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米是如何解决“布罗佐维奇”难题的

王二公子看体育 2024-06-12 19:44:05
布罗佐维奇在国米是如何成长的

布罗佐维奇在后托希尔时代过渡到苏宁时代的国米曾经有重大作用,因其长着一张锥子脸而被国内内拉们戏称外号“网红”。

锥子脸,酷酷的

就是这么一个出道是打前腰,在国米时发现放哪都不合适的球员,因为斯帕莱蒂顺应潮流让他后置打后腰,再加上孔蒂的点拨,成长为国米的中场核心。到了因扎吉第一个赛季,布罗佐维奇尤为重要,一度成为国米胜负晴雨表。记得之前大神们统计过,布罗佐维奇少缺阵但是他缺阵国米是非负即平。

一段新闻与统计

因扎吉的尝试与思路

二公子之前分析过,因扎吉在一开始,对中场改造是给布罗佐维奇加担子,网红大幅增加了传球次数,跑动,并且抢断,拦截等防守数据并没有明显下降,这变相加重了布神的负担,也在联赛关键的2月份开始缺阵,球队战绩也出现了7战7分的怪圈。

因帅一开始的思路是攻守分开的平替 布罗佐维奇传球压力大多分给恰尔汉,同时派遣加利亚尔迪尼及巴雷拉为他分担防守压力。效果并不好 。打造类似米兰的皮尔洛主攻,配备加图索,安布罗西尼等人给他护驾。主要是中场设置纯防守后腰后,球运转就出现了一个死结,容易被对手针对,打不出球队的整体特点来。

中间也试过姆希塔良或者巴雷拉专打组织后腰,都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也在联赛中有了一些失败经历。

因扎吉的创新式解决方案

最后的解决方案有点类似于对于左路的改造,迪马尔科不能长时间站着打左中卫,但是某些时刻应对特定对手而移位过去也会发挥他灵活,判断好的特点,抑制巴斯托尼不好对付的对方灵巧性插上右后卫,从而确保了左路的适应性。

全能的巴雷拉和姆希塔良是在特定的时段游弋到这个位置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大部分时刻,这个位置占的是队内脚法最好,抢断判断能力,长传,短传出色的恰尔汗,三人在中场形成了“概率式”站位,从而通过整体的轮转弥补了三人各自的不足,而三人强大的技术,支配球能力,则让国米的攻防转换在体力良好情况下永远那么顺畅。这种思路有点去中心化的意思。

恰尔汗在国米踢得舒服,也敢于拼抢,也获益于这种变化

巴雷拉的成熟与进步支撑了因扎吉的战术思路

姆希塔良技术好,跑动,变速能力强,在国米焕发第二春

这种运动式互相保护战术,要求球员在运动中捕捉转换机会,对体力要求比较高,有点像十年土地革命中的红军,运动中的游击战。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核心和防守核心,球员单一功能的属性减弱了,对手也不能通过防住一个人压制整个国米中场。

5次换人这个制度对因扎吉战术有很好的帮助,体力不是特别好的恰尔汗成为65-70分钟被调整保护的重点。替换的阿斯拉尼也是长传出色,技术优秀的球员,可能暂时位置感和球商还比不上恰尔汗,但是23-24赛季已经进步很多,在恰尔汗缺阵时也能完成80%的工作,巴雷拉和姆希塔良此时轮转的比例增大了一些,让对方的防守达不到专盯一个人克制国米中场的效果。彻底解决了国米中场的“布罗佐维奇依赖症”。

只要有技术,肯学习,在国米就有成长的空间

新引入的泽林斯基,也是技术出色,我感觉能很快融入,成为主要轮换,到赛季后段成为主力,上赛季的刺客弗拉泰西不太符合因帅的要求,但是五换制度以及他鲜明的特点让他在70分钟出场,也是亮点颇多。

他来了之后应该适应性很快

后话_足球发展的趋势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荷兰人的全攻全守概念一直在冲击着足坛,他的极致是每个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时刻都可以充当进攻球员,也会在另外一些时刻充当防守球员。

决定球员攻防角色的不是教练员刻板的安排,而是球员在场上适应对手之后造就的主动行为。

阵型足球容易让球员在场上听指挥,按部就班,容易形成一个整体,缺点是对方针对性布置后,很难制造出意外的进球机会。

现代的优秀足球教练们会依托某种阵型,但是他们的球员在场上不是机械站位,而是通过跑位,通过对抗,完成对对手战术安排的阅读和思考后,球员们按照全局最优组织成变种阵型,也就是一些球盲批评中的所谓“整活”。瓜迪奥拉把四后卫和三后卫经常变动,也是类似的思路。

足坛创造师瓜迪奥拉

在运动中保证攻守平衡,又能轮转出生力军,造成局部区域的多打少,从而达到压制,创造机会,最后获胜,这也是造就曼城和因扎吉的国米正常状态下往往是获取机会较多的一方。

15 阅读:4190
评论列表

王二公子看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