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时代”的美国畜牧业,是如何实现从颓废到崛起的?

青梅论全球事 2023-11-21 16:51:04

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

自理查德·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美国正面临着衰退的征兆,被称为“滞胀”。

为了解决当前的两难局面,尼克松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来进行改革。尽管滞胀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但畜牧业产值却一度超过种植业,成为美国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农业经济危机的推动

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了少数几个国家,畜牧经济很难超越种植经济。究其原因,主要是畜牧业需要大量的耕地来放牧,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来喂养牲畜,这客观上导致了家畜与人之间的耕地、食物资源的竞争。

然而,美国两百多年来的农业持续增长与生产过剩导致的农业危机,为畜牧业提供了广阔的土地和充足的食物供应。

首先,美国农业生产规模过大,产量过高,大量农产品不能消费,剩余产品积压严重,是农业工业危机的根源。

而美国的第三次农业经济危机始于1948年至1972年,即尼克松时期。农产品过剩库存已达天文数字,农产品价格长时间持续下跌,农户收入与支出比例逐渐对农户不利,农户经营状况不断恶化。

为了应对危机,尼克松政府延续了以前政府启动的“休耕补贴”项目,即政府对农民进行补贴,以减少种植面积。很多农民一边享受着政府的补贴,一边扩大着自己的牧场。

从本质上讲,他们把耕地改成了畜牧业。当时,美国耕地面积达40 000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基本解决了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土地问题。

一般而言,各国在发展畜牧业时,都倾向于以牛、羊等以饲料为主的牲畜为主的大规模养殖,而不愿大规模饲养需要消耗粮食的牲畜,如猪、鸡等。

因为这些家畜需要食物来养活他们,而这些动物消耗了人类所需的食物。例如,生产一公斤猪肉需要5公斤谷物,而生产一公斤家禽则需要2.5公斤谷物。

然而,在美国尼克松时期,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非粮食生产不足,而是粮食生产过多。如果把多余的谷物产品销毁,就会造成浪费。如果把这些过剩的粮食加工成精饲料喂牲畜,一方面可以为剩余的粮食产品寻找新的销售渠道。

另一方面,用较低成本的粮食来喂养肉、禽类、蛋类等畜牧产品,可以让农民获得比较合理的利润回报,促进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九七一年,美国粮食中约有百分之十二用来作粮食及工业用途,百分之十九用来出口国外,百分之一用来作种子,剩下的百分之六十八用来饲养家畜。其中,85%的出口到海外的饲料是用来喂养牲畜的。

与动物性食品相比,食用谷物消费量相对减少。1972年,也就是尼克松时期,美国人均粮食消费是100千克,相比之下,苏联是150公斤,日本是125公斤。

这标志着美国人的饮食已经完全转向了“以动物为主要食物,以植物为辅助”。所以,在尼克松前的第三次农业经济危机中,美国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避免了家畜与人之间争夺耕地与食物的冲突。

科技革命的应用

首先,专业化养殖的引入显著提升了畜牧产量。要知道,美国西部与南部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气候适宜,为集约化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印第安人采用游牧方式养殖畜牧业开始,到“西进运动”中畜牧业向西部和南部地区迅速扩张,在总规模和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美国的畜牧业发展一直缺乏统一的专业化养殖。

但到了尼克松时期,以畜牧业为主业的大牧场和家禽养殖场开始出现了。农场主们开始聘请专业人士,对农场所处的气候、水源、水草以及周围的交通状况、饲料产量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而确定农场是以牛、马等大型牲畜为主,还是以鸡、鸭等小牲畜为主,并权衡农场是以生产肉类、活牲畜为主,还是以畜牧副产品如奶品、禽蛋等为主要产品。

这一集中的专业化养殖趋势,一方面直接增加产量,另一方面促进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模式的持续发展。

最为关键的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畜牧业的科学化使畜牧业的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引进工业化生产模式与技术,将部分畜牧业“异化”为畜牧业,限制家畜活动范围,将家畜作为工业生产线上的原料,如牛、马、鸡、猪等。

采用电脑控制的自动饮食、饮水及污水处理装置,对家畜进行饲养、生产及加工,并利用科技自动调节温度及湿度,使家畜处于最佳状态。

在机械化养殖中,农民按科学的比例进行配方饲料生产,近一半的饲料为精饲料,主要由专业厂家生产的饲料和牧场自制的配合饲料组成。这种以精饲料、蛋白质和维生素为主要成分的混合饲料,能使单位动物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产量。

另外,在动物医学中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新的药物不断出现,以治疗家畜疾病。例如,1971年研制出针对普通猪瘟的特效药物,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爆发与蔓延。同时,专业人员还可以在专业饲养的农场定期对家畜进行集中检疫。

一旦暴发,通过隔离、处置和集中接种疫苗等措施,使家畜损失得到有效控制。以《清洁水法》为基础的联邦政府净水计划,以及随后出台的企业污染物排放体系,在保证畜牧业生产规模的同时,也对畜牧养殖本身提出了更高的洁净要求,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疾病与污染。

不仅如此,美国有九大农区,其中有七个地区进行了区域化、集中化的畜牧业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达

在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开始之前,美洲印第安人主要靠游牧经济为生,很少有牲畜进行大规模的贸易。伴随着“西进运动”的展开,畜牧养殖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大城市都出现了专门经营牲畜买卖的集市。

直到尼克松时期,畜牧业的交易基本上还是分散的,小范围的。除了畜产品产量有限之外,畜产品的运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可美国有了铁路以后,人们才能把牛从西部赶到东部去做买卖。途中受天气、水草、疫病、劫掠等诸多因素影响,原本肥硕的牛都瘦得皮包骨头,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死于路途之中,造成无法避免的损失。

而向欧洲及亚洲运送大量的牲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乎不可能完成。限制流通市场是制约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入尼克松时代后,二战期间,美国为满足战争需要,大力发展了美国的铁路、公路和运河网络,加上改造后的火车、汽车、轮船和远洋货轮,使跨地域、远距离、大规模的畜牧产品交易成为可能。

尤其是在1956年《联邦公路法》的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花费了大约310亿美元,共同修建了66000公里的州际公路,这一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项目,极大地促进了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构建这样一条高速公路网络,既能保证畜产品安全、方便、快捷地运输,又能满足各地市场的及时需求,又能将运输途中活畜伤亡和肉、蛋、奶等半成品的腐坏程度降到最低。

便捷的运输方式保证了美国乃至世界畜牧业市场的稳定供应,这也决定了专业畜牧业地区不会再受到运输的限制,集中精力扩大生产规模。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的发达还保证了支撑畜牧业集约化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要素,如饲料、机械设备、药品、专业技术人员等,都能快速、方便地输送到较为偏远的畜牧农场,从而确保了畜牧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

海外市场的拓展

开拓海外市场有三个关键条件:第一,国内市场要有大量的产能,有充足的库存。其次,国外市场必须具备相对应的购买力,而发达的运输能力也是保证货物运输畅通的重要保证。

在尼克松时期,美国的畜牧业恰好同时具备上述三项条件。首先,这一时期正好赶上美国第三次农业经济危机的结束,并于1972年成功地解决了美国自1948年以来的第三次农业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的解决要归功于美国政府利用1972年全球粮食短缺的有利时机,向国外大量倾销农产品,使得美国国内农业多年积累的庞大库存得以消除。

1961-1968年这一“黄金时代”,是全球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国外汇储备充足,人们物质生活明显改善,有力地支撑了美国畜牧业在国外的广阔销路。

高度发展的运输运输能力使得大量牲畜可以在海外销售。这三种情况同时存在,为尼克松时期畜牧产品的出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随着政治丑闻"水门事件"的曝光,一九七四年八月八日,尼克松被迫提出辞职,正式宣告「尼克松时代」的终结。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结束后,美国已陷入了史无前例的"滞胀"循环,经济停滞不前,通胀居高不下,就连尼克松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后果令人不快”。

然而,在美国经济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不仅实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经济齐头并进,而且实现了从种植业到畜牧业的转变。

从“尼克松时代”开始到现在,美国的畜牧业发展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阶段,其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的40%,而畜牧业的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50%。

它不仅能够满足国内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还产生了大量的过剩,即使是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一些剩余的农产品也很难全部消费掉,显示出了惊人的畜牧业生产实力。

“尼克松时代”美国畜牧经济的迅猛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美国在农业领域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

0 阅读:29

青梅论全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