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蒋军整编74师,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

整编74师的前身是国军第74军。事后整编74师副师长邱维达评价说:张灵甫刚愎自用,接掌这支部队还不到一年。如果是以前三任军长中任何一位指挥孟良崮战役,肯定不会败得这么惨。
提起国军74军,就要先说一说把这支部队带上巅峰的第2任军长王耀武。
王耀武是山东泰安人,1904年出生,小学三年级肄业,不是他不想读书,实在是家里太穷了。
辍学的王耀武,到天津一家名为北安利的饼干公司当学徒,因为勤奋加聪明,很快就脱颖而出,被派到上海分公司。
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让初出茅庐的王耀武心动不已。而来自青帮的欺凌,又让血气方刚的他愤懑不已。
本来就微薄的薪水,还要用来交保护费。这种日子没法过,年轻气盛的王耀武无师自通,背着老板搞了些“副业”,很快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老板王哲训很快就发现王耀武有些不地道,准备找人收拾他。他找的人名叫王哲玉,是王耀武的同族兄弟,是个海军的小军官。
王哲玉不忍心,王耀武这一辈子就这么毁了,就给他办了个小学毕业的假文凭,帮他顺利的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
毕业后在何应钦的第一师当了一名排长,然后用了7年时间,凭资历熬了个副团长的职务。
到了1931年,王耀武时来运转,一师师长刘峙的侄子刘夷,在南昌新组建了第32旅,刘峙推荐王耀武,到刘夷手下做了团长。
1932年夏天,王耀武所在的第23旅被红军包围在宜黄。
新上任的旅长柏天民,准备撤退。王耀武劝说柏天民,红军善于野战而不善于攻坚,只要我们死守县城,就有获胜的希望。弃城而逃只能全军覆灭。
结果第23旅死守24天,红军始终无法攻占县城。
王耀武一战成名,柏天民升任师长,王耀武则被调离23旅,到补充一旅任旅长。
第23旅中,黄埔一期和2期毕业的就有一二百人,王耀武是3期的,镇不住那些老学长。
这个补充一旅也就是国军第七十四军的种子部队。
颠覆许多人的认知,补充一旅的士兵都来自于河北。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钱大钧,在河北保定征募了15,000名新兵,编为6个补充团。
钱大钧虽然在军界籍籍无名,可是这个人练兵非常厉害。短短三个月时间,6个毫无作战经验的补充团,就成为战斗力强悍的主力部队,尤其擅长突击和白刃战。
1932年12月,钱大钧将6个补充团编为两个补充旅,补充一旅旅长王耀武。

蒋介石和何应钦十分看重补一旅,没有把它划拨给任何一支部队。而是直属何应钦指挥,是不折不扣的机动部队。
1934年五六月间,补一旅进入江西围剿红军,在这里他又遇到了第74军另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浙江省保安处司令俞济时。
出于战争的需要,补一旅暂时接受俞济时的节制。
王耀武和俞济时合作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三个月时间,可是就在这短短近百天时间里,红军第十军团差点全军覆没。
红军高级将领方志敏,刘畴西以及两名红军师长被俘,只有参谋长粟裕带领700多人,侥幸突出重围。
怀玉山战斗中补一旅“战功”卓著,正式升级为新编11师。师长王耀武,副师长李天霞。
两个月后又改编为第51师,下辖三个团,第301团,团长吴克定,第303团,团长周志道,第306团,团长李天霞(兼)。
1936年11月,蒋介石又下令将陕西警备旅一个团划拨给第51师,编为第305团,使其成为一个下辖两个旅4个团的甲种师。驻防汉中。
双十二事变后,王耀武兵出子午谷“勤王”,虽然此事后来得以妥善处理,可是王耀武的行为,还是给蒋介石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8月20日凌晨1点,王耀武接到紧急命令,赶赴上海参战。
凌晨5点,第51师集结完毕,在宝鸡火车站登上奔赴上海的列车。
24日下午四点钟,第51师到达安亭车站。当天夜里,接替被打残的第11师阵地。
8月29日深夜,王耀武将第153旅作为预备队,第151旅在旅长周志道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向日军第三师团的阵地发起突然攻击。
日军猝不及防,顿时横尸遍地。
攻击部队占了便宜就走,日军第68联队40中队,在中队长鸠山的率领下穷追不舍。
在罗甸以东有条河流名曰白河,水流湍急且河水很深,但是河面上却平静的犹如镜面一般。
攻击部队事先在河面下架设暗桥,渡河后将桥拆毁。
追踪而至的日军不明就里,鸠山义无反顾地跳入河水中,瞬间就被河水冲走,剩下的100多头鬼子,也跟着中队长往下跳,结果无一幸免。
这次战斗第51师击毙日军500多人,而自身伤亡不足百人,交战双方伤亡比例达到惊人的1:6,这让充满阴霾的淞沪战场,看到一丝胜利的曙光。
打了胜仗,第51师的官兵,每人奖励了一盒牛肉罐头。

为了对付第51师,日军动用了一个骑兵联队。
进攻前,日军使用炮兵,对51师的阵地实施炮火覆盖。然后日军放起侦察气球,感觉守军阵地已经完全被炮火摧毁,这才动用骑兵冲锋。
守军阵地上,丢满了用来装东西的竹篓,当时谁也不知道这玩意儿有什么用处。
结果日军的战马踩在竹篓上,纷纷倒地,第51师306团团长邱维达一声令下,带人冲了上去。
这一仗日军第三师团骑兵联队损失了300多匹战马,有200多人被击毙,剩下的100个鬼子丢下战马,迈动两条小短腿,仓皇的逃跑了。
整个淞沪会战,第51师的表现最出色,也是唯一一支战损比低于日军的部队。
1937年9月1日,第51师和第58师合编为第74军。军长俞济时,两个师长分别为王耀武和冯圣法。
为什么王耀武这么出色,却让俞济时担任军长呢,关键是人家后台够硬。
俞济时是浙江奉化人,与王耀武同岁,生日还要小半年。
俞济时的父亲在奉化县衙当差,负责催收赋税。这绝对是个肥差,保证老俞把十几个儿女都养大成人。
俞济时没有读完中学,就辍学去米店成了账房先生。能一手打算盘一手记账,长此以往,子承父业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俞济时有个叔叔俞飞鹏,是蒋介石的铁哥们。
蒋介石发迹以后,把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蒋介卿,弄到广东英德县当县太爷。
这个蒋介卿目不识丁,以前就是个卖油的小商贩。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俞飞鹏辞去县长的职务,跑到英德去辅佐蒋介卿。
终究是烂泥扶不上墙,不到一年时间,蒋介卿就把个英德搞得鸡飞狗跳,怨声载道。
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把他这个不争气的哥哥送回老家。不过他也没有亏待忠心耿耿的俞飞鹏,先是让他到福建松溪县当县长,半年后又去了浦城县,还是县太爷。
但仅过了一年,俞飞鹏又成了粤军总司令部审计处长。
1924年春天,蒋介石当上了黄埔军校校长,任命俞飞鹏为军需部副主任,负责全校的军需。
感觉功成名就的俞飞鹏修书一封,把正在米店记账打算盘的侄子俞济时弄到广州,没有参加考试,就成为黄埔军校第1期的学生。

左为俞济时
1925年初,俞济时军校毕业,到了1927年4月,就已经是上校团长了。
8个月后授少将军衔,1929年12月,升任旅长兼宪兵司令,一个月后就变成了中将旅长。
1931年3月,升任第88师师长。
1932年1月28日,日军侵犯上海,俞济时带兵守卫庙行镇到蕴藻浜一线,与日军血战17个昼夜,最终击退敌军。
此战第88师伤亡3200人,日军伤亡3100多人。双方战损比接近一比一。在当时能取得这样的战果,实属不易。
战斗中俞济时腹部中弹,身负重伤。伤愈后被调离第88师,到浙江担任保安处司令,负责管理各地的保安团。
保安团人数虽多,但战斗力十分拉胯,究其原因就是没钱。
俞济时到任以后,玩了命的抓钱,当时的省秘书长杨绵仲,出面阻挠,结果当众被俞济时饱以老拳。
负责余姚和嘉善的财政官员,出于义愤,拒绝为保安团提供军饷。
俞济时也不客气,直接把两位“财神爷”请进了杭州的监狱,后来他们的家人花重金才得以保释。
经过这两件事以后,再也没谁敢拖欠保安团的军饷了。
俞济时并不满足,保安团的军饷都是用银元来支付的。俞济时把大量的银元据为己有,然后印刷军票给士兵们发军饷。
100元纸币换95块银元,足额兑换,绝不拖欠。因此纸币的信用很好。
俞济时每月都有十几万块银元纳入囊中,其赚钱的本事,让管理浙江海关的蒋介卿,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当时王耀武去江西围剿红军,之所以让他受俞济时指挥,就是这位俞司令太有钱了。
俞济时光顾赚钱了,对保安团的训练就有所放松,真有战斗力的,只有八百多人,勉强编成一个加强营。
1935年2月,俞济时带着这个加强营,在宜昌与陈耀汉第58师合并。俞济时任师长。
这个师的前身是直鲁联军第三独立师,士兵大多来自于河北和山东。
第58师在国军序列中,原先只是三流部队,但随着俞济时执掌58师,迅速成为国军中的甲等师,下辖第172旅,旅长冯圣法,第174旅,旅长蔡仁杰。
原来的军官被大量清洗,都换成了俞济时的亲信。比如冯圣法,就是俞济时的连襟。
宜昌虽好,可还是不如浙江赚钱方便,几个月后,俞济时率领第58师回到浙江,继续横行霸道。
淞沪会战,驻守浙江的俞济时奉命,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抵达了上海南翔车站,并于当天晚上与日军展开激战。

俞济时第58师阵地,与王耀武的第51师阵地毗邻。
第51师在战斗中大放异彩,俞济时也心痒难耐,他的部队投入战场最早,但表现一直平平,因为日军进攻第58师的阵地,通常都使用坦克进行攻击。
守军缺乏反坦克武器,因此在战场上一直比较被动。俞济时和王耀武私交不错,于是就打电话问步兵对付坦克的办法。
王耀武确实有办法。
第2天,日军继续使用坦克攻击第58师阵地。守军首先用重机枪,将步兵与坦克隔开,等坦克开到阵地前,几十个战士冲出阵地,将融化的松香倾倒到坦克上。
然后又有战士冲出来,将点燃的燃烧瓶砸在坦克上,松香被引燃,坦克顿时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球。
里面的日军耐不住高温,纷纷钻出坦克,结果被守军一一射杀。
这一天守军利用松香,摧毁了5辆日军坦克。迫使日军再也不敢使用坦克,而是使用步兵集团冲锋。
第58师前身是冯玉祥的部队,大刀玩的炉火纯青,这也是俞济时拼命也要收编第58师的主要原因。
看鬼子端着刺刀冲上来,第58师的弟兄们,挥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结果在白刃战中大获全胜。
其中战士赵新文,一把大刀干掉5个鬼子。
俞济时欣喜若狂,下令赵新文官升三级,奖励大洋500元。
其实俞济时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术,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可俞济时是蒋介石的同乡,有这一点就足够了。
另外,如果其他部队也能打出这样的战绩,日本早就投降了。
第74军成立以后,第58师长一职,由俞济时的连襟冯圣法接任,邱维达胜任第172旅长。
第74军在淞沪会战中打得很不错,可是友军的溃败,致使会战功亏一篑。
撤出上海后,王耀武奉命率领第51师参加南京保卫战。这一仗打了6天,第51师损失4000多人。
王耀武被困城中,幸亏俞济时派船来接应,王耀武被人用绳子系在腰间送下城头,这才逃出生天。
翻阅了很多资料,没有发现第74军参加台儿庄战役的记载,其实第51师参战了。
王耀武在南京脱险后,奉命率部开赴安徽砀山,在三义寨与日军展开激战,第305团长团长牺牲。
这个团的一营长王哲恩是王耀武弟弟,他见势不好,竟临阵脱逃,差点被王耀武给枪毙了。
王哲恩知耻后勇,带兵反击,最终将日寇成功击退。
随后第51师又马不停蹄的参加了兰封会战,并在战斗中重创日军第二师团,并相继收复了多个战略要地,形成了对日军第14师团(土肥原师团)包围之势。
可惜又是友军不战而退,致使会战失败。
兰封会战国军28个师参战,却被日军两个半师团击败,实在是让人心意难平。

战斗结束后,王耀武又接到命令,黄河花园口大堤决口,部队马上撤退。
随后第51师撤退至九江庐山休整。
第305团团长出缺,大家建议由王哲恩接替团长一职,可被王耀武断然拒绝,然后出人意料的提出,由作战参谋张灵甫,接任第305团团长。
1938年7月下旬,第七十四军参加南浔路战役,这回轮到第58师唱主角了,结果首战黄老门就吃了大亏。
师长冯圣法耍滑头,不肯承担责任,把失败的责任都推到第172旅旅长邱维达身上,邱维达被撤职,旅长一职由廖龄奇接任。
第74军的名誉一落千丈。到了10月份,第51师和第58师齐聚万家岭,结果在张古山战斗中,伤亡过半,俞济时心里窝火,干脆撂挑子不干了。
王耀武命令张灵甫率领突击队,翻越崇山峻岭,穿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秘密的出现在日军背后。
第151旅在周志道的指挥下,和张灵甫一起发起进攻,日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了阵脚。
与此同时,国军第4、64 、66军也一起发起总攻,一举歼灭日军第106师团1万多人,史称“万家岭大捷”。
此次战斗第74军居功甚伟,王耀武升职为第74军副军长,兼第51师师长。
在战斗中立下奇功的张灵甫,也被提拔为第153旅旅长。
随后,老蒋又将德械装备的第57师划入第74军。
这个师的前身也是直鲁联军一部,后来又补充了山东警备旅,改称第169旅。旅长余程万升任第57师师长。
这个师山东兵最多,抗战初期与日寇打过不少硬仗,这次划归第74军,更是如虎添翼。
因为这三个师都是5字开头,因此被日军称为三五部队。
1939年4月上旬,日军一个联队兵犯高安,此时在高安驻扎的是第51师,俞济时也亲率部队驰援。
日军得知守城的是三五部队,不战而退。
俞济时以此大做文章,吹嘘取得“高安大捷”。
蒋介石闻讯后欣喜异常,调任俞济时去担任第五军军长。王耀武升任第74军军长,第51师师长李天霞。
俞济时接到命令后欣喜若狂,第五军是国军中唯一的机械化部队,虽然是平调,可军长的成色,绝对是不一样的。
俞济时也是贪心,第58师是他一手带起来的,他打算把这个师打包带走去第五军。
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自然惹恼了王耀武,可他不好意思跟俞济时直接翻脸,于是借养病为名,迟迟不肯接任第74军军长一职。

这一拖就拖了一个多月。俞济时是蒋介石的老乡,第五军落入他手中,其他同床异梦的军阀,想想都胆寒。
于是白崇禧出面,说俞济时文化程度太低,不懂机械化原理,所以不适合去第五军。
蒋介石听从了白崇禧的劝导,任命杜聿明做了第五军军长。
俞济时赔了夫人又折兵,非但未能把第58师带走,第74军也回不去了。
俞济时着急上火,在重庆一病不起。蒋介石也感觉对不住俞济时,等他病愈以后,任命他做了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86军军长。此时已经是1940年1月了。
这次乌龙事件,王耀武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感觉第58师已经不可能被俞济时带走,立刻病体痊愈,精神抖擞的接任第74军长。
王耀武上任后不到一个月,日军集中两个师团攻打高安。
王耀武毫不怯战,他命令第51师正面迎战,另外两个师左右迂回,试图切断日军的退路。
其实第74军总兵力只有3万多人,而日军两个师团总兵力将近4万人。3万人去包围4万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可奇迹发生了,日军的101和106师团,都曾经被第74军狂殴过,尤其是106师团,在万家岭被打得差点全军覆没,已经被打出了心理阴影。
这回他们发现对阵的是国军的“三五部队”,就落荒而逃。
王耀武也借此机会大吹大擂,声势比俞济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吹牛归吹牛,第74军还是有些真本事的,在赣北上高战役中,日军第34师团和第20旅团兵合一处,与第74军血战三个昼夜,没让鬼子前进一步。
随后国军主力发起反击,日军落荒而逃,此战消灭日军1.5万人。第74军赢得了国军中象征最高荣誉的飞虎旗一面。
上高会战结束后,第74军在国军仅有的5个攻击军中,占有一席之地。全军三个师,统一换装苏式装备。
另外伤愈归队的张灵甫,调任第58师任副师长,师长廖龄奇。
1941年9月,廖龄奇请假,回江西吉安老家结婚。日军突然进攻第58师阵地,张灵甫打算诱敌深入。
不料撤退变成溃退,日军轻而易举的突破防线,进而占领长沙。
追究战败责任时,张灵甫和薛岳一口咬定,是廖龄奇临阵脱逃,才造成战斗失利。
蒋介石未做调查,就直接把廖龄奇抓起来给枪毙了。

廖龄奇
张灵甫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第58师师长的宝座。
1943年11月,王耀武又折一员大将,在常德会战中,副军长兼第57师师长余程万,率部死守常德城。
将近一个月的激战,守军8315人,只有83人生还。
余程万在卫士的掩护下,侥幸生还,却又被蒋介石送上法庭,准备执行枪决。理由是他不应该活着突围。
王耀武花重金上下疏通,才保住了余程万的一条命。
余程万蹲了两年大牢,直到1945年11月才被保释出狱。
其实常德保卫战打得很精彩,击毙日军联队长以上高级军官4人,大队长5人,中队长4人。
日军付出1万多人的伤亡代价,没能拿下的余程万,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蒙冤入狱。
余程万被抓后,第57师师长由李琰接任。
1944年1月,王耀武因为战功升任第24集团军司令,第74军军长一职由施中诚接任。
施中诚原来是国军第100军军长,他离开后,由第74军副军长李天霞接任第100军军长,李天霞副军长一职,由张灵甫接任。第51师师长周志道,第58师师长蔡仁杰。
这次人事调动意见最大的是李天霞,本来他认为第74军军长一职非他莫属。对王耀武和张灵甫的不满,也达到了极点。
第74军的第三任军长施中诚,安徽桐城人,1897年出生,比俞济时和王耀武长了七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资格很老,算不上后起之秀。
施中诚能脱颖而出,完全是因为他有个好妹妹施剑翘。
施中诚的养父施从滨,70多岁了还上阵冲杀,结果1925年被军阀孙传芳活捉后砍了脑袋。
施从滨的养女施剑翘忍辱负重十年,手刃仇人孙传芳。名扬天下。

施剑翘和施中诚夫妇
施中诚沾了妹妹的光,从此飞黄腾达。
王耀武之所以把施中诚弄到74军,就是为了把老同学李天霞挤走,为张灵甫接掌第74军铺平道路。
王耀武还是小看了施中诚,那些毕业于保定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实在是看不惯黄埔军校一家独大,白崇禧、薛岳、陈诚、卫立煌,还有王耀武的伯乐刘峙,都多少有这份心思。
施中诚有这些军方大佬支持,第74军首先改成全美械装备,部队也交给美军来训练。然后又得到空军周志柔的大力支持。
在随后的雪峰山战斗中,第74军在空军的极力支持下,取得了击毙日军12498人的重大胜利。第74军也因此赢得了第2面飞虎旗。
就连美国教官也由衷称赞:只有第74军能打硬仗。
日本投降后,第74军在衡阳接受日军投降。
1946年春天,第74军被空运南京,军长施中诚兼任南京警备司令。第74军从此成为蒋介石的“御林军”。
1946年6月,第74军被改编为整编74师,施中诚升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整编74师师长由张灵甫担任。
张灵甫是陕西西安人,1903年出生,比俞济时、王耀武还要大一岁。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书法很好,得到于右任的赏识,中学毕业后到农村做了几年小学老师。后来感觉没前途,便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不到一年又跑到河南开封,在军阀胡景翼的部队里当排长。1926年就读于黄埔4期。
毕业后并没有显示出过多的军事才能,混了10年才当了个杂牌军的副团长。
1936年9月,张灵甫枪杀妻子吴海兰,被判入狱10年。
两个月后,蒋介石把陕西警备旅一个团划拨给王耀武第51师,编为第305团。
张灵甫给王耀武写信,求他拉兄弟一把。
于是王耀武四处说情,1937年10月,张钟麟得脱牢狱之灾,改名张灵甫,跑到淞沪前线到第153旅任高级参谋。由于作战时悍不畏死得到王耀武的赏识,称赞他有燕赵侠义之气。
张灵甫在第74军的时间并不长,期间三次受伤。1944年3月被送往陆军大学读书,两年后毕业,就变成了整编74师师长。
张灵甫上任后,74师的军官,出现大规模的调离现象。原因是张灵甫不会搞钱。
第74军的前三任军长,个个都是搞钱的高手,俞济时就不用说了,王耀武在武汉,重庆,成都等地,有十几家饼干厂,是国军军需定点采购单位。
另外,王耀武允许下级军官吃空饷,第74军待遇好,普通士兵每月都能拿到15块钱的军饷,王耀武规定,团长可以吃20个人的空饷,以此类推。排长可以吃两个空饷。
至于施中诚搞钱的本事,俞济时和王耀武都甘拜下风。
张灵甫不知其中诀窍,自己两袖清风,也把下级军官的财路断了。
张灵甫活了43岁,期间娶了4个老婆,这种事最浪费钱。老张入不敷出,就跑到王耀武那里打秋风。
张灵甫对老百姓就一个字“狠”,在山东解放区没少制造屠村事件。但是他忘了第74师基层军官,有不少山东人。
张灵甫带兵上了孟良崮,华东野战军动用5个主力纵队进行围攻,最终整编74师全军覆没。
而近在咫尺的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对张灵甫恨之入骨,所以拒绝增援。
当时整编74师副师长邱维达,因为不满张灵甫的飞扬跋扈,以养病为名留在南京,幸运的躲过一劫。
1947年6月,邱维达重建第74军。
后来邱维达被俘后,刘帅邀请他到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员。

邱维达和张灵甫
邱维达在课堂上直言,如果孟良崮上不是张灵甫,换成第74军任何一个前任军长,就算是华野集中了优势兵力,也很难将整编74师一口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