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元刻本医书《永类钤方》、顾炎武手稿《天下郡国利病书》……作为古籍收藏大省,江苏公藏机构所藏古籍超过450万册,位居全国省份首位。而一部部辗转于历史长河的珍贵古籍得以舒展容颜,离不开古籍保护的不断精进。“古韵芳华 盛世重光:新时代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特别展览正在南图负一楼展出,让我们走近古籍修复,再次感受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生命力。
古籍装帧之美彰显中国古典意蕴走进展厅,即可看到铺陈于展柜之中的古籍,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着装帧和写印之美。要修复古籍,首先就要对古籍有全方位的了解。所谓古籍,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都是古籍特有的装帧形式。在西汉末年纸产生以前,“书”载于竹简、木牍、帛等,其装帧多以卷轴、折迭形式为主。随着纸普遍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书籍外观开始发生变化,旋风、梵夹等便于阅读的装帧形式也就应运而生。此后,随着雕版印书日益兴盛,“折迭册叶,装订成书”逐渐成为书籍装帧的主要方式,宋元两代常用的蝴蝶装、明代流行的包背装,以及清代盛行的线装,均在册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早在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中就有关于“旋风叶”的记载,将写好的书叶按顺序粘在一张长纸做成的底纸上,粘好的纸边再用一根破开的竹管夹住,在竹管上打眼,用麻线缝住加固。由于雕版印刷的出现,为了适应印刷书籍一版一叶的需求,就出现了蝴蝶装。
记者眼前的这本《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了蝴蝶装的装帧形式。为什么称“蝴蝶装”?原来,每当书叶展开时,就像蝴蝶的两只翅膀在翻飞。蝴蝶装盛行于宋代,被视为书籍装帧册叶制度的开端,即每张书叶版心向内对折,然后将折好的书叶按顺序叠放,折口处抹上浆糊后将书叶粘连在一起,再用书衣包裹装背。藏书与护书总是紧密相依,除了装帧形式,古人还会通过装具的选择和创制,以体现惜书之意和护书之志。洒金宣、纸蜡笺、金镶玉、月牙套……通过这些古朴典雅的用词,今天的人们不但看到古籍保护工艺的不断精进,也可深切感受到古人对中国古典审美意蕴的不懈追求。修复规范科学镇馆之宝在新旧之间重塑平衡
南图镇馆之宝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元刻本医书《永类钤方》、顾炎武手稿《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辗转于历史长河的珍贵古籍,正在展柜里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传世古籍往往会存在絮化、鼠啮、虫蛀、老化等破损情况,它们是如何再次焕发出新的容光的呢?据南图相关负责人介绍,古籍修复已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在开启修复前,先进行方案论证,需从古籍文献价值、破损情况、修复方案、修复技法、修复难点、后期保存等诸多方面进行论述,在获得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后再进入修复过程,经过接、衬、镶、托、裱、揭、溜、补等流程复杂、工序繁多、长期细致的修复,在新与旧之间重塑一种中和与平衡,最后还需要通过项目验收。比如已经修复完毕的《永类钤方》,包含了内、外、妇、儿、骨伤科疾病的理法、方药及诊治经验,是元代重要的综合性中医药典籍。其元刻本仅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收藏,传世稀少,文献价值极高。此书曾有接书背、加衬纸、补破、划栏补字等修复历史,并有部分破损处补纸脱落、衬纸撑破书口的情况。为尽量保留前人修复时划栏补字信息,修复人员将衬纸上有划栏补字的区域挖下来,补到原书叶上,再对衬纸上挖出的洞进行修补,最大程度保留了前人有价值的修复痕迹。整个修复时间达5个月,由南图“90后”古籍修复师丁峰主要负责,并得到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的悉心指导。
《天下郡国利病书》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等,无不详细摘录。其对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也特别详细,其中“边备”卷介绍了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哈密等地的形势;在“河套”及“西域”二卷中,则叙述了交趾、安南、日本、真腊、爪哇、暹罗、满刺加、苏门答腊、锡兰等国的位置、沿革、交通和物产等情况,对了解古代边境各地和国外的情况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天下郡国利病书》,原是一部未经整理的稿本。南图所藏为顾炎武手稿,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据了解,目前,《天下郡国利病书》修复项目已正式启动,并入选国家文保基金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其修复方案获得专家高度认可。技艺薪火相传宋版古籍“重生”在古籍修复技艺中,除了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师徒传承、口手相授也是一个重要方式。从“国手”张士达到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导师朱振彬,再到第三代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团队,一部宋刻典籍《蟠室老人文集》,一张写着“一九五九年一月张士达装”字样的签条,则串联起三代古籍修复人的薪火相传。“蟠室老人”是南宋大臣、文学家葛洪的自号,有《致仁仲府判尺牍》墨宝传世。众所周知,宋版书有“一叶宋版,一两黄金”之称,存世量少。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最早保存在浙江东阳葛氏祠堂里,到清末尚存十卷残本。南图所藏为其十四、十五二卷,内容涉及边防之论、券易之法等,大字精刻,黄麻纸印,版面舒朗,极为罕见。1957年,南图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已有部分破损,全部书叶散落,已不成完整书籍,且多有受潮、霉蚀、絮化、虫蛀等破损状况。其时,《中国版刻图录》正在全国重点图书馆搜集图录,著名文献学家赵万里看到后,即将其带回北京,请一代“国手”张士达进行修补。张士达是我国著名古籍修复专家,郭沫若、郑振铎、冯友兰等知名文人都曾找他修复过书籍。在长达两年的修复时间里,张士达遵循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经过纸张原配、页面处理、文字拼接、书叶修补、装帧选择等方面的考量,以旧纸修补,并采用“黄装”,即通过清代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黄丕烈装潢书的方式,对原有装帧形式进行改造。该书最终得以“重生”,修复完成后的《蟠室老人文集》,放在楠木书盒中送回南图,作为张士达唯一一本留有名字的修复作品,其第十四卷护页中间的下方,粘有一张签条,上面写着:“一九五九年一月张士达装”。多年以后,张士达的学生朱振彬在南京图书馆看到了这部古籍,“仿佛是隔着时空,跟张先生进行了一次亲密对话。”沿着师傅的脚步,他与南图再续前缘,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导师的身份,对南图《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修复项目进行指导。宋琼、黄瑾、尚婧、丁峰……在新一代古籍修复师的手中,越来越多的古籍正重焕光彩。在2024年江苏省举办的古籍修复技艺大赛中,诸多优秀成果脱颖而出。清抄本《过日诗选大观》,有虫蛀、断裂、水渍等病害,其中虫蛀最为严重,其中一叶蛀洞达630个。同为清代抄本的《荁坡初稿》,整书酸化严重,书芯约四分之三面积均有黄斑,并有前几叶存在大面积缺损和焦脆掉渣现象。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宋琼通过“以衬代补”的方式对《过日诗选大观》修复,即针对虫洞密集的书叶,不进行逐一补洞,而是在书叶中间夹衬纸,代替逐个修补虫洞。对《荁坡初稿》进行修复时,南图古籍修复师黄瑾则先对酸化脆化书叶进行脱酸,再整体加固,并慎重选择修复用纸,比如选用板栗壳、红茶染色后的超薄皮纸作为加固用纸和溜口用纸;选择与书叶近似的竹纸,用板栗壳、红茶、墨汁染色后作为修补用纸等。据了解,南京图书馆作为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首批国家古籍修复基地、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对全省的古籍修复和古籍保护工作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其13名古籍修复师年修复古籍约2万叶,同时承担读者活动、仿真复制、参观交流、社会实践、人才培训等职能。(王峰)
来源:南京日报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