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神舟十八号的宇航员结束太空出差,顺利归来!
亲眼见到三位宇航员脸部浮肿、被抬出舱的画面,好多网友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虽然如今太空出差非常频繁了,但网友们还是不免感叹,他们牺牲真的太大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必须被抬着走?
——【·网友发现的变化·】——
这次出舱选在夜间进行,难度更甚于白天,更是让人揪心。
见到他们平安之余,却又发现似乎相比进舱时胖了一点点?
有人认为这是航天员伙食质量提高的表现,纷纷赞叹我国航天事业不仅在安全性上不断提升,就连航天员的生活质量也在持续改善。
太空伙食是航天员健康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我国航天员的太空餐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
从最初的简单压缩饼干和果冻,到现在的中西结合、荤素搭配的多样化菜单,航天员的饮食选择不断扩大。
如今的太空餐不仅在营养均衡上做到了精准配比,还充分考虑到了口味需求。
航天员可以享用到各种地方特色菜肴,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川菜,以及东北酸菜、广式叉烧等地方美食。
甚至一些平常难以在太空品尝到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冰淇淋,也通过特殊技术得以实现。
为了防止调味料在失重环境中飘散,研制出了固态酱油和醋;为了方便食用,设计了可直接吸食的液态食品包装。
然而,虽然太空伙食不错,但是这次网友观察到的面部“发胖”可与伙食无关。
有网友翻出了以往航天员出舱的照片,发现这种面部圆润的现象似乎普遍存在。
不仅如此,在航天员们在太空中拍摄的节日祝福视频中,除了因失重而飘浮的头发外,他们的脸部也比地面照片看起来要宽一些。
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的好奇心。
难道这种面部浮肿是太空环境下的常见现象吗?
——【·“发胖”还是浮肿?·】——
当你早上起床时,有没有发现自己的脸看起来比平时稍微浮肿一些?这其实和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经历的情况有些相似。
就像是把一个装满水的气球倒过来一样,航天员的身体会逐渐适应这种新的体液分布。
由于面部组织中液体增多,皮肤会变得更加饱满,一些细小的皱纹可能会暂时变得不那么明显。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航天员们的鼻子可能会变得有点塞。
这是因为鼻腔黏膜也会因为体液聚集而轻微肿胀。这种感觉可能类似于我们感冒时的鼻塞,只不过原因完全不同。
由于头部充血,味蕾的敏感度可能会降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航天员会觉得太空食品味道不如地球上那么鲜明。
这有点像我们在坐飞机时,因为高空环境导致味觉变得不那么敏锐的情况。
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清醒一样。通常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取决于航天员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长。
这种感觉可能类似于我们长时间戴着紧绷的发箍后取下来,头皮会有一种奇怪的松弛感。
同样的,当我们看到航天员们被小心翼翼地抬出飞船舱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些身体素质超群的航天员们需要被抬着走呢?
这个场景看起来有点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医院里推着病人的场景,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必要且经过精心设计的过程。
——【·被抬出来有必要吗·】——
假如我们刚刚结束了一场长达半年的马拉松式卧床休息,突然被要求立即起身并健步如飞。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就是航天员们在返回地球时面临的情况。
他们的腿部肌肉可能会到难以立即支撑身体重量的程度。
这就像是我们突然被要求背着一个和自己体重相当的背包走路,腿肯定会感到无力和不适。
不仅如此,航天员们还面临着骨质流失的问题。就像是我们突然停止了日常的钙片补充,骨骼强度会逐渐下降一样。
因此,当航天员们刚刚返回地球时,他们需要一个过渡期来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地面工作人员进入舱内,协助航天员调整体位。
这个过程有点像物理治疗师帮助长期卧床的病人重新学习行走一样,需要耐心和专业的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员们会接受口服补液。
那么,航天员们坐的那个特殊座椅又是怎么回事呢?
它的作用有点像是为刚出生的婴儿准备的婴儿车。这种座椅能够为航天员的全身提供支撑,特别是对于因长期失重而变得脆弱的肌肉骨骼系统。
它的设计考虑到了航天员在重力环境中可能面临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座椅的角度可以调节,以确保航天员的血液循环不会受到突然的重力变化的影响。
这有点像是我们在长途飞行后,会被建议慢慢起身、活动身体,以避免突然的不适感。
更有趣的是,这种座椅还配备了特殊的减震系统。
这是因为航天员们的前庭系统(负责平衡感的器官)在太空中已经适应了失重环境,突然回到地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晕眩和不适。
这个过程体现了航天医学的精湛技术和对人体极限的深刻理解。
它提醒我们,太空探索不仅仅是关于火箭和卫星,更是关于如何保护和照顾那些为人类探索宇宙而冒险的勇敢者们。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我们不仅确保了航天员的安全,也为未来更长期、更远距离的太空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