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
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上海之根” 的称呼。
古称华亭,秦时建镇、唐时置县、元时升府、明清时为全国纺织业中心,东南一大都会,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松江”原意即指境内的苏州河(吴凇江)。
在这里,许多古风古韵,满是久远的江南水乡古镇风情。
1 泗泾古镇
地处通波泾、外波泾、洞泾、张泾四泾汇集之地而得名。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
位于松江区东北部的泗泾镇,距今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有“百年上海,千年泗泾”之说。
在15.52公顷的古镇风貌区内,拥有53处历史建筑,孕育了著名史学家陶宗仪、明代书画家范允临、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申报》创始人史量才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这里有着松江乃至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过往人文记忆。
砖墙斑驳,路面凹凸,泗泾古镇的商业味并不浓郁。从开江中路老街古牌坊步入不足500米有几处名胜,安方塔、生德堂(马相伯故居)、余天成堂老药房等静静躺在老街中。这一条老街周边的民宅,基本保持着民国时期的风格,略显萧条的泗泾仿佛仍旧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
古镇的安方塔、福连桥等值得一看。安方塔高35.18米,直径12.45米,每边长5.42米,呈七层八角楼阁式宝塔。整座塔为钢筋混凝土和木质相结合。在塔的顶端第七层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意在于宝一方平安。而400多年的福连桥,是泗泾古镇目前留下的唯一古桥,高高的桥身,尽显江南古镇的风范。
古镇的福田净寺,前身为“严家庵”,初建于清,现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圆通宝殿、念佛楼、法堂、东西厢房等,寺内有放生池,院落之间布满绿化小品,已成为一座仿古园林式寺院。
古镇的美食也是不错,以“阿六汤圆”、广利粽子、泗泾羊肉、泗泾小笼最为脍炙人口。
2 仓城老街
老街位于松江城区的西面,被批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大仓桥是标志性的景观,被誉为是上海最老的老街。从明代始,仓城一直是松江府漕粮的重要储藏地,也是漕运的始发地。河流纵横交错,沿老市河而建的桥梁、宅第、店铺、庙宇鳞次栉比,成为当时松江府城西谷阳门外又一市井热闹中心。
大仓桥是一座高10余米、跨度 50余米的五孔拱形大石桥,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原名“永丰桥”,后因桥南为松江府的漕运仓城,而被称之为“大仓桥”,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
仓城以玉树路玉树桥为界,分东西两边,玉树桥南堍东侧是灌顶禅院,也即水次仓关帝庙,灌顶禅院山门前有一座孟姜亭,是一座方亭,亭的南北石柱上刻有二副对联,概括了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据说孟姜女是华亭人氏,民间传说孟姜女万里寻夫就是从这座亭里乘船北上的。
老市河两边,全是徽派明清建筑,古风浓郁。另外仓城老街还有还有杜氏雕花楼、云间第一桥、灌顶禅院、墙画等,都是非常不错值得一看的景观。
其中,杜氏雕花楼尤其值得一看,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建于明朝旧宅基础上,原房主为当地名绅杜玲梅。现在的雕花楼分为四进,前三进为走马楼,第一、二进为清代老楼,第三进建于民国,是整个院落的主建筑。
杜氏雕花楼屋顶为硬山式马头山墙,青瓦粉墙,清丽淡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间古宅。但另一方面又能从细节之处发现它的豪华富丽,其梁枋栏柱和门窗隔扇均雕有精细中西图案花纹,如花卉、云纹、鸟兽等。作为结合中西建筑装饰于一体的传统走马楼,其风格体现了松江近代建筑对域外文化的吸收和融汇,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3 甪钓湾
甪钓湾,位于新浜镇鲁星村甪杨自然村,早在明万历年间这里就是周边较为繁华的乡镇,名“六店湾”。后来从昆山那边来了一个叫甪里的隐士,并天天在镇南的南湾港钓鱼,久而久之小镇便更名甪钓湾。
老街面积不大。以水路为主的旧时这里非常热闹,街上商肆连绵,铁匠铺、锡箔铺、裁缝铺、草药店、农药店等等,串联起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息。当年这里就是新浜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交通方式的转变,水运衰退,开始慢慢走向萧条。九十年代,商业中心的转移,甪钓湾的繁华彻底落下帷幕,成为无人记起的偏远村落。
走进老街已经没有往日的风采,老态而沧桑。老街由于人气的凋零大多已是关门避客,许多房屋无人居住,两边年久失修的老商铺摇摇欲坠,正慢慢消失在无情的岁月中,只留下残存的木结构和街面的青砖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一幢幢老宅,映衬世事沧桑,曾经繁华的甪钓湾,早已风光不再,只留下老街那孤寂、悠长的影子。街道正中一座古“节孝坊”,距今已有300多年,历经风雨侵蚀,柱子上的字迹也已模糊不清。为村子带来繁华的市河,如今已被填埋,河上的石桥也不见踪影。
如今这里特别宁静,老街空荡荡的,见不到几个人影。偶然有几个老人坐门前的小板凳上,指指点点。此刻的老街似乎远离了喧嚣、淡出了尘世,那曲折蜿蜒的街巷,隔离了浮华与喧嚣,那一段段灰白的泥墙记录着一段段历史。
趣订生活 X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