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筷子掉在桌上,饭菜的香味却怎么也盖不住人心底的苦味。
“这么多人一起围坐着吃饭,本以为这是《六姊妹》里少见的温馨片段,为什么转头又是糟心事?
”有观众在弹幕里这样吐槽。
对于这部年代剧来说,争议和话题贯穿始终。
大到剧情的走向,小到角色的一句台词,都在不断被拉扯、解读。
有人觉得真实,有人觉得太过扎心。
《六姊妹》作为一部主打家庭温情的电视剧,本应该在全家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完成讲述。
它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每个家庭的问题接踵而至,没有喘息的机会。
是年代剧少不了的“烟火气”,还是观众接受不了的“苦涩感”?
或许,从六个姐妹经历的故事里,我们能找到答案。
六个家庭,只见苦难不断看《六姊妹》,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无尽的烦恼”。
从流产到破产,每对姐妹的婚姻都像踩在雷区,随时可能爆炸。
先说老大何家丽,本该是家的“顶梁柱”,却在年龄渐长后被单位裁了。
这一刀直接砍掉了她的生活支柱,甚至让精气神都一落千丈。
没有了工作的她,开始沉迷打麻将,仿佛能从牌局的起落间找回一些生活的掌控感。
可问题终究不是麻将能解决的,最后她靠摆摊卖鸡蛋才重新振作。
但这份事业的起步,也是一波三折:清晨四点去进货,却因资金紧张,不得不低头向亲妹妹借钱。
姐姐的尴尬、妹妹的体贴,既是一种亲情的纽带,也是让老大心生自卑的原因。
如果说老大的问题还算个人选择的结果,那老二何家文一家就有些让人唏嘘。
丈夫常年在外地跑活累坏了身体,回来后却被查出肝癌。
那个在剧里少见的温柔家庭,也因为这份诊断染上了灰色。
二姐在丈夫的生日那天去订蛋糕,却带回了坏消息。
大人无力承受,孩子只能默默观望,苦难在这对家庭中静默地涌动。
剧里刚给观众一丝喘息的机会,下一秒就骤然下沉,眼泪似乎来得毫无准备,却又是合理的。
从老三事业失败,到老四入狱,再到老五和丈夫终究走向离婚,六个家庭轮流“中招”。
有人感叹这是真实的生活,但也有人批评这样的连续打击让人喘不上气。
难道生活真的没有一点乐子可言?
在剧中,不只是生活一次次将这些女人推向绝境,亲情间的纠葛同样真实得让人难受。
从老大向老三借钱,到老六得到全家人的额外宠爱,姐妹间的关系复杂得像一张网。
老大的窘迫让她不得不开口找老三借钱。
老三一口应下,却坚持要写欠条,即使心里没指望老大还钱。
表面看,这是成年人的理性;但对老大来说,这种冷静却刺痛了她的自尊心。
她觉得,即使是一家人,借钱这件事也难免让亲情打折。
这种微妙的裂痕,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陌生。
电视剧用细节,把亲情的温暖和冰冷呈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宠大的老六,她和婆婆的矛盾更像一场“暗战”。
婆婆的不满,从用纸巾到吃饭都要挑刺,全家却几乎一边倒帮老六“撑腰”,甚至在她怀孕时为她出头。
这种差别对待,也让老四、老三的观众感慨:这个角色的幸运,是以其他姐妹的牺牲为代价的。
除了生活和亲情,剧中的婚姻观和婆媳关系也引发不少观众的不满。
有观众开玩笑说,《六姊妹》这部剧,仿佛就是一个“催婚宣传片”。
姐妹们的成长轨迹,几乎完全围绕着相亲、结婚、生孩子展开,少有真正的事业追求和自我成长。
这种老套的设置,让不少年轻观众无法接受,被戏称为“父母辈的生活投影”。
更让人难过的是,剧中婆媳矛盾似乎永远无解。
老六第一胎意外流产,腹中第二胎又因婆婆的固执差点有了危险。
生下女儿,还没等她高兴,婆婆听到孩子是女孩竟直接转身离开。
虽然最后丈夫表现出通情达理的一面,但这种“恶婆婆”的角色塑造,让许多观众感到压抑。
或许在编剧的构想中,这种设计是为了贴近那个年代的真实。
但对当下的观众来说,看一部剧却需要承受家庭矛盾的无处不在,未免显得有些沉重。
被删掉的温馨与亲近,《六姊妹》强调了谁的故事?
与小说相比,这部剧在改编中削弱了许多温情部分,更关注姐妹们如何面对冲突和苦难。
有人觉得这样的调整更贴合现实,但也有人怀疑,这是为了“催泪”而故意放大悲剧。
其实,观众并非不接受矛盾和冲突,只是希望故事中能有更多疗愈性的片段,哪怕它短暂。
比如,有观众提到,那场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戏,是整部剧中少有的亮色。
即使之后紧跟的是新一轮的苦难,至少那一刻,观众的心是暖的。
而这种温暖如果能贯穿始终,也许会让观剧体验更加完整。
结尾:《六姊妹》这部剧,也许并不是“好看的电视剧”的模板。
但它让人思考的,是生活的重量该被怎样表现。
是所有的矛盾都被抛到屏幕前,试图让人共情?
还是在真实的背景下,给观众一些生活的希望?
那些纠结、失落和无奈,的确是真实的,但真实之外,人生多少也需要一些轻松的时刻。
也许,观众们并不是想要一场完美无缺的喜剧,而是希望能在看剧时,给现实的负重留一点喘息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