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72年陈毅病逝,悼词出现“有功有过”4字,毛主席审阅后提笔圈掉

在1972年的1月6日午夜时分,又一位将星陨落在了中华大地上,他就是我们共和国的元帅陈毅同志。朔风呼啸,寒鸦啼叫,在这茫

在1972年的1月6日午夜时分,又一位将星陨落在了中华大地上,他就是我们共和国的元帅陈毅同志。朔风呼啸,寒鸦啼叫,在这茫茫冬日,人民竟又等来这样一个噩耗,真可谓天地同悲。

陈毅的逝世也给毛主席带来沉重打击,他老人家本身也在病痛之中,听闻噩耗后一度伤心落泪,并发出了“国事艰难可问谁”的感叹。

随后,毛主席亲自审阅了给陈毅的葬礼悼词,并特意划掉了其中一句话,这又是为什么呢?

作为我们共和国的功勋之臣,陈毅在建国后也是屡屡担当重任,为国家的恢复与建设付出了诸多心血。

然而,在1966年,陈毅因为对政策的不满,导致自身也受到攻击。到1967年,陈毅就被调离原岗位,重新安排到了南口机车车辆厂。

但是,尽管陈毅受到了针对,毛主席却并不怀疑他的满腔赤诚,他老人家依旧对陈毅十分信任,因此很快对他做了新的安排,让陈毅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同时还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

此后,陈毅依旧活跃在国家的工作中,但就在陈毅元帅准备为国家再立新功时,他的身体出了问题。

最初的时候,陈毅是感到肚子隐隐作痛,慢慢地还拉起了肚子。在去了医院后,医生给陈毅量了血压,发现他的血压也有点高。但即便如此,医生也并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

随后,医生就给陈毅开了一些止痛片,嘱咐他回家之后多休息。可陈毅谨遵医嘱吃了几天药,身体却不见好转,肚子反而疼得厉害了。

眼看丈夫饱受病痛的折磨,陈毅的夫人张茜赶紧给周总理打电话,提出要带陈毅到北京看病。

对于陈毅的病情,周总理也很关切,他立即指示安排陈毅回京养病。

于是,陈毅在1970年的年底回到了北京,并住进了协和医院,但这次住院的时间比较短,也没查出来个什么。

几个月后,由于病情进一步加剧,陈毅每天疼得觉都睡不好,不得已再次住进了医院。

这一次,医生终于有所决断,他们判断陈毅得的是急性阑尾炎。在初步确定病因后,医院方面随即就提出要进行手术,陈毅也同意了手术治疗。

就在随后的手术过程中,医生终于发现陈毅的病因根本不是阑尾炎,而是更严重的直肠癌,并且病变组织已经在转移了。

当陈毅的病情被告知给周总理,周总理立即指示给陈毅安排转院,送他去日坛肿瘤医院治病。

来到了更专业的医院,在经过一番精心治疗后,陈毅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了,他能够下床走路了,也会在闲暇时间看看书,看起来精神头好了不少。

眼看着身体已经有所恢复,陈毅就又回到了家中,但他在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总觉得太闲,便又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中。

就在当年的九月份,陈毅参加了一场干部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陈毅连续两天都做了很长时间的发言。

任谁也没想的是,就在第二天会议快结束的时候,陈毅突然流起了鼻血。而在这天以后,陈毅再也没有下过床,他的病情再次加重。

没几个月的工夫,他甚至连饭都吃不了了,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

眼看陈毅这个样子,周总理忧心如焚,他再次安排陈毅住进了日坛肿瘤医院,并又一次进行了手术治疗。

然而,即便手术还算成功,但陈毅的病情却没有根本性改观。到1972年的1月2日,此时的陈毅已经在医院里住了许久了,他在经历长期的昏迷后,在这天却显得很是精神。

然而,任谁都看得出来,陈毅已经是油尽灯枯,生命于他而言已经在倒计时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包括周总理、叶剑英、李先念等老同志都来看望过他,大家向这位并肩奋战数十年的战友做了最后的告别。

陈毅人生的最后时刻,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的,而他留给妻儿的最后一句话是:“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陈老总的逝世无疑是一个惊天噩耗,让闻者无不心伤。曾和陈老总一起战斗多年的刘伯承元帅在得知噩耗后万分悲痛,他坚持要去医院送别老战友。

彼时的刘伯承双目失明,身体状况很不好,但他坚持要过来。一到医院,刘伯承就推开随行人员,径直来到陈毅的遗体前。

在摸到陈毅的遗体后,刘伯承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顿时,他一遍遍地哭喊着:“陈老总啊,我刘瞎子离不开你这根拐杖啊!”此情此景,让人怎能不黯然神伤。

不止是刘伯承,朱德也来了。那时的朱德正发着高烧,身体状况并不好,但他在听闻陈毅去世的消息后,也还是坚持要来送别老战友。

在病房里,朱德站在陈毅的遗体前,不多时便泪流满面,而他还是强撑着给陈毅的遗体行了一个军礼,并悲痛地说:“陈毅同志好啊,他死的太早了!”

在朱德之后,还有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人纷纷前来送别,宋庆龄副主席也赶了过来,并向徐茜致以安慰。

除此之外,还有王震同志,他带着孙女一起来为陈毅送别,并在陈毅遗体转移到太平间的过程中坚持要抬担架,他说:“不要抢,陈老总的灵,我一定要扶!”

众人如此深情,怎能不让人动容?此时大家可能就要问了,这么多人都来看望了陈毅,为什么唯独没有见到毛主席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毛主席也已经沉疴在身,他根本就走不了。

在1971年的年末,也就是陈毅病重的那段时间,毛主席也刚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还是在医生的奋力救治下,他老人家才被从死神的手里抢了回来。

而在此后,毛主席也一直没有恢复过来,他的下肢一直是浮肿的,往常的鞋子一双都穿不了。

为了能让毛主席稍微活动一下,工作人员也是临时为他赶制了一双宽大的鞋子,这才使得毛主席能够在房间里稍事踱步。

不过,对于陈毅的状况,毛主席一直都是有所了解的,他在知道陈毅病重后,已经预料到其将不久于人世。

在这个紧要关头,毛主席的心思却不只是为其悲痛,他还在思考更重要的问题。

在沉思良久后,毛主席指示叶剑英给陈毅带去一段话,向病重的陈毅说明组织对他的认可。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陈毅已经说不出话了,他只能以睁眼闭眼来表达是或不是,当叶剑英说:“你要是听到了就把眼睛闭一下”,陈毅当即就照做了。

所以,陈毅最后是带着一个清白的履历离开人世的,这无疑是对一个老革命英雄最大的慰藉。

不久后,陈毅的去世的消息就传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在听说以后沉默良久,他那因白内障而显得有些浑浊的眼睛里当时就闪烁起了泪花。

也许在他老人家的心里,此刻正如幻灯片一样在回忆过去几十年里的故事,他对故人的感念便在其中吧。

陈毅去世后,组织上要为他准备追悼会,而工作人员则递给毛主席一份文件,那正是给陈毅准备的悼词。

彼时,陈毅追悼会由中央军委出面来组织,规模被限制在了五百人,地点则在八宝山。

追悼会的主持者是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并安排军委副主席叶剑英致悼词。

至于这份悼词,则一共只有六百字,其中一半是对陈毅履历的介绍。

就陈毅的地位和历史贡献来说,五百人规模的追悼会显然是级别有些低了,因而让周总理很不满意,但他无力改变,这就导致他的心情很是郁闷。

但毛主席在拿到悼词后做出的一个举动,却让周总理的心情宽慰不少。

那时,毛主席仔细阅读了那简短的悼词,最后郑重地用笔将其中的“有功有过”四字圈了起来,意思是要删除。

毛主席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陈毅的进一步肯定,这在让陈毅元帅安息的同时也让生者得以释怀,张茜在看到修改后的悼词后就欣慰地说:“我只要优秀党员和忠诚战士这两句话就够了。”

但让张茜没想到的是,毛主席所做的还不止这些,毛主席随后还临时决定:“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毛主席话一出口,工作人员都愣住了,按照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他显然是不适合出门的,但大家都清楚,既然是毛主席决定的事情,那别人是很难改变的。

于是,一个工作人员迅速拿起电话打给西花厅办公室,而另外的则抱起了毛主席的大衣一起出门。

在获悉毛主席要去参加追悼会后,周总理显得异常兴奋,他立即打电话指示:“通知所有在京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务必出席陈毅同志追悼会;至于人大、政协和国防委员会,凡是想要参加追悼会的同志,都可以去。”

周总理在关键时刻再次展现出了过人的决断力,他适时地提高了这场追悼会的规格,终使得更多人为陈毅送别的愿望得以实现。

在安排好这些事情后,周总理立即来到了八宝山,将毛主席要来的消息告知了张茜,张茜对此也是感动不已。

等到毛主席抵达现场,张茜关切地迎上前去询问:“主席,您怎么也来了?”

毛主席当时连睡衣都没有更换,只在外面披了一件大衣,而他虽然看上去比较憔悴,却也饱含深情地说:“我来悼念陈毅同志,他是一个好同志。”

听到毛主席的话,张茜眼眶又有些湿润了,她在说了一句“这怎么受得起”后,便扶着毛主席来到休息室。

毛主席在休息室与陈毅的几个孩子都打了招呼,又和在场的其他同志一一问候。

在一番谈话后,转眼就到了追悼会开幕,张茜满以为毛主席这时就该离开了,却没想到毛主席开口说:“给我一条黑纱,我也要参加追悼会。”

随后,毛主席指示将一条黑纱戴在了自己的衣袖上,并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起身前往会场。这一幕,再次让张茜动容了,她的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

当追悼会开始后,原本计划是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来当悼词宣读人,但眼看事情已经和预想变化了许多,叶剑英也适时将悼词递给了周总理,宣读人也就成了周总理。

在一部老旧的留声机奏响的哀乐中,追悼会开场了,周总理来到台前宣读悼词,他读得很慢,并且几度哽咽,这样的场面在平时并不多见。

可见周总理对陈老总的离世有多悲痛。受其感染,在场的人们也都情难自已,不一会儿就哭成了一团儿。

当悼词宣读完毕,毛主席则来到台前,对着被红旗覆盖的陈毅同志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三躬,他老人家也不禁流下了两行长泪,这一幕再次引起全场悲声齐放。

这之后,毛主席终于拖着虚弱的身体离开了现场,这场追悼会也随之走向落幕。

陈毅作为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毋容置疑。

从南昌起义开始,再到井冈山上,陈毅是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最亲密的战友之一。

在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后,陈毅也是立下了赫赫功勋,尤其是他与刘伯承和邓小平等人一起参加的淮海战役,堪称其军事生涯最灿烂的篇章。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位马上打天下的功勋之将,也做到了下马治天下。

他主政上海,稳定东南经济,而后又调任外交部,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添砖加瓦,真可谓是军事、内政、外交、经济诸多全能。

而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同志,却在特殊情况下受到质疑,这着实让人要为他鸣不平。好在不管是毛主席还是周总理,对陈毅都十分信任以及多方照顾,使其得以保全。

但命运总是如此刻薄,偏偏要以一种痛苦的方式带走我们敬爱的陈老总,谁其无悲乎?

而在陈毅逝世前后,毛主席采取的一系列做法,不仅让陈毅及其家人得到宽慰,也极大地振奋了当时的人们的精神,他们之前所展现的新中国第一代革命家们之间的牢固友谊,同样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