源比作世外桃源。所以,有人甚至认为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源”并不在常德的桃源县,而是张家界。张家界所在的武陵源景区处云贵高原余脉武陵山,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两大自然保护区组成。这里拥有世界上罕见的砂岩峰林地貌,藏峰、桥、洞、湖、瀑于一身。
张家界开发之初,核心景区分属大庸、慈利、桑植三县管辖。1984年,湘西籍著名画家黄永玉提议把天子山、索溪峪、张家界这片如“世外桃源”般的景区命名为“武陵源”。同年10月,正式设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1992年,武陵源景区加入“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著名世界自然遗产并称“地球最后的奇迹”。2004年2月,张家界又以不可多得的地理特质——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成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这里保存着几乎未被扰动的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
张家界曾是汪洋大海人们常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岁月悠悠、世事难料。其实,随着地壳运动,海底的岩层上升为陆地,原来的陆地又沉入大海,这种“沧桑之变”是地球上再正常不过的纯自然现象。当我们站在张家界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才知道今天的风光经历了3亿8千万年的漫长洗礼。亿万年前的张家界曾是一片波涛翻腾的汪洋大海。日月升沉,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大量死去的海洋生物堆积为土,凝结成岩,终于在最后一次“燕山运动”中升出海面,从而有了这个原始生态体系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变幻出今日的奇峰异石、溪绕云谷、绝壁生烟。在天子山出产着一种龟纹石,属湖南两大名石之一,它实际上就是生长在大海中的珊瑚化石,真实地记录了张家界沧海变高山的历史。
地质构造的特色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本区的基本地貌构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张家界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纪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
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生物的生化作用、物理的风化作用,则是塑造张家界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内外地质重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厚达500余米的石英砂岩所组成的峰林地貌为国内外所罕见。特定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质纯层厚、结构致密的特殊岩石基础,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同时本区石英砂岩大部分裸露地表,这使得地表流水的侵蚀作用更加明显,更有利于砂岩峰林的发育。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一种新的地貌类型),而且其地貌形态所造就的景观,在美学上也有极大的观赏价值。
流水削出砂岩峰林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无价的地理纪念碑”,是非常典型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石奇峰秀、寨高台平、壁险峡幽、水碧山清。石英砂岩因颗粒均匀,结构细密,具有很强的抗蚀能力,所以能昂然挺立,直插云霄。其发展演变经历了平台、方山(如天子山、黄石寨、鹞子寨等处)、峰墙(如百丈峡)、峰丛、峰林(如十里画廊、矿洞溪等处)、残林(如武陵源泥盆纪砂岩分布区的外围地带)几个主要阶段。区内泥盆纪(距今3.5亿~4亿年)厚层石英砂岩,岩层产状平缓。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三组垂直节理发育,受重力崩塌及雨水冲刷等内外地质动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峰林、峰柱、方山、石林、峡谷、嶂谷、幽谷等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并由于暴露时间的长短和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的不同,造就出石山、石墙、石柱、石峰、石门、天生桥等奇峰异石,鬼斧神工,形态各异,仿佛一座天然的艺术宫殿。
区内共有砂岩峰柱3000余座,伟岸挺拔,蔚为壮观,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余座,以金鞭岩最高,达350米。特别可贵的是石柱之上多生有松树、银杏等,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恰如放大的盆景;沟壑纵横,山清水秀,苍翠欲滴,虬枝盘曲,物种繁多。在36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中,据航测所知有山峰3100多座,垂直400米以上的石峰就有1000余个。这里的峰石与别处不同,直立而密集。
3000多座石英砂岩柱从平地、从溪边拔地而起,或从半山腰,甚至山峰本身分出来,粗者如城堡,细者如长鞭;有的象人,有的象兽;或列成方阵,或汇成峰海,景色随气候、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变换。岩壁峰石突兀入眼,如帛如笋,似屏似矛,一扇扇一根根,连绵万顷,给人以层峦叠嶂的磅礴气势与恢宏大观之感。天子山、张家界有80多处观景台,在那里可以静观细赏峰林美景。峰石名称很多,大如“神堂湾”、“西海长卷”,小如“天女献花”、“屈子行吟”、“罗汉峰”,而无名的山峰一样自成文章,同样使人产生无拘无束的畅想。其它尚有方山、岩墙、天生桥、峡谷等造型地貌以及发育在三迭纪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观。
壮美风光张家界风景区是武陵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东与慈利县的索溪峪交界,北与桑植县的天子山毗连,风光秀丽、原始、集中、奇特、清新。景点多达百余个,其中黄狮寨为该风景区的精华所在。张家界漫山遍野,处处入眼的还是茂密的山林。生长了几千年的森林一直无人砍伐,森林覆盖率高达97.9%。这里即使是一座孤兀的石峰上也挺立着几棵苍松,那大片大片的原始次生林遮天蔽日,而被誉为“活化石”的水杉、银杏、珙桐、龙虾花等古稀植物也比比皆是。走在密林中,你不经意间碰触到的也许恰恰就是某种珍稀植物的叶子。雉鸡、穿山甲、猴面鹰、红嘴相思鸟、猕猴、飞虎、大鲵等珍禽异兽亦常出没于林中涧边。20世纪80年代初,专家考察武陵源时曾慨叹这里是动物的“避难所”,又是植物的“基因库”,是一座“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张家界气候温和多雨,无酷暑严寒,常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这种小气候无疑给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地。
张家界风景的另一大特色是云水景观丰富,经常可以看到流动的云带、云烟、壮阔的云湖、云海、云涛和云瀑等胜景。因雨量丰沛,沟谷遍布,景区内流泉、石潭、绿涧、飞瀑随处可见。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的是纯朴的田园风光。这里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一块块梯田,一间间房舍星星点点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绿树四合,炊烟袅袅,假如有缘赶上当地节日,还可欣赏到民族歌舞。它们与大山、密林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原始苍茫的画卷。
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在张家界东面,总面积200平方千米,因有溪水状如绳索而得名。这里山奇、水秀、桥险、洞幽。峰,起伏错落,卓然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态;洞,幽深神秘,其妙无比。那恍若仙境的地下宫殿黄龙洞,天然浮雕罗列、充满诗情画意的十里画廊,碧波荡漾的宝峰湖,充满传奇色彩的百丈峡,太虚幻境般的西海云雾,一刚一柔、形态风格迥异的鸳鸯瀑……无不令人流连忘返。远在明代中叶,就有人在岩壁题诗赞曰:“高峡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
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在桑植县境内,南邻张家界,东接索溪峪,主峰海拔1256米。从这里举目远眺,武陵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区内石英砂岩峰林耸立,亚热带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遍布其间。众多的泉瀑水景是天子山风景的一大特色,从红砂岩中流出的彩瀑更是一绝。云雾、霞日、月夜、冬雪是天子山的四大奇观,其中云雾在天子山最为多见,它又可分为云雾、云海、云涛、云瀑、云彩五种景观。每当雨过天晴或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幽幽山谷中生出了云烟,云雾飘缈在层峦叠嶂间。云海时浓时淡,石峰时隐时现,景象变幻万千。雾,使晴日下坚硬的山峰变得妖娆、飘逸和神秘。观雾的最好季节是夏季,天子山是赏雾的最佳去处。杨家界位于张家界西北角,北邻天子山,总面积34平方千米。其风光集“幽、野、神、奇、秀”于一体,景点大多与杨家将有关,有许多传说和古迹,如杨家寨、宗保湾、天门阵等。
土家风情张家界居住着146.65万人口,其中土家族人口为93.64万、白族10.33万、苗族2.74万,此外还有少数的满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张家界的少数民族,从吃、穿、住、行到婚、嫁、丧、葬,从生儿育女到娱乐活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土家族是张家界的主体民族。张家界土家族属于古代巴人一支,一说是古代庸国人的后裔,也有世代繁衍于此的古代土著先民。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历史上称为南蛮、武陵蛮、土人、土丁等。旧志说:“民情淳朴、土厚而风淳。”“楚风刚劲,其弊多流于愤激。永定隶属楚边,俗尚淳朴,犹存中土之遗风。”一位汉官曾感叹道:“僻陋于深山,而有此醇静之俗,所谓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盖风之古也!”这便是历史上对土家族民族性格的基本评价。张家界土家族人讲义气,重感情,热情好客,吃苦耐劳,忌欺骗,易轻信,好打抱不平,能歌善舞,信巫尚鬼,尚武好斗。
张家界土家族在中国战争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战绩:早在西周时,即助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刘邦讨伐秦二世胡亥,土家人为其冲锋陷阵,深受刘邦赞赏;为反抗东汉王朝的压迫,土家首领在辰州壶头山打败伏波将军马援,使之马革裹尸而还;明洪武初年,为反抗朱元璋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覃后王李士兵连败五位侯级将领的征剿;明嘉靖年间,湘鄂西各路土司应召慷慨悲歌奔赴东南沿海,一举击败倭寇,明世宗亲自为土司赐“东南第一战功”匾额;清朝时期,土家将领王正道、罗荣光等以生命镇守国门,打败洋人入侵;大革命时期,土家人跟随贺龙、任弼时、萧克将军坚持游击战争,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抗美援朝战争中,湘西土家兵敢与美国人较量,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曹里怀将军曾高度评价志愿军中的土家兵:“土家族是中国最勇猛善战的民族。”
到了张家界的人们,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再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湘西苗族男女找对象,谈恋爱,兴“赶边边场”,土家男女却用木叶传情。这些木叶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或欢畅愉悦,或悲泣幽怨,远听,如鸟儿啁啾,似山泉丁冬,充满诗情画意。吹木叶并非易事,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吹出调儿来。有的男女青年相爱倾慕,却不便启齿,又不喜欢媒婆搬弄是非,于是就用木叶求偶,把满腔的爱写在木叶上。山里人这样唱:满山木叶堆打堆,问郎会吹不会吹,有朝一日学会了,只用木叶不用媒。千两银来万两银,难买阿妹一颗心。媒婆嘴巴磨出血,不抵一曲木叶情。
在中华大地数不清的大自然景观中,张家界是发现得最迟的风景区。十几年前,它还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一旦向整个世界展示它全部的美丽,便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人们去探寻它的美,理解它的美,欣赏它的美。这里没有任何传统文化负担,是真正全新的现代风景线;这里也没有被工业文明所破坏,又是最古老的原始风景线。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