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到湖南远隔万水千山,从一九七六年到二O二五年,走过了半个世纪,穿越时空的隧道,回首尘封的历史,悠悠韶山情,总有难以割舍的记忆。物是人非,当时从一年级的小学生,到现在白发苍苍的老人,岁月的长河流淌着不变的恩情。

清明节已经过去了,但我的回忆还在继续,去年的清明节曾尝试忆伟人,今年仍在这方面继续探索,承蒙读者的青睐,我有了前进的动力,给合自己的感受,抒发对伟人的思念,试作悠悠韶山情系列。
提到伟人万千思绪涌上笔端,从哪里写起呢?我真的犯了难,最终选定从我上小学时,刚好又是主席离去的当年,有了起点,还要有话题呀,于是选择′′′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论断说开去。重点用军事的视角来看伟人的一生。
毛主席军事思想是有目共睹的,就连他的对手也佩服之至,国民党说共产党搞军事100分,搞政治8o分,搞经济0分。事实真的这样吗?

这就开启了今天的话题,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当时我没有亲身经历,不过上初中时的<<记一辆纺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的背景正在那时,面对蒋介石的经济封锁,坚壁清野,解放区到难以为继的程度,延安革命形势高涨,但人总要吃饭和穿衣的,那时连盐也买不到。用军事手段不能取胜,无奈就用经济手段困死饿死革命者,大生产运动正在此条件下发生。吴伯箫创作<<记一辆纺车>﹥,也使我感受到当时情况,战士们白天打仗,利用空闲时间开荒种地,织布纺棉,南泥湾开荒也是在那时进行的,伟人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衣′′的号召,粉碎了蒋介石的美梦,也给解放区带来新的契机,′′花篮的花儿香,请你来尝一尝、、、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耳熟能详的歌声里回答解放区吃了问题,南泥湾开荒更是家喻户晓。<<记一辆纺车>>回应了穿的问题,正如花木兰所唱那样: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大生产运动形势之大,可以用文中的话′′沙场秋点兵′′来回答。热情之高涨,技术之熟练,文中有深临其景的描写:飞速的车轮,旋转的绽子,争着发出嗡嗡的响声、、、、、从绽上取下棉桃,就像从树上摘下果实,劳动收获的愉快,是任何东

西所无法比拟的。′′伟人的一声令人,那是应者云集,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劳动竞赛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不像现在用经济刺激手段以实现某些目的。当时劳动场面是争先恐后,以劳动为最大的快乐,是今天的人们所无法想像的。真正体现了与困难做斗争其乐无穷的理想主义精神。
大生产运动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粉碎反动派的美梦,同时军民同心,共筑鱼水情的佳话。同时又增添士气,学到本领,是绝处逢生,革命必胜的信念。
还有占上海时的情景,人民解放军不只是能打胜利,搞金融也是样样在行,在伟人的统一领导下,打破了资本家的如意算盘,稳定了物价,也稳定了人心。
设身处地的想想,我们有什么资格对伟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用奇谈怪污毛,非毛,特别是那些至今仍心怀自私自利的人们,也难感受到伟人的良苦用心。如果他也是为了个人,何苦要如此这般呢?为人民服务,决不是空穴来风,那是大公无私的精神写照。随便也读读<﹤记一辆纺车>>,感受一下大生产运动的场景,那时你才会大彻大悟,毛泽东真的伟大,与自私自利者不可同日而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