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步入快车道,以案例为鉴,医疗机构如何突破局限精准定位

老夏的笔记本 2024-10-18 14:12:58

以 “医养康护送” 五字战略为引领,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从民营医院转型出发,积极整合资源,不断拓展医养服务版图。从专门绘出政策蓝图,到财税、土地、医保等支持多管齐下,再到引才育才、开展试点示范,医养结合正在进入发展快车道。

来源:诊锁界

编辑:棂星

封面来源:pixabay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差不多每 5 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然而,在10月11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2.5%。预计到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5亿左右,届时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老年人口的增加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养老需求,还伴随着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的上升。据统计,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0%,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远高于年轻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这部分人群对专业护理的需求尤为迫切,包括日常生活的照料、精神慰藉以及医疗康复等多方面需求。

自医养结合模式在我国推广以来,在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24年,医养结合机构的数量明显增加,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已经达到 7881 家。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3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床位517.2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为58.9%);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3万个,床位305.8万张。

但在这蓬勃发展的背后,亦浮现出不少问题,不仅关乎现实运作,更触及深层面的矛盾。

五花八门的医养结合模式中的利弊

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在养老机构内部新建小型医疗机构,如医务室、门诊部、诊所等,主要功能是提供养老服务,而新建的小型医疗机构则作为辅助设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这种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的大养老+小医疗模式,一般医疗机构规模有限,通常只能提供门诊服务,无法开展住院、手术等复杂医疗服务。

尽管医疗机构规模较小,但其运营成本仍然较高。医院需要配备的基本医疗设备和器械,如诊断仪器、治疗设备、急救器材等,需要的成本较高。同时,需要采购大量的药品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药品采购成本也是一个问题。再者,用人成本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支出部分,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有的是走高端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机构,通常是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如二三级综合医院)内部新建小型养老机构或开设老年专护病房,开展以医疗为主、养老为辅的医养结合服务,俗称大医疗+小养老。

这种机构的养老环境条件好、医疗保障优,但会导致对现有医院资源利用不经济。养老服务的需求通常更加稳定,医院将部分床位转化为养老床位,这部分床位的使用率可能不如医疗床位高,在医疗服务需求高峰时,医疗机构缺乏足够的医疗床位来满足患者的需求,而在非高峰时段,养老床位又可能出现空闲,从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或低效利用。

高端医疗资源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优质的养老服务。这些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来支撑,因此养老费用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样的费用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造成实际入住率较低,加之老人住院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使得医保支出和家庭负担加重,社会效益不佳。

有的养老机构直接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绿色通道以便养老机构中的患者能够及时转入医疗机构接受专业治疗,既养老机构 + 医疗服务绿色通道。然而,在实践中,这种模式往往因为多种原因而难以实现真正的医养一体化。

一是双方的合作基础相对薄弱。由于医疗和养老分属不同的业务领域,双方在运营模式、服务内容、管理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和互补。二是双方也缺乏利益驱动的协调机制。在现有的合作模式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共同的经济利益驱动,难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三是合作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管机制,导致合作双方容易出现违约行为,且毁约成本低,进一步加剧了合作的不稳定性和难以持续性。

有的是社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与邻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意图在养老中整合医疗服务。但其实在很多医养结合服务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医疗或养老服务的提供者自身资源、能力有限,导致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够全面或深入。且合作基础薄弱,双方在没有充分沟通和了解的情况下,可能会因为缺乏共同的目标、理念或信任基础,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如果出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不毗邻建设的情况,地理位置的分散会增加双方沟通的成本和时间,降低合作的效率和质量,长期以往双方不能从合作中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就会缺乏持续合作的动力。

还有的是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保健咨询服务、优质诊疗服务、精准预约转诊服务、保健指导、疾病干预、家庭病床、健康管理等服务,也叫“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老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然而,这种模式仅侧重于解决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问题,对于生活照料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却未能提供有效满足,因此它并不构成完整意义的医养结合。

从服务提供者角度来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团队。他们虽然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但在生活照料方面却可能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和经验。因此,即使他们愿意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也可能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该模式更多地关注于医疗服务的提供,而忽视了生活照料服务的整合与提升,导致服务内容相对单一,无法满足老人的全方位需求。

以某社区为例,该社区推行了“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型模式,为老人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然而,由于该模式忽视了生活照料服务的整合与提升,导致一些老人在享受医疗服务的同时,却面临着生活照料方面的困境。有的老人因为行动不便而无法自行购买食材和做饭,有的老人因为缺乏陪伴而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问题虽然不属于医疗范畴,但却对老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

各式各样的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在医疗和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但同时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和限制。

“医养康护送” 与破茧转型

01|采用“医养康护送”5字战,打造全方位养老服务模式

从70人扩大到了300多人,年收入从不到百万增长到破亿。红山社区医院的前身是广州文冲船厂职工医院,经过改制和发展,已经从社区卫生中心转变为社区医院。医院设置了全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等门诊服务,以及24小时急诊和住院服务,并设立了220张床位,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采用“医养康护送”5字战略,通过医防融合(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安宁疗护和医养结合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从住院到居家的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红山医院与所在街道共建了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该中心整合了民政和医疗资源,提供了全托、日托、助餐配餐、家政+养老、家庭养老床位、医养结合、辅助租赁等多功能服务,真正实现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并且打造可视化智慧医养服务平台,通过智能医疗设备等手段,让老年人在家就能随时联系到自己的家庭医生,实时监测身体情况。

颐康中心医生上门为长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图源:红山医养

医院还定期安排上门巡诊和护理服务,并在必要时协助老年人转诊。同时,红山医院还联合街道、社工、义工团体等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顾服务。

模式亮点:

资源整合高效:红山医院通过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提供了“9073”养老全链条服务,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适老化改造、家庭病床建床等服务;7%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接受日间照料;3%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机构养老。满足了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也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整体效率。服务全面且个性化:红山医院为康复期老人制定了多种服务包,涵盖了慢病治疗、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多个方面。还为老年人的家里提供了适老化及智能化改造服务,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细节和安全隐患。区别于传统养老院的模式,开创了 “嵌入式养老” 模式。老人享有高度的行动自由,子女因公外出时,老人能够短期入住,待子女归来后又可随心返回自己家中。专业团队服务:红山医院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和护理团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团队成员不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还注重与老年人的沟通和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此外,红山医院还要求护理团队成员上门服务时,对老年人的照顾者进行赋能教育,教授他们疾病知识、护理方法和康复技术等,以提高家庭养老的水平和质量。

医护团队上门途中 图源:红山医养

02|由民营医院转型而成的综合性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作为一家由民营医院转型而来的综合性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不仅成功应对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在内部资源的整合与能力的提升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面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来民营医疗服务市场整体的生存压力,汉阴县鸿济医院没有选择固步自封,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医院果断转型,成立了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

这一转型不仅使医院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更为老年人提供了集医疗、养老、养护、康复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实现了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从“单一医疗”到“医养结合”的跨越。

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护理员王珍照顾老人生活起居 图源:陕西省养老服务发展中心

转型成功后,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依托自身优质的医养服务资源,中心积极寻求与政府、社区的合作,将医养结合服务延伸至乡镇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通过签约乡镇公办养老机构,设立医养护理中心或医务室,中心为农村区域的老年人提供了高质量的医养服务。同时,托管运营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更是将医养结合服务的端口前移,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了触手可及的康养服务。

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的运行机制突破规模小和功能有限的局限,且在成本控制上更具优势:

一是相较于其他普遍的医养结合模式,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在转型前是医院,有一定医疗实力,重视医疗保障作用,且通过拓展服务至社区和乡镇,比单纯仅注重自身机构内养老服务,在医疗资源辐射范围上更广,注重服务普惠性,避免了资源浪费和费用高昂问题。

二是相比一些合作协议类模式,它以政府为依托建立稳固合作关系,整合服务更深入全面,克服了合作不稳定弊端。

三是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并整合养老资源,弥补生活照料不足,通过中心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服务平台,能够协调各方资源满足老人多种需求,避免了单一模式服务内容单一的缺陷。

目前,我国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激增,不仅带来了养老需求的激增,更对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专门绘出政策蓝图,到财税、土地、医保等支持多管齐下,再到引才育才、开展试点示范,医养结合正在进入发展快车道,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充满温情的医养结合体系,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回望过去,从五花八门的医养结合模式中,我们看到了创新与尝试的火花,也切实感受到了现实运作中的重重困难。无论是大养老+小医疗的朴素探索,还是大医疗+小养老的高端实践,乃至各种合作协议与社区整合的尝试,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部分需求,但也暴露出了各自的局限性。

困境亦是机遇,挑战催生变革,成功运行下去的模式案例背后,是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是对老年人需求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从中探索与实践。

参考:

1.200万张床位!医养结合更好守护“夕阳红”-新华社

2.诊所转型必看:医养结合的18种模式,撬动10000亿规模的“康养”大产业-城乡一体规划院

3.最美养老护理员 | 平凡为老岗位上延续爱-陕西省养老服务发展中心

4.汉阴鸿济医院微信公众号

5.《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

6.打破医养结合“结而不合”的怪圈:汉阴一家医养结合机构的“生死突围”-新华社养老週刊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