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票”的民主理念深入人心,可是在美国这个标榜民主的国度,总统宝座的归属却并非由普选票数决定。
只需270张选举人票,就能入主白宫,执掌这个超级大国的命运,这一看似悖论的制度,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至1787年,费城一群被称为“开国元勋”的政治精英们齐聚一堂,为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宪法。
彼时关于总统选举方式的争论异常激烈,直接选举,在当时看来,意味着将国家命运交由“乌合之众”,存在民粹主义抬头,暴民政治盛行的风险;而如果由国会选举,则可能破坏刚刚建立的三权分立原则,让总统沦为国会的傀儡。
为了平衡各方利益,最终一个看似折中的方案——选举人团制度——诞生了,它既照顾了各州的自主性,维护了联邦体制的稳定,又避免了总统过度依赖特定群体,防止权力过度集中。
选举人票数量的分配也经过精心设计,每个州的选举人票数等于其在国会的参议员(每州两名)和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的总数,人口大州在选举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小州的利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看似公平的制度,却为日后的种种争议埋下了伏笔,最初选举人可以不受民意约束,自由投票,1800年的大选就闹出了总统难产的笑话:副总统杰斐逊和他的竞选搭档伯尔票数相同,最终由国会投票决定了总统人选。
这场混乱的政治大戏最终推动了宪法第12条修正案的诞生,该法案明确了选举人应分别对总统和副总统进行投票,以防历史重演。
随着岁月的流转,选举人团的机制也不断地发展,最终确立了“赢家通吃”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各州的普选中,获得票数最多的候选人将独得该州所有的选举人票。
这一规则加剧了选举的竞争,也让“摇摆州”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候选人不再仅仅追求普选票数的最大化,而是将资源集中在几个关键的摇摆州,试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美国总统选举并非民众直接投票选出总统,而是一个间接选举的过程,选民在投票时,实际上是选择支持自己所属州的哪一组选举人。
这些选举人通常会公开自己的政治立场,选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倾向选择相应的选举人。
每个州的选举人票数固定,50个州的参议员共100名,对应100张选举人票;众议院有435名议员,对应435张选举人票;加上首都华盛顿特区的3张选举人票,共计538张。获得超过半数,即270张选举人票的候选人,才能最终当选总统。
2016年的总统大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普选票数高于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但却因为在几个关键摇摆州的失利,最终输掉了选举,这凸显了摇摆州在选举中的关键作用。
摇摆州指的是那些没有明确政治倾向,在两党之间摇摆不定的州。这些州的选民构成复杂,政治立场多样,他们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大选的最终结果。
为了赢得这些摇摆州的支持,候选人往往会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宣传和拉票,例如在当地举办竞选集会、投放广告、组织志愿者上门拜访选民等等。
在摇摆州的争夺中,政治献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候选人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他们的竞选活动,这些资金主要来自政治捐款。
2016年和2020年的大选都耗资巨大,分别花费了69亿美元和140亿美元,2024年大选的费用更是预计会超过159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一届选举,候选人背后的金主,例如马斯克和比尔·盖茨,都会通过各种方式为他们支持的候选人提供资金支持。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尽管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变,依然存在诸多弊端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民意悖论”和两党制的操控。
在民主机制下偶尔会出现一种现象,即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更多选票的候选人却未能赢得总统宝座,这样的情况在2000年和201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尤为突出。
例如阿尔·戈尔和希拉里·克林顿,这两位在全民投票中取得优势的候选人,竟都与最高权力擦肩而过,这不仅对“一人一票”的民主理念构成了讽刺,同时也激起了公众对选举人团制度的激烈争论。
“赢家通吃”的制度使得候选人将注意力和资源过度集中在关键的摇摆州,而这些州以外的选民因为感觉他们的选票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投票热情减退,这自然就削弱了民主的基石。
而且两大党系统使得选举似乎变成了两大党之间的“闭门游戏”,其他政治力量很难介入,哪怕是一个无党派的候选人赢得了大部分选民的支持,他也难以打破两大党对选举的垄断地位。
两大党的选举操控表现在多个层面:决定候选人的过程更多是由党内初选和代表大会决定,而非选民直接选择;两大党通过政治献金、利益交换、媒体宣传等多种手段来操控选举;选民的诉求往往被忽略,他们所能做的选择也在逐渐缩减。
两党制的存在,也加剧了政治极化,为了争取选票,两党候选人往往采取极端的立场,发表煽动性的言论,忽略了国家整体利益,这种“政治投机”行为不仅加剧了社会分裂,也让政治变得越来越庸俗化,沦为党争的工具。
美国总统选举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其制度设计上,也与美国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社会阶层固化和精英教育,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
美国政府官员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国会和政府部门充斥着“老头老太”,年轻人的声音几乎被淹没,这并非偶然,而是美国精英教育体系的必然结果。
所谓的精英教育,在光鲜的表象下掩藏着社会阶层分化的真相,那些出生在富贵之家的子女,由于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容易踏入权力的核心,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地位。
相反贫穷子弟即便智慧出众,也常受制于阶层的桎梏,难以攀登至权力高峰,教育的不公导致了领导者的模式化现象,他们出身相近,价值观趋同,往往难以理解基层民众的需求和呼声,进而产生脱节,无法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政府的政策往往脱离实际,难以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医疗保障等等。
精英阶层对政治的掌控,也体现在政治献金上,富有的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政治捐款来影响选举结果,这使得金钱在选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普通民众的声音被边缘化,他们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和重视。
面对选举人团制度的弊端和两党制的操控,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反思美国民主的未来,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改革之路却充满挑战。
一些改革方案,例如废除选举人团制度,实行全国普选,或者修改“胜者通吃”的规则,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任何改革方案都需要两党的共同支持才能通过。
而两党之间,往往因为党派利益而互相掣肘,难以达成共识,既得利益集团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他们会竭力维护现有的制度,阻挠任何可能削弱他们影响力的改革。
尽管如此改革的呼声依然存在,并且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打破现有的政治僵局,才能让美国民主重回正轨,才能真正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理想。
他们呼吁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度,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选举中来;加强对政治献金的监管,限制金钱对选举的影响;推动选举制度改革,让选举结果更能反映民意。
美国总统选举,这场270张票的权力游戏,折射出美国民主的困境,选举人团制度、两党制、社会阶层固化、金钱政治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复杂的权力之网,将普通民众的意愿牢牢束缚。
这场游戏,看似公平,实则充满了不公平,少数人的意志凌驾于多数人之上,普通民众只能被动地参与其中,只有打破现有的权力结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让美国民主回归初心,才能真正实现“政府由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民主原则。
这不仅需要美国民众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美国政治精英的勇气和智慧,美国民主的未来,取决于他们能否直面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24年11月4日——美国已有超7646万名选民就总统大选进行提前投票
新浪新闻 - 2024年11月6日 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八大看点逐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