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以人数稀少且经济文化落后的满族,去统治人数众多,占据广阔疆域且经济文化发达的汉族?清朝统治者所想到的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创立八旗驻防制度,把八旗军队中的一半左右,大约10万人,分驻全国各要地,控制着除京师外全国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从而以点控面,对广大汉人以及由汉人组成的军队——绿营,进行监视、控制和威慑,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随着清朝疆域的不断扩大,统治者统治思维的深化,八旗驻防制度也随之发展,除了汉人外,也在威慑、控制其他一些民族,比如蒙古族、维吾尔族。
从顺治开始,经过不断调整优化,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最终在全国形成了13个最高的将军级的八旗驻防单位,每个单位设置将军一名,作为其最高长官。分别是: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江宁将军、杭州将军、福州将军、广州将军、成都将军、荆州将军、西安将军、宁夏将军、绥远将军、伊犁将军。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是14位的,加上管理外蒙古的乌里雅苏台将军。不过有学者持不同意见,乌里雅苏台将军正式名称是定边左副将军,是大军出征时临时所设,不是常职。在清朝的官书如《大清会典》中,并不把其列入八旗驻防之列。
这些驻防将军由中央直接管辖,其实权虽然比不上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总督、巡抚,但是长时间里地位却比总督高。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前,驻防将军一直是正一品,而总督只是从一品或正二品。在发出的公文上署名时,除非总督有特殊的兼衔,一般情况下将军的名字要在总督之前。
各地驻防将军的职责以军事为主,除了遇到战事、率军出征外,平时要组织当地的八旗军队进行军事训练、选拔兵丁等。
不过,各地驻防将军因所在地区实际情况的不同,管辖的事情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比如像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伊犁将军等,由于他们所在的地方没有实行行省制,所以不存在总督、巡抚这类的行政长官,这些地方都属于将军辖区。因此,他们还要管理当地的民政事务。除了是当地驻防八旗军队的最高军事长官外,还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
从顺治到康熙前期,关于是否要在地方上设立八旗驻防,创建一个由满族人直接掌握、控制的武装力量,这股武装力量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其实并没有考虑清楚,也没有下定决心。当时清朝派驻地方的八旗军队,大部分都是临时驻扎,要么是为了配合军事行动,要么是打下一个地方后局势未稳而暂时不撤离。但是,一旦军事行动结束,或者当地统治稳固了,他们就会撤军。除了极个别的几个地方,才会长期驻扎。
对此,内部也有争论,反对者认为:八旗军队数量不多,其中至少一半要在京师,剩下的能派出去的就只有10万人左右,全国那么多的战略要地,根本顾不过来。而且人家绿营干得不是也挺好的吗?八旗还过去干啥呢?
还有,这些八旗军队对地方的骚扰太厉害了,他们拖家带口,每到一个地方所需花费都要由地方供给,他们还强占汉人的民宅,索要粮食、金钱等,这样很容易激化民族矛盾,不利于清朝统治。
然而,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最终让清朝统治者下定决心,必须要在全国各大战略要地派遣八旗军队进行长期驻守。这件事就是三藩之乱。三藩之乱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只有自己民族的武装——满人的军队才是最可靠的,汉人靠不住,于是便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地去构建八旗驻防体系。
清朝设置的这13位八旗驻防将军,有6位主要是防汉人用的,就是:江宁将军、杭州将军、福州将军、广州将军、荆州将军、西安将军。
其中江宁将军、杭州将军、西安将军,早在顺治初年就设置了,他们三个的设置一开始主要是为了满足清朝统一全国的需要。
清朝入关后,陆续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与南明的弘光政权,先后占领了西安、江宁(今南京)、杭州。但是并未完成内地的统一,西南还有大西军,东南也有南明的隆武政权以及之后的永历政权。
而西安位于关中平原,号称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向南可以攻占大西军的根据地四川,也可以防止大西军北上。南京是虎踞龙盘之地,扼守南北交通,是东南中心,杭州也是东南重镇,如果想要经略南部各省,消灭南明的隆武政权以及之后的永历政权,就必须以此为根据地。于是清廷就向这三个地方派遣了八旗军队长期驻守,并设置了驻防将军。
除了军事方面的考虑,还有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曾有多个政权在这三个地方建都,因此,清廷必须要占据它们,防止有人用它们来作为抗清的政治中心。
等清朝后来彻底消灭了大西军、南明,完成了内地的统一,这三个地方的战略价值依然没有消失,西安是西北中心、清廷向西北用兵的大后方,南京与杭州所在的江浙地区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朝廷的财赋重地,只让汉人防守,朝廷不放心,于是江宁将军、杭州将军、西安将军的设置便继续留了下来,以便八旗军队可以对当地汉人以及由汉人组成的军队——绿营,进行监视、控制和威慑。
康熙时期设置的福州将军、广州将军、荆州将军,都与三藩之乱有关。
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清廷将其消灭后,派八旗军队进驻福建省会福州,并将耿精忠的部分旧部进行整编,编入八旗汉军,这两部分就组成了八旗在福州的驻防军队,并设置了福州将军进行管理。
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之信镇守广东,三藩之乱结束后,清廷将尚之信的旧部进行整编,编入八旗汉军,并设置了广州将军进行管理,后来又从其他地方派来了部分八旗汉军,与之组成了八旗在广州的驻防军队。
周星驰主演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吴孟达饰演的就是苏乞儿的父亲广州将军,这可不是什么芝麻绿豆的小官,所以苏乞儿才能在当地那么猖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福州、广州的八旗驻防军队只有八旗汉军,这在清朝设置的13个将军一级的八旗驻防单位里,是唯二的两个。
大家知道,八旗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朝廷最信任、最依赖的是八旗满洲,虽然无法做到全部由八旗满洲单独驻防,但一般也要有八旗满洲的参与,与其他两部分合驻才行。像南京,还有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荆州,甚至只有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驻防,八旗汉军都不让参与。
但是福州、广州的八旗军队却只有八旗汉军,主要是因为八旗军队人数本来就少,八旗满洲就更少了,要是都让八旗满洲参与驻防,根本不够用。二是,这两个地方遥远且位于南方更靠南的位置,八旗满洲长途跋涉,水土不服。三是,当地形势很复杂,还要管理商务、洋务,必须得由熟悉当地情况的汉军负责处理才行。
直到乾隆前期,为了解决八旗的生计问题,下令将大量八旗汉军“出旗为民”,一些八旗满洲军队才进驻福州、广州。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位于两湖中心地带,向东可顺流而下攻打武汉,向南则可攻下长沙,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藩之乱的时候,吴三桂攻下了湖南,清廷马上派八旗军队率重兵坐镇荆州,使得吴三桂不敢北上。因此,在三藩之乱结束后,清廷就正式设立了荆州将军。
清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各处八旗驻防的任务、目的是不同的,并不都是为了防汉人、威慑汉人的。像绥远将军、宁夏将军的设置,更多的还是为了防蒙古人。
别看当时满蒙联合是国策,可是漠西蒙古长时间里都和清朝对立,双方战争不断,康熙三征噶尔丹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漠南蒙古虽然早在清朝入关前,双方就结盟了,但是由于漠南蒙古临近京师,且与满族的大本营东北接壤,清朝在与其交好的时候,也并不完全放心。
到了康熙中期,三藩之乱平定了,台湾也收复了,南方安定了,在当地该设置的驻防将军也都有了。而此时漠西蒙古崛起了,噶尔丹不断东进,与清朝争夺漠北和漠南。于是,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重心转向了西北,此时在西北设置的不少的八旗驻防单位,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威慑内外蒙古。
而将军一级的八旗驻防单位的设置要到雍正、乾隆时期了。到了雍正时期,青海和硕特蒙古的罗卜藏丹津起兵反清,年羹尧率军平叛,西宁一战,使得宁夏府的位置一下就重要了起来。雍正三年,和硕特蒙古归顺清朝,于是朝廷下令在宁夏府的驻地银川,设立了宁夏将军,总管当地的八旗驻防军队。
绥远将军的设立与漠南蒙古(主要是今天的内蒙古)有关。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加强西北边防,控制漠南蒙古,下令在归化城(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旧城)东北2.5公里,另筑驻屯八旗军队的新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建成,命名为绥远城,设置绥远城将军。
绥远将军,其权力比一般驻防内地的八旗驻防将军要大,除统帅绥远城的驻防八旗官兵外,还管理内蒙古西二盟旗的蒙古王公、民众,遇有战事,还有节制调遣宣化、大同二镇绿营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
绥远将军的办公场所与住宅——绥远城将军衙署,现在都还在,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衙署,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下。
清廷在宁夏与绥远的八旗驻防,不仅仅是为了控制和治理当地周边的少数民族,还有就是作为下一步向边疆用兵的军事基地。
四川成都的八旗驻防的设置最早也与蒙古有关,在康熙后期,西藏地区受到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入侵,这不仅会让清朝失去对西藏的控制,还会威胁与西藏接壤的四川。在平叛的时候,一部分军队是从四川出发的,这部分军队中有一部分是从荆州的八旗驻防军队中抽调入川的,等平叛完成后,这部分军队返回了成都。
考虑到四川在西南的重要战略地位,康熙下令将此时在成都的部分荆州八旗驻防军队,留驻成都,设立副都统1名统领,此后成都一直是中层次驻防单位,也可以看成是荆州驻防的一个分支。
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大小金川后,升级为将军了,称为成都将军,这也是清代的八旗驻防将军里最后设置的一个。成都将军的权力比较大,除了统帅八旗军队外,涉及当地少数民族的相关事务,他也有权干涉。
在清代的13位八旗驻防将军里,有4位是很特殊的,这就是: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伊犁将军。由于他们所在的地方没有像内地一样实行行省制,所以不存在总督、巡抚这类的行政长官,这些地方都是将军辖区。因此,他们还要管理当地的民政事务。除了是当地八旗驻防的最高军事长官外,还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
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这是今天东北三省的前身,东北是清朝满洲统治者的故乡,是其“龙兴之地”。而且东北还与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相邻,而与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的联盟是清朝得以统治全国的重要基础,这里可以说是满洲统治者的大后方和根据地。
因此,在这三个地方设立八旗驻防将军的目的,就和内地的那些八旗驻防将军不一样了,不是为了镇压、威慑当地人民,而是作为大后方,备有一支随时可用于调遣的军事力量。
这三个地方,即使在清朝入关后,长时间里也一直在将不同民族、不同部落的人收入八旗之中,并且保持了“入则为农,出则为兵,耕战二事,不曾偏废”的八旗传统。此地的八旗军队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比较精锐,所以才能成为清朝源源不断地八旗军队的来源。
伊犁将军的设置与清朝彻底将新疆纳入版图有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彻底平定了准噶尔部,清朝三代皇帝,花了将近70年的时间,最终取得了清准战争的胜利。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又镇压了回部大小和卓之乱,从此天山南北全部平定。
天山南北的统一,意味着来自西北的边防威胁被彻底解除。为了加强对当地的控制,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了伊犁将军,这是新疆最高的军政长官,总管新疆一切事务。这个地方的八旗驻军,不像内地的那些八旗驻防军队一样,比如南京、杭州、广州等,军队集中在一个城里,而是分散驻于辖区内大大小小的城镇关隘。
清朝的这13位八旗驻防将军,虽然权力大、地位高,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也是自己人,需要借助他们来威慑、镇压地方上的汉人、蒙古人等,以巩固满人的统治地位。但皇帝是不会完全信任任何人的,哪怕是自己人也不行。
首先,除了位于北部边疆的将军辖区的驻防将军外,除非有特别规定的,否则,其他地方的驻防将军与地方的总督、巡抚互不干预。原则上,驻防将军无权干涉地方事务,无权干涉督抚行使职权。
在康熙中期以后,地方上的治安只由总督管辖的绿营负责,这样做的目的,除了限制驻防将军的权力、缓和民族矛盾外,更重要的是让八旗军队不要为其他繁杂事务所干扰,认真训练,保持武力,从而更好地起到威慑地方、监视绿营的目的。
其次,除了清廷特殊规定外,大部分驻防将军只能指挥所在地的八旗军队,无权统率绿营,绿营归属总督节制。而且即使一些特殊的驻防将军,比如成都将军,他除了能指挥四川的八旗军队外,还拥有部分四川绿营的指挥权,但是也只是部分,这与四川总督节制四川全体绿营官兵还是不一样的。
第三,驻防将军不得掌握地方财权,八旗驻防军队所需军饷由当地巡抚、布政使负责发放。而且但凡涉及到赏赐、恩恤、蠲免等经济上的事情,朝廷都会让驻防将军向兵丁反复强调这是“皇恩浩荡”,要感谢皇帝,是朝廷、皇帝养着他们的,他们的效忠对象是皇帝,而不是驻防将军。
除了权限上的规定外,朝廷还让地方官员监视驻防将军,把他们的行为举止秘密报告给朝廷。所以,千万别以为皇帝只是让驻防将军监视地方官员,这种监视是互相的,互相制衡,最终皇帝稳坐钓鱼台。
对于皇帝来说,八旗驻防将军位高权重,因此,必须要对其权力进行制约,对其行为进行监视,才能确保其不会与地方势力勾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臣权的矛盾。
参考资料: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