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两次对外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保卫战。其中,对越自卫战爆时,我国已经20多年鲜少经历战事了;而我国战士却依旧勇猛,仅用了28天就攻打到了越南首都前。

在这场战争中,许多战士展现了他们英勇的作战能力,一些战士甚至被党中央授予一等功,他们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这些一等功战士中,有一位退伍军人却遭遇了连续两次下岗,并且前妻因某些原因与他离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享有一等功的退伍军人如此悲惨呢?并且为什么他曾表示:“宁愿去路边摆摊,也不想麻烦组织”呢?


1979年,解放军战士踏上了越南,对越自卫战开始了。于建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刚开始默默无闻,因为第一次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这让他这位第一次踏入战场的年轻战士感到迷茫。

但随着他亲眼看到战场上的鲜血和死亡,亲眼目睹战友们的壮烈牺牲,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于建军决定要彻底击败这群越军,只有这样他们才不敢再欺辱我们的国家。在接下来的战役中,于建军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次次上级下达的任务。

尽管战争对于年轻的于建军来说是巨大的考验,不过于建军还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出色的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在战争结束后,由于于建军每次都出色的完成任务,党中央决定授予于建军一等功。但是,于建军在经历了对越自卫战后,觉得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他不希望再看到战友倒在他的眼前,想要回家乡过平凡的生活,于是便向上级提出了退伍。

当上级领导得知于建军想要退役时,曾找过他并希望他好好考虑。因为于建军不仅作战英勇,而且对待他人也十分友好,上级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人才,想要培养他。然而,于建军仍然坚持想要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并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上级的好意,并决定退役。

当时,于建军觉得自己前往越南保卫祖国是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所以他没有向任何人炫耀自己的一等功。退役后,他回到家乡,在一家果品厂找到了工作。

刚开始,于建军在果品厂工作,并且还认识了当教师的秋霞,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变结婚在一起了。刚开始婚后生活其乐融融,但背地里于建军的工作并不是特别顺利,前几年果品厂的生意还可以,但随着过时,慢慢厂里便出现了亏损,最终果品厂无奈倒闭,而于建军也被迫下岗。但他并不愿意向组织求助,决心用自己的能力去赚钱养家。

众所周知,家庭矛盾有时是因为钱财问题引起的。生活没有钱是很艰难的,这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于建军深知生活的艰辛。

于建军也没有自暴自弃,在这期间,他想尽办法挣钱维持生计,再苦再累的工作他都不嫌弃。他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努力寻找机会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于是,他决定摆摊卖馒头。每天清晨,他推着小车出去卖馒头,勤奋努力,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与此同时,他的妻子作为一名教师转为正式教师,并希望通过于建军的功绩来为他争取一份体面且薪水相对较高的工作。

虽然于建军平时努力工作,但家庭的经济状况并没有改善。生活的困难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妻子提议给于建军安排一份更好的工作,但他拒绝了,因为他始终认为作为一等功臣,他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最终,秋霞和于建军离婚了,妻子带走了女儿,而小时候生病导致患有残疾的儿子留给了于建军。而他为了能够继续给儿子看病治疗,他平常除了摆摊外,还专门找到了为他人拉石头的工作,并且每天都比别人多拉一些石头,希望这样能多增加一点收入。可这些艰难的工作使他的肩膀经常被勒出血来。然而,即使如此辛苦努力,家庭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

虽然尽管日子过得艰辛,但他并没有选择向国家寻求帮助;他养猪、上街摆摊等各种赚钱的手段都用上,只为多赚点钱,让家里好过些。后来工厂恢复了运营,他回去工作了一段时间,甚至升职了,但不久后工厂又倒闭被迫继续下岗,他又重新开始摆摊。

尽管生活非常辛苦,但于建军始终坚持自己能解决的就不麻烦祖国,后来他在外工作时,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她不计较于建军的工作和患病的儿子,给予了他支持和鼓励。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他的养猪场逐渐恢复并扩大规模,收入也逐渐增加。他重新站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家庭的状况。

多年后,当再次走进这位一等功臣于建军的家时,才发现与我们所想象的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军人都是高大威猛的形象,但于建军却十分亲和。他总是对待陌生人笑嘻嘻的,显得十分和蔼可亲。

当记者前去采访于建军时,看到他矮矮胖胖的形象时,他们从来没想到这位拥有一等功的退伍军人会是如此和蔼。那天,于建军穿着平时经常穿的迷彩服来接记者们,虽然于建军长得并不出众,但他那种气质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位是我国的老兵。
而在这次采访以后,于建军的励志事件也让更多的人民所知道并且传播开来,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