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向我中原军区发动了进攻,这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起点。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原军区被迫分头突围,李先念、郑位三带领中原军区部队进入陕南秦岭山区,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不久后在这一带创建了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为后来全面解放陕南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军委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于1945年10月30日组建了中原军区。中原军区部队由河南、湖北、江苏、安徽一带的八路军、新四军组成。主要包括新四军第5师、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与八路军南下支队,总兵力5万人左右。由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中原军区的活动范围位于河南、湖北、安徽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通往东北、西北、华北的必经之路。中原军区的成立,国民党认为直接威胁到了南京、武汉。因此从1946年起,南京政府调兵遣将围攻中原解放区,将中原部队5万多人包围在宣化店为中心的罗山、商城、礼山之间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
为了避免内战,中共中央多次与国民党谈判,表示愿意让出中原解放区,将部队转移到其他解放区。但是蒋介石认为这几万人已经在包围圈中,因此不愿意和谈。到1946年6月,国民党聚集在这一带的兵力已经有30万人,蒋介石计划彻底消灭中原军区的部队。不得已,中原军区部队按照预先批准的战略转移方案,分路实施突围。
中原军区的突围方案是以第1纵队第1旅伪装主力向东突围,吸引国民党军队,鄂东军区、河南军区部队及江汉军区一部于掩护主力转移后,就地坚持斗争,以迷惑、牵制敌人主力;而中原军区总部分两路向西突围。
担任迷惑与牵制敌人任务的第1纵队第1旅,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在旅长皮定均带领下,冲破了敌人的多次拦截,连续行军、作战20余天,7000人的部队仅损失2000左右,于7月20日进入苏皖解放区,改归华中野战军序列。皮定均部队为整个中原突围做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皮定均按资历,原报少将衔,毛泽东得知情况,有感于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的突出贡献,亲自批示皮定均晋升为中将。
皮定均吸引敌人火力后,主力部队分为南北两路往西突围,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司令员王震率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队和二纵队主力为北路,副司令员王树声率除第一旅以外的一纵队其余部队为南路。王树声的部队后来顺利到达湖北西部,而中原军区总部由李先念、郑位三率领进入了陕西。
拦截中原军区突围部队的是国民党胡宗南部队。7月17日,部队在湖北南化塘与胡宗南部队展开了一场血战,打开了进入陕西的大门。7月19日,部队在商洛商南县赵川镇东面的前坡岭,与多于自己数十倍的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前坡岭东面约3里处,有一条山沟,是当时这一带陕西和湖北的唯一通道。这场战斗的任务是要死守前坡岭,阻击敌人占领通道,从而掩护中原军区机关和整个北路军左翼部队通过。一旦敌人攻下前坡岭,整个中原军区的大突围将陷入重围。
担任前卫任务的我军十五旅四十五团抢占前坡岭,阻击敌军进攻,与6倍于我之敌激战19小时,打退敌人17次猛攻,取得了战斗胜利,完成了掩护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安全通过的任务。前坡岭战斗毙敌700余人,我军伤亡400余人,四十五团团长、曾任鄂陕第三路游击师师长、红七十四师第六团团长的汪世才同志英勇牺牲。
前坡岭战斗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指挥机关率突围部队,打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胜利完成突围目标的最后一仗,为后来在陕南10余县建立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商南县前坡岭战斗遗址位于赵川镇东侧,距商南县城80公里,为了纪念前坡岭战斗中牺牲的烈士,2002年建成前坡岭战斗英雄纪念碑及广场。广场约250平方米,为赵川标志性建筑,为党员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坡岭战斗英雄纪念碑碑高 19.74米,汪锋同志题写了“前坡岭战斗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