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每年都要迎接不少节日活动,商家还会为节日活动展开大促销,广纳财源的同时也为节日活动平添了不少喜气。
其中便有一个节日时常被人们所忘却,可又无处不在,它存在的时间之久、影响之深,是其他节日无法比拟的。

它就是24节气中的冬至,不过今年21号的冬至比起以往来说着实不一样,可以说是60年难得一遇。
它还有4个大特点,到底是哪四个呢?冬至将临,又该提早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迎接它的到来呢?

冬至是我国24节气之一,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了简单的春夏秋冬节气。
直至秦汉时期,24节气正式出现,它存在的时间已达千年之久。
24节气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气候变化、气温变化、降水量以及农事活动。

古时的人们科技水平不够发达,24节气的出现让古人对于一年的四季变化有了清晰明确的认知。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老祖宗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虽然无形,但只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就可以发现每一个节气都能对号入座,让人不得不惊呼这是老祖宗们的智慧结晶。

24节气延续至今跟刚出现时相比有了更多的习俗和活动,作为24节气中重要的一环的冬至同是如此。
冬至作为24节气中倒数第三个节气,光是习俗就有数种,更别提文人墨客对冬至的喜爱,为它赋诗无数,争相唱诵歌颂。
在自然科学上,冬至的出现也和地球公转现象离不开关系。

冬至期间刚好处于大雪、小寒中间,老一辈的人都清楚冬至一到,便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快要来临了。
农人会趁着寒冷尚未来临前把田地里的防冻工作做好,放在现代就是搭建大棚,另外做好冬灌和施肥的准备工作。
不要小看这三项任务,这是农人经过千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经验之谈。

冬季气温一低,防冻可以减轻农作物的冻害损失,提高存活率,而冬灌和施肥同样是为第二年农作物的生长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农还会在冬至期间从事耕作,给“硬邦邦”的土壤松松土,让土壤“睡上一场好觉”,来年继续好好工作。
冬至的作用远不止是在农业上,人们赋予了冬至更多人文上的寓意。

尤其是在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冬至期间,人们往往会有祭祖的习惯。
这和春节、清明时的祭祖不同,冬至的祭祖更多寄托了人们对祖先、对天地的感恩之情。

当然,不同地区在冬至日祭祖的习俗、活动、方式,乃至是时辰上都会有所不同。
有的地区会选择在中午前祭拜,有的则会在清晨时祭拜,但不管如何,冬至已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既然年年都有冬至,可为何今年的冬至会说是不一样的冬至呢?特殊到是60年难得一遇的事情呢?

要知道每年的冬至日期皆是不固定的,具体的冬至日期还得按照地球公转来计算,而今年的冬至之所以不一样,便在于它的四大特点。
第一大特点:公历、农历时间一致。
熟悉日历的朋友知道,家里的日历大多有两种日期计算方法。
一种是按照公元纪年计算的公历,这种是全球大部分国家、地区的日期计算方法。

而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日历则被称为农历,24节气正是根据农历来计算的。
每年公历和农历上的日期大多不同,唯独今年的冬至是个例外。
今年冬至公历上的时间上是12月21日,虽说农历上的月份对不上,但日期对上了,同样是21日。

很少有24气节能够在公历、农历上的日期相互对应重合的,这种概览好比2262年有两个春节类似,十分难得。
尽管冬至在日期重合算不上十分罕见,但也称得上难得,下一次遇上还得等到2081年。

第二大特点:今年冬至属于月尾。
在民间,每年冬至出现的时间都会不同的说法,有早、晚两种。
当年出现在11月上旬的冬至被称为早冬至,当年出现在11月下旬的冬至被称为晚冬至。

冬至到来的时间越早,该年的开春也会比以往早上不少,农人的耕作时间会更充足。
冬至到来的时间越晚,该年的寒冷天气往往会一股脑地袭来,气温越发低下。
2024年的冬至位于12月21日,刚好是12月下旬阶段。
若是身处南方的人们留心观察近来的气温变化,就会发现近来的气候显著变化着,似乎大自然都在默默提醒着人们今年冬至晚来的消息。

第三大特点:今年冬至是单日。
老祖宗们对冬至有自己独有的计算方式,如老一辈口中所说的单日和双日之分,单为阳,双为阴,冬至节气一到,民间会开始数九。
老一辈每到冬至会念叨着“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意思就是当年是“公九”,也就是单九。
冬至后的气温会比往常要冷上不少,“冻死牛”便是气候骤降的体现;而“母九”不同,气候会比往常暖和些许,热时穿着单衣的程度。

第四大特点:寒冷或将延续至正二月。
公九和晚冬至都在暗示着今年冬至的晚来,同样也在警示着人们今年冬天寒冷气候停留时间将会过长。
晚冬的到来影响的不单是天气越发寒冷,在第二年年初早春时,很可能会继续寒冷下去。

早春是农人准备播种的时节,寒冷气候的停留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播种,严重时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对农作物的影响越甚。
以上便是今年冬至的四大特点,似乎每一个都在讲述着今年冬至比以往更寒冷。
这对人们来说是一种考验,那么人们能否接住这种自然考虑,又该以何种方式接住呢?

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人们迎接冬至的办法了,迎接冬至的习俗从古至今有数十种。
除了祭祖外,其中覆盖最多的便是用吃食来迎接冬至的到来。
如今常用的方式分南北两种,南方地区吃汤圆,北方地区吃饺子。
可若是要细分到各个地区,那绝不仅仅是吃饺子、汤圆这般简单。

北方地区普遍以饺子为主,这和医生张仲景做的“娇耳汤”离不开关系。
为了御寒,娇耳汤流传下来的同时,饺子也成了北方冬至家家户户的必吃之物。
北方地区还有另外一个必备,那就是羊肉汤,冬季吃羊肉也有御寒的作用,起源于汉代刘邦吃羊肉的故事。

中国人在美食上有着无师自通的本领,现在羊肉汤留有不少种吃法,大饱吃货眼福。
而南方地区除了吃汤圆外,开发出了无数美味,有麻糍、豆腐、姜饭、鸡汤、番薯汤等等。
其实每一样吃食,不管是从驱赶保暖的角度看还是习俗上说,都是人们对冬至这一节气的庆祝。

值得注意的是,冬至的到来也意味着人们要开始注意保暖,预防寒冷侵袭,进而感冒、生病。
每逢换季时节是医院极为繁忙的时刻,社会和官方都会提前宣传做好预防措施,可还是有不少人一不小心受寒。
尤其是家中有小朋友和中老年人的家庭,面临换季时家人要格外注意,小孩和老年人的抵抗力低,个人要提前做好保暖措施,常吃御寒食物。

当然,冬至不止是身体上御寒,田间御寒同样是重中之重。
古时人们在冬至农作物的御寒上就有了相应的对策,甚至流传着一手关于冬至农事的七律诗。
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从冬至的气候变化到农田的御寒措施,这些无一不讲述着中国人对冬至的迎接早有准备。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人们有了提前预支天气变化的能力,也有了众多给农作物御寒的产品。
往年相关单位都早已就冬至御寒展开了准备工作,不少农业专家会前往田间进行专业且详细的御寒指导,同时也会积极关注农田情况,提前组织搭建大棚,做农作物的防冻相应措施。

哪怕今年的冬至过后天气会越来越寒冷,只要各方面的御寒做到位,冬至还会是那个冬至,对人们的生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
结语即便今年的冬至再是60年难得一遇,但中国人永远都坚信一句话“人定胜天”。

古有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如今科技的发达、农业与医疗领域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面对不一般的冬至,人们能做的就是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冬至,并为今年的冬至献上一首自然的赞歌。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小小看世界 2024-12-12《2024年冬至:六十年一遇的特别时节,寒意深深预示着什么?》
嘉嘉说三农 2024-12-12《今年冬至不一般“六十年不遇”,三大特点,冬天冷不冷?早看早晓》
小谈食刻 2024-12-12《2024年冬至节,60年不遇,有3大特点,今年会是一个冷冬吗?》
不是60年一遇的寒冬吗?天气预报这号造谣就啥事儿没有。
今年冬至的第五特点是在星期六
没营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