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是什么?为什么比中状元还高兴?你看这个活动,出尽了风头

古城青衣 2024-07-18 12:11:11

科举,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

直到清朝末年才作废。

就像是古代朝廷的一扇大门,专门为选拔人才而设。

那个时代,人们的身份地位都是固定的。

就像一座高楼,每个人都被安排在不同楼层上。

但科举制度的出现,就像在这座高楼里开了一扇门。

让楼下的人,也有机会走到楼上去。

科举考试,主要看的是一个人的才能和学识。

它不问出身,不论贫富,只认学问,只要你肚子里有货,就有机会脱颖而出。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

很多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家里连温饱都成问题。

但是通过努力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变成了朝中官员!

还能让整个家族,都跟着过上好日子。

正因为如此。

天下读书人,日夜苦读,都把科举当成了最重要的出路。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可一鸣惊人、名动天下的读书人。

看似一夜之间风光无限。

背后的辛酸和汗水,却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读书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埋头苦读。

他们可能挑灯夜战;

在寒冷的冬夜里,裹着单薄的衣服读书;

也可能在炎热的夏天,汗流浃背地背诵经典。

这种坚持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年复一年的付出。

漫长的科举

科举考试的起点,如县试和府试。

一般在地方进行,主要面向年龄较小的读书人,目的是选拔有能力的学子成为“童生”或“生员”。

只有通过这些考试,获得“秀才”的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这个过程,可能就要花上好几年。

成为秀才,就是取得了最基本的功名。

有了一些特权,如免除徭役和部分税收,有权穿戴特定的衣服。

还可以在地方上,担任教书先生等职务。

但,还不能直接获得官职。

秀才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通常在秋季进行。

因此也被称为“秋闱”。

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的解释、诗赋、策论等,合格者称为“举人”。

举人,不仅可以免除更多的税赋和徭役。

还有资格直接进入仕途,担任地方官员。

例如,明代的海瑞,以举人身份参与地方治理。

清代的左宗棠。

同样是以举人身份起步,后来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秀才和举人。

在农村和地方上,往往被视为知识分子和文化权威。

这也就是范进中举后,被很多人追捧的原因。

举人可以参加次年春季的会试,因此也称为“春闱”。

会试的难度更高,内容涵盖更广。

每一关都会淘汰大批的考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通过所有的考试。

在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

也就是殿试。

皇帝,会亲自审阅每位进士的表现。

一般是问答形式,有时也会有写作题目,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对策略。

根据考生们的表现。

皇帝会把他们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也就是“一甲”,只有三个人能够获得。

这三个人被称为“进士及第”。

状元就是第一名,榜眼是第二名,探花则是第三名。

第二等级叫“二甲”,第三等级叫“三甲”。

这两个等级的人数就多了。

但具体有多少人,每次考试可能都不太一样。

例如,在清朝光绪癸卯科(1883年)的科举考试中。

一甲录取了3人,二甲录取了183人,三甲录取了174人。

总共录取进士360人。

这表明二甲和三甲的人数远远超过了第一甲,尤其是在三甲,录取的人数通常会更多。

二甲的人被称为“进士出身”。

因为三甲是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等,但仍然授予“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虽然他们没有像一甲那样耀眼。

但能够考到这个程度,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同样能够获得官职,进入仕途。

对个人和家族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庆祝活动

一旦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将会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荣誉仪式。

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表彰他们的学术成就,也是为了展示朝廷对人才的重视。

新科进士们,会聚集在一个叫“期集院”的地方。

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同学会。

他们在这里整理文书,互相认识,就像现代毕业生在毕业典礼前的准备一样。

大家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庆祝活动,做准备。

接下来,他们会被邀请到大雁塔去题名。

大雁塔,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古塔。

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就像是在历史上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唐朝,新科进士们最盛大的庆祝活动是,在长安的曲江举行的宴会。

被称为“关宴”。

曲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在那里举办宴会,就像是在花园里开派对一样。

大家欢聚一堂,享用美食,畅谈理想。

到了宋朝,庆祝活动更加丰富了。

在一种叫“闻喜宴”的会上,还会有雅乐演奏。

雅乐是一种高雅的古典音乐,为整个庆祝活动增添了文化氛围。

除了正式的宴会,新科进士们还会参与一些娱乐活动。

比如月灯大球,参观珍贵的佛教文物,如佛牙舍利等等。

出尽风头的“探花郎”

“探花”,就是这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

探花郎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

但当时,并非特指殿试的第三名。

而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没关系。

唐代,新科进士及第后,会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其中包括一项叫做“探花宴”的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

会挑选同榜中最年轻、相貌英俊的两位进士作为“探花使”,让他们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迎接状元。

在宴会上,这两位风度翩翩“探花使”还要大显身手,手持鲜花,吟诗作对。

这样一来,“探花使”可就出尽了风头。

他们的名气,甚至超过了考试第一名的状元。

年轻貌美又才华横溢。

自然成了无数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成为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青年才俊。

正因为如此,一旦有幸成为“探花郎”。

立刻,就会成为各个权贵家庭眼中的香饽饽。

这对于“探花郎”来说。

无疑是,为未来的仕途铺平了道路,也为自己找到好姻缘创造了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了北宋,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进士一甲的名额,固定为三人。

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的称谓开始固定下来。

起初,第二、三名进士都被称为榜眼。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才正式被称为探花,探花的称号从此成为固定的荣誉。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