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去世,“享年”和“终年”有啥区别?用错了让人笑话

青梅论全球事 2023-12-04 10:15:00

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西周时,周公颁布《礼记》,规定人们的言行举止。虽然许多礼仪制度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褪色,但像婚礼和葬礼这样的重要场合,礼仪还是保留下来的。

其中,“享年”和“终年”两个词的含义基本相同,都是表示死亡的意思。但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一定要搞清楚这些词的用法,否则在关键的场合使用不当,那就是贻笑大方了。

生死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事实,但面对离别的那一刻,我们总希望能让故人生前的故事得到尊重和纪念,这就是为何丧葬文化如此重要。无论是皇帝、贵族还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们的葬礼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丧礼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遵循规矩和道德标准。

例如在《礼记·曲理下》中提到,天子去世称为“崩”,诸侯去世称为“薨”,大夫去世称为“卒”,士去世称为“不禄”,庶人去世则直接称为“死”,这种等级分明的规定反映出丧礼的繁文缛节。

在丧礼中,“发讣”也被称为“报丧”,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告诉亲朋好友一个人已经去世的消息。

就像陈忠实名著《白鹿原》中描写的那样,口头讣告在民间尤为流行,族长的父亲去世时,他就通过四个人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传递信息的方式报丧。

发讣又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根据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选择不同的方式。口头讣告广泛应用于民间,有时甚至成为了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书面讣告多用于书斋雅集或者官方场合,这些消息通常是由书法家亲自完成的。

然而,除了以上的硬性规定之外,书面讣告还有许多象征意义的元素。比如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些人会在自己的讣告上刻上自己的功绩,以此证明自己一生的努力没有白费。再如日本的传统习俗,常常会在逝者的遗物旁边放一束菊花,这代表着尊重和怀念之情。

在形式上,书面讣告也讲究许多。长辈的讣告必须用白色的纸张,晚辈的讣告则只能用黄纸,绝不能弄错。有的讣告纸张四周还要加黑色边框,代表哀悼之意。

其中最为常见的两个词是“享年”与“终年”,虽然两者都有表示逝者年龄的意义,但在具体的情感色彩和亲近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来看“享年”。据《辞海》解释,“享年”即享受生活的年限,它含有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和对其人生的认可之意。

因此,“享年”通常用于描绘一位杰出人士的人生历程,以表达对其成就和社会贡献的高度赞扬。

正如袁隆平院士的去世,享年91岁,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他去世后,各大媒体都使用了“享年”一词来表达对他的敬意。

接下来再看另一个词——“终年”。相对于“享年”,“终年”更加注重死亡的事实本身,而非赞美逝者的辉煌成就。它更倾向于从一种冷静客观的角度看待人生的结束,无论生死都是世间常态,故而不带有过多的感情色彩。

无论是英雄壮志未酬的年轻人,还是平凡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用“终年”来进行称呼。例如,最近发生的火灾事故中有许多勇敢救人的消防员不幸牺牲,他们的离世可以用“终年”进行表述。

在这次的火灾事故中,我们看到了消防队员们舍生忘死的精神,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群体和地区对于“享年”和“终年”的使用习惯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地方或者人群更倾向于使用“享年”,以示对逝者的敬重。

而在某些情况下,“终年”则是更为通用的选择,因为它既可以适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事件,又可以避免过于主观的情绪化描述。在使用这些词汇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词语,以便更好地传达我们的信息和情感。

不管怎么说,“享年”和“终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死亡的重要表达方式,它们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死的独特理解和人文关怀。

不过在中国的丧葬文化中,像享年、终年这种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殁年,其中的殁字我们可能经常会在影视剧中听到,而它代表着逝者死于非命。

不仅如此,还有得年、寿年、存年等词语,都是有其相应的用法,我们平时很难见到。可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了解每一个汉字背后的含义。

只有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才能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变通,从而更好的传递我们所表达的信息和情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青梅论全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