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汉字不同于拉丁字母,汉字除了所有文字都有的承载语言之功能,还有复杂的逻辑联动功能和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结晶。就拿“黄”字来说,从“光”、从“田”,“光”是华夏先民的刀耕火种,“田”则是有横竖界线的土地,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光土之地色,即“天玄而地黄”。
古代讲究五行,而土色黄居其中,古人便以黄为尊。华夏始祖称黄帝,华夏母亲河称黄河,另外还有黄山、黄浦江和黄海等一系列带“黄”字的地理名称。鄂东地区更是集中出现了黄陂、黄冈、黄州、黄梅和黄石。话说任何特殊情况的发生总会有个一二三,今天我们要探究的便是这五个地名和“黄”字的渊源。
鄂东“黄”字地名一览
一、由黄国之名而来1、黄国的兴亡
黄国虽然知名度不高,但是起点却很高,是由黄帝的七世孙、舜帝的外孙大廉在夏朝初期于河南潢川所建。因大廉之父伯益被夏启所害,黄国长期与夏朝对抗,夏朝便称黄国为黄夷,是为九夷之一。等到夏槐继位,夏朝国力趋于顶峰,九夷均被其征服,然黄国之人却因此更加仇恨夏朝,他们动不动就会整点事情出来,甚至最后联合商部族灭了夏朝。
鉴于黄国助功甚多,商朝对其很是优待,不仅常让黄国人入朝担任要职,还让黄国成为让一众小方国艳羡的重要方国。话说关系都是相互的,黄国对商朝也不赖,比如商朝灭亡后,黄国冒着亡国的风险参与了武庚(商纣王之子)之乱,可惜很快就被周公旦所平。或许是出于缓和矛盾的考虑,周朝以德报怨,保留了黄国的诸侯国地位,并封黄国之君为子爵。
黄国所在位置一览
春秋时期,同为子爵的楚国崛起,黄国心气不顺,一边与江国和弦国等同出东夷一脉的诸小国联合,一边积极与随国和道国等姬姓诸侯国改善关系,旨在抗衡楚国。还别说,楚国一时间还硬是拿黄国没办法,时间来到公元前704年,楚武王邀请周边小国会盟,独黄国和随国不给面子,结果随国被灭,黄国无事。
等到齐国称霸诸侯,黄国迅即依附齐国,当时的黄国君臣自恃有齐国的保护,且其地与郢都之间相距甚远,更是不把楚国放在眼里。轻敌最是要不得,公元前648年,准备不充分的黄国终是被楚国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地灭了。有种说法,亡国之后的黄国人以“黄”为氏,他们在各种迁徙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留下了许多带“黄”字的地名。
黄国终是亡于楚国
2、黄州、黄冈和黄陂
鄂东地区带“黄”字的地名中能和黄国扯上渊源的便是黄州、黄冈和黄陂。有人说这几个地方原本是黄国之地,故得其名。还有人说黄州和黄冈之名来源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理由是黄歇的封地在黄冈一带。这两种说法都不可信,一来,黄国疆域如果延伸到黄冈,楚国在灭掉处在黄国西边的弦国时,没理由不和黄国发生摩擦。
二来,从黄歇去世到其地开始以“黄”字为名隔了八百多年。据晚清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所考证,黄州之名实为黄城镇而来。东汉末年,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氏经常互殴,为强化荆州东大门江夏郡的防御力,刘表特令麾下大将黄祖在今天的黄陂盘龙城一带筑造一座新城,并以黄祖之姓为新城命名,即黄城镇。
黄祖守江夏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一个地方往往会今天归甲,明天属乙,行政区划和相关名称都因此而时有变化。史载北齐建立之初,文宣帝高洋连年征战,无往而不利,攻占了包括黄城镇一带在内的诸多新地盘,使北齐势力延伸至长江北岸。在此期间,北齐借黄城镇之“黄”字在其地设黄陂县,属南司州治所。
后来此地落入北周手中,南司州被换了个名字,取黄城镇之“黄”字为黄州,治所设在黄城镇。隋朝建立后,朝廷开始大规模梳理行政区划,黄州和黄陂亦在其列,先是黄州治所迁至南安(今武汉新洲),后是以南安为基础设黄冈县。唐朝时期有大臣崔郾出任鄂岳安黄四州安抚使,他考察发现武昌(今湖北鄂州)的江对岸存在江防空白,便在征得朝廷同意后将黄州治所向东迁至今黄州区一带。
黄州区和鄂州市所在位置一览
二、由自然因素而来1、黄梅
周朝喜分封,黄梅之地被封给了梅伯(系商纣王的叔祖父,受封于今安徽亳县一带,建梅国)的玄孙。等到春秋时期,梅国为避战乱,辗转迁至吴越之地,黄梅故地则被楚国所占,后被楚王封给春申君黄歇,因此有人便说黄梅之名源于黄歇和梅国。然而黄梅县名和黄冈县名一样,都是在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才出现的,和黄歇无关。
虽说黄梅之地曾属黄歇封地,但是黄歇当时受封之地有十二县,黄梅并非黄歇的活动中心,且黄歇在受封此地仅十来年后就自请转封至江东。换而言之,即使隋文帝要纪念黄歇,也不会在黄梅这个地方。话说隋文帝大改地名的背景主要是南北朝以来的行政区划太乱,以及重名的地方太多。前者导致“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后者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便。
春申君黄歇
黄梅处在鄂赣皖交界处,也算是四战之地,区划和地名变更自然少不了。黄梅在汉朝时期属寻阳县辖地,后来寻阳县在晋朝被分为南北两部分,黄梅所在的北部因此被划入蕲春县。及至永嘉南渡之后,东晋朝廷侨设南新蔡郡,辖蕲阳县(由蕲春县改名而来)。再后来,南齐从蕲阳县的东境拆出一个永兴县。
隋文帝改地名的原则之一是消除前朝影响,永兴既为南齐所命名,那就得改,可惜改后的新蔡又与多地重名,便只能再改。循“以山川名之”的规则,因黄梅境内有一座盛产黄梅的黄梅山,以及一条因黄梅山而得名的黄梅水,故得黄梅县名。这个就像安州辖下的永阳县同样在开皇十八年因重名而以县内的应浓山改名为应山县。
金灿灿的黄梅
2、黄石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得黄石公亲授兵法,有人误以为今天的黄石市之名和黄石公有渊源,殊不知黄石公主要活动于今江苏邳县一带,且黄石之地出现黄石之地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此之前,黄石之地长期以大冶为名,即“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毕竟此地金属矿产丰富,冶炼技术起步早、发展快。
从大冶之名再往前,黄石之地的归属和名称有过很多变化,像魏晋时期的武昌、鄂县和阳新等,不过除了一个真假难辨的黄石城(传说由黄祖在西塞山麓所建)外都没能和“黄”字扯上关系,所以只能从近处看,不能往远看。黄石是由工矿特区改组为市的,而此特区最初又是在大冶划出的石黄镇等地所设,由此可见,黄石之“黄”字和石黄镇相关。
黄石市地图
那么石黄镇的“黄”字又是从何而来呢?此镇原本是由两个镇合并而来,分别是石灰窑镇和黄石港镇,两镇各取头字,便为石黄。黄石港镇从字面即可看出是一个港口镇,此处因特殊的交通优势而在明朝万历年间发展成一个商贸兴旺的港口市镇,后来甚至被人称为湖北“小汉口”,可见黄石港镇的非同一般。
据相关史料所载,黄石港之“黄石”源于港口之处的黄石矶,因石色呈“黄”而得其名。值得一提的是,黄石因富含铜矿而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誉,“黄”字正好和句中的“黄金”契合,“石”字则为宝石,两字组在一起有“黄金和宝石堆积之地”的美好寓意。当然,这只是从黄石之名而派生出的联想,并非黄石之名的由来。
黄石境内因采矿活动而留下的亚洲第一天坑
结语综上所述,带“黄”字的地名有很多种源头。黄州、黄冈和黄陂是由黄祖所建的黄城而来,而黄祖又是古黄国后裔,此三个地名既与历史名人的姓氏有关,又和古黄国有联系。黄梅和黄石则是因一些自然因素而得名。这五个地名并不能一概而论,既不是均由古黄国而来,也非皆由黄歇而得名。
至于这五个地名集中出现在鄂东地区的原因,两个字,融合。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因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共同作用,再加上历史上常有参考周边地名而命名的习惯,各种影响交汇融合在一起便出现了这样的特殊现象。放眼全国,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现象吗?
参考文献:
《黄冈县志》
《元和郡县图志》
《隋书地理志考证》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还有一个黄安,因对革命事业贡献大,建国后改成了红安。
相邻的信阳市潢川,是黄国故地,因人口日渐茂盛,越过大别山开辟新土,这里地名新洲也和这段历史有一定的渊源。
历史古黄国。清朝、民国的黄安就是现在的红安。
古黄国与虞夏同时起源,为夏所征服,为商周所臣服,为周朝楚国的属国,后为楚国所灭。今河南潢川湖北黄陂黄安黄冈黄州等地都是古黄国的子民分散分布地,所谓楚(国)不服周(天子),黄不服楚,部分湖北人不服输的性格特点都与历史有关!
要说黄氏,我知道的湖北最大最有名的是江夏黄氏,宗族势力还在
因为炎黄就是出自湖北鄂东
红安解放前也姓黄,为何黄改红,自己脑补。
还有黄安
黄是特色。[墨镜]
黄石本来是石黄镇[笑着哭]尽扯淡
黄歇,黄祖,黄铜,黄梅。故黄多尔
因为鄂东男女开放,故名“黄”[笑着哭]
湖北带点黄,湖南全是阳
黄安变红更穷!
亚州第一天坑[笑着哭]所以黄石成为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变成臭老九了[呲牙笑]
黄安呢
扫黄,[得瑟]
召唤煤球
因为不正经[流鼻涕]
光复大黄。
其实还有黄安(现名为红安)!可以了解下黄麻起义![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