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Keekok Lee (24 October 2008). Warp and Wef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Strategic Book Publishing. pp. 39–40.
Ramsey, S. Robert, The Languages of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Harrell, Stevan (2023). An Ecologic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orth China Plain(华北平原)】
【概况】
华北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之一,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温暖,有黄河等大河流经。
中国的早期历史就是围绕着这个平原展开的。面积31万平方公里,约为日本的五分之四,北与北京和燕山山脉接壤,山海关东北平原,南接合肥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尽山东半岛,西与函谷关接壤。
【文明影响】
华北平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汉族发源地。今中国首都北京位于平原的东北边缘,重要工业城市和商业港口天津位于其东北沿海附近。济南和郑州也位于平原上,位于黄河沿岸。此外,中国多个王朝的首都都位于华北平原上,包括洛阳和开封等。
华北平原的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与长江以南地区不同,华北平原几乎没有山脉,河流也少得多。因此,马匹在平原地区的驰骋十分便捷,快速交流的可能性意味着中国的政治中心往往位于这里。而且这里的口语也相对统一,这与中国南方的语言和方言繁多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华北平原肥沃的土壤与内蒙古和中国东北的草原和沙漠融合,这片平原很容易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游牧或半游牧部落的入侵,从而促使古代中国修建了长城。华北平原虽然土壤肥沃,但季风气候变化莫测,是太平洋的湿润季风和亚洲大陆内部干燥风的交汇处。这使得平原地区容易发生洪水和干旱。
此外,平原的平坦性在河流工程受损时会引发大规模洪水。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因素促使中国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以集中全国之力管理粮仓、维护水利工程和防御草原民族的防御工事。
“水力帝国(Hydraulic Empire)”历史学派认为,早期国家之所以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和黄河流域发展,是因为需要监督大量劳工修建灌溉渠和控制洪水。
从哲学上讲,华北平原也是东亚哲学传统宗师孔子的出生地。孔子于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 479年在鲁国生活和教学。他的教义记录在《论语》中,最终成为被称为儒家思想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席卷了整个中国,并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对其各自的政治、法律和教育官僚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河文明所在的华北平原,由于历史上开发较早,自古以来就因森林枯竭而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该地区也以丰富的煤炭储量而闻名。在北宋帝国时期就被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那时的民众便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活日常燃料。
【气候变化】
由于降少相对较少,华北平原的现代农业主要依靠抽取地下水来利用,但过量的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为此,南水北调进程正在进行,将降雨量较多的南方长江水道引向华北平原。
气候变化导致地球平均气温升高,并对极端气温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同时也会使原本就炎热和或湿度高的地区感受到的热应力增加。
华北平原预计将受到严重影响,因为该地区广泛的灌溉网络导致空气异常潮湿。如果不采取积极行动阻止气候变化,预计最严重的热浪将严重到足以导致在户外工作的农业劳动者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