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彦彬 人卫中医 2024-01-29 07:00 发表于北京
朱彦彬先生(1909—1990),幼读私塾,及冠学医。师从晚清孟河四家代表人物之一巢渭芳先生。业后返乡开业行医,医名轰然乡里。后就任于武进县人民医院中医科,1979年被评选为江苏省名老中医(首批)。朱彦彬先生生平酷爱博览群书,对中医之理论兼容并蓄。从医五十余载,年逾八旬,笔耕不辍。著有《医道漫话》《内伤证治漫话》《外感证治漫话》《本草漫话》《医学漫话续遗》计11卷。观其所著,内容务求真实,不尚虚夸,皆从实践中得来之宝贵经验。在病机、辨证方面,重视阴阳之“常变”“胜复”。立法丝丝入扣。立方选药从孟河派轻灵活泼,流通枢机,往往看似平淡而效奇。不拘于门派之成见,承流派而跳出流派,“当用则用”。言“有定法而无定方,师其法而勿泥其方”,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所列方案,条理明晰,读者易学易用。
胃脘痛,面广量大,是常见病,多发病。影响健康,影响生产。而根治亦不易。久而不愈,往往引起胃出血。轻则大便出血,重则呕血。并不是轻微小恙。
症状是胃部痛,或呕吐、吞酸、嗳气等。古人论因,有寒、热、气、血、痰、积、虫等。总不免失于太繁,治法亦杂乱难遵。
明代喻嘉言谓是寒热夹杂之症,当以夹杂之药治之。叶天士在《景岳发挥》一书中简明扼要地谓病起于寒,郁久化热。也要以寒热夹杂之药治之。
我在50多年实践中,验证这个治疗原则是对的。
即使是舌润脉细,纯用辛温或辛热,往往服后格拒不舒。以寒热并用法,既平稳,有良效。浅见者认为,如此寒热夹杂,杂乱无章,不伦不类。而不知伤寒的五泻心汤,何莫非寒热并用者乎。
昔徐洄溪提倡多读唐代以前书,如《伤寒论》《金匮》《千金》《外台》等。这些书,寒热并用者不少。看似容易实在难。如此用法,不但是药的寒热搭配上要适当,而且在相互的分量上,相互间要有一定的分寸和适当的比例。如烹调烧菜,既放盐,又放糖。又咸又甜,是对立统一。这样菜味鲜美。如果太甜太咸,这菜就不好吃。天下任何万物,道理都是如此。这是有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则存焉。
基本方药
苏梗10g,制香附6g,淡吴萸2~3g,瓜蒌皮15g,炒白蒺藜10g,佛手片5g,香橼皮10g,白蔻仁2g,淡干姜3~4g,橘红5g,生竹茹10g。
如脉较滑,苔稍干,加天花粉15g。
如苔黄,加黄连,又是左金丸法。
如苔白而痛甚剧者,加九香虫2g。或可加附子片5g。加附子后去蒌皮,或加麦冬。(自注:附子蒌皮是相反,不用蒌皮为宜)
如舌腻甚,可以连、朴同用。又成为王孟英的连朴饮法。
如舌质偏红,加沙参、川石斛。可与吴萸同用,亦可用枇杷叶。
THE END
【本文选自《临证课徒录》
,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 朱彦彬。人卫中医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