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为什么后悔坑杀四十五万赵军?

含双谈历史 2024-05-23 11:55:09

01

白起活跃的时间是在秦昭襄王时期,而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但这并不能代表白起活跃五十六年。

因为白起第一次领兵是在秦昭襄王十四年,而他被秦昭襄王赐死的时间是在秦昭襄王五十年,这说明白起活跃的时间仅仅只有三十六年。

要知道,战国时期可是有着255年的历史,但白起就是靠着这三十六年的时间,让六国知道了什么叫作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要知道,战国时期战死沙场的士兵大概是在两百万到两百五十万之间,但死在白起手里的士兵就有多少呢?有整整一百万之多,你说离谱不离谱。

他只用了战国时期七分之一的时间就杀掉战国时期将近一半的士兵,这种战绩无论放到什么时候,都是骇人听闻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将白起称之为杀神。

但就是这一位杀神在临终前却突然间说出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这一句话就是:当年在长平坑杀四十五万赵军的时候就该死。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有的人认为这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你只需要想一下就知道,这就是明显的扯淡。

要知道,当年鄢郢之战他整整淹死一座城的士兵、百姓。

这一座城的士兵、百姓加起来,相比于长平之战坑杀的赵军人数也基本上相差无几。

而那个时候的他有过一丁点的后悔吗?没有,相反,他还放了一把火,将楚国王室的陵墓烧了个一干二净。

你就说这种人,他能有同情心吗?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在临终之前感慨呢?因为他的死与这被坑杀的四十五万赵军有直接的关系。

02

关于白起坑杀四十五万赵军这一点,有的人认为这是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导致的。

毕竟秦国的军功是以敌人的首级来做计算,而四十五万的赵军在秦军的面前,那不就是相当于四十五万块金子吗?

你说对于这四十五万块金子,秦军能有不要的道理吗?这明显有问题。

军功爵制度要的是你在战场上取得敌人的首级,而人家都已经投降,你说这还是战场吗?

更何况,当时的白起采取的是坑杀,你说都已经坑杀,功劳又如何分配到士兵的身上。

既然如此,白起为什么要坑杀这四十五万赵军呢?因为他要一鼓作气拿下赵国。

要知道,长平之战,无论是秦国,又或者是赵国,投进去的兵力都已经是自己的极限。

就拿赵国来说,赵国的总人口是在三百万左右,四十五万的6.5倍就已经逼近三百万。

这基本上相当于赵国每六个人就有一个人战死在长平,你说离谱不离谱。

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的最终结果传回赵国的时候,赵国的都城邯郸家家都披麻戴孝。

而你试想一下,一个总人口三百万左右的国家,一下子损失掉四十五万的精壮男丁,短时间内还能聚集得起四十五万的精壮男丁吗?

更何况,白起还将二百四十名赵军放回赵国。这肯定不是什么良心发现,如果他良心发现的话,就不会坑杀四十五万赵军。

既然如此,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要这二百四十名的赵军将长平之战的恐慌蔓延到赵国全境。

说到这里,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已经清楚白起为什么坑杀四十五万赵军,因为按照计划,他下一步就是进攻赵国。

但丞相范雎却嫉妒他的功劳,说什么士兵疲惫,还是撤退的好,以至于秦昭襄王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要知道,范雎的丞相一职来自于魏冉,而白起当年就是跟着魏冉混的。

有的人或许觉得这个撤退不就是扯淡吗?

毕竟当时赵国的主力已经被秦国全歼在长平,不是应该趁热打铁吗?其实这个撤退还真不是扯淡。

要知道,赵国与秦国已经在长平对峙整整三年的时间,而赵国之所以主动出击,就是因为赵国已经支撑不住。

毕竟三百万人口的国家有四十五万人在边境什么都不干,就只张嘴吃饭,你说赵国怎么可能受得了?

而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秦国的总人口是赵国的两倍左右,但秦国在长平投进去的兵力也是赵国的将近两倍之多,赵国是四十五万,秦国是六十五万。

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从僵持状态变成包围状态的时候,秦昭襄王亲自到河内征调十五岁以上的男丁。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要知道,太行山以南可不是秦国的传统地盘,秦国的传统地盘是在函谷关内。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当时的秦国已经无兵可用,要是有兵可用的话,谁都知道业余的士兵相比于专业的士兵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别的不说,就只说心理素质,你要是带着一群业余的士兵上战场,一个跑,全部都会跟着跑。

但秦昭襄王还是选择征调业余的士兵上战场,如果秦国有兵可用的话,秦昭襄王绝对不会行此下策。

要是白起手里的这一支秦军有什么意外的话,这个意外是秦国绝对承受不了的。

毕竟整个六国都仇恨秦国,如果秦国一旦势衰的话,六国恐怕就会一拥而上,到时候秦国肯定会凶多吉少。

更何况,战国中期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只有三个,一个是齐国,一个是楚国,一个是赵国。

而齐国经过五国伐齐已经被打残,楚国连都城都保不住,你说他还能是当年的那个楚国吗?也就只剩下一个赵国能与秦国抗衡。

这也是为什么秦昭襄王面对赵国前来谈和的使者,不拒绝,不答应。

因为从一开始他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将四十五万赵军歼灭在长平。

现如今战略目标已经达成,赵国已经无力反抗秦国,早灭晚灭都是灭,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冒险。

03

如果秦国长平之战结束,不在短时间内对赵国用兵,那么秦昭襄王撤兵的这个意见对于白起而言,就算有错,也不是什么大错。

但问题就是在于,不到两年的时间,秦昭襄王就又对赵国用兵,而且还是大规模的用兵,高达十万以上。

这对于白起而言,简直都能气到将桌子掀翻。

当年说不用兵的是你,现在用兵的还是你。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对赵国用兵呢?

因为赵国原本答应要给秦国割地的,结果呢?当他将楚国的援军拉过来,魏国的援军拉过来的时候,却反悔不愿意割地。

你说秦昭襄王能吞得下这口气吗?肯定吞不下这口气。

但是白起更加吞不下这口气。

要知道,死在白起手里的士兵虽然有整整百万之多,但要清楚,仅仅只有长平之战的那四十五万赵军是降军,其他的士兵都是在战场上杀的。

而且你搬开《史记》中关于白起的列传就会发现,去掉长平之战,《史记》中根本就没有白起杀降兵的记载。

他为什么没有坑杀降兵呢?因为杀降向来都是令人不齿的行为,别人都已经投降,你还杀别人,你说这不就是恃强凌弱吗?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将白起踢出武庙。

就是因为他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武将这一行的大忌。

更何况,他坑杀降兵这种行为还会对秦国将来的统一大业造成影响。

毕竟你说秦国连四十五万赵军都能坑杀,将来要是投降落到秦国的手里,还能有活路吗?

要知道,原本白起是有第二条路可以走的。

按照战国时期的惯例,对待降兵,无非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将他们拉回自己的国家当奴隶,第二种是将他们拉回自己的国家种地,总而言之要将他们的剩余价值榨出来。

但如果要继续进攻的话,那就只能将他们就地解决。

毕竟这可是整整四十五万大军,虽然他们的兵器铠甲都已经被卸掉,但要是负责押送他们的士兵只有一万两万,你觉得白起会放心吗?

肯定不会放心,最起码得需要十万的大军押送他们。

更何况,上面已经提到,赵国的粮食已经见底,而秦国的粮食虽然还没有见底,但也已经接近见底。

你说就这种情况,要是再增加个四十五万张嘴,你就算是把秦昭襄王卖掉,都没有粮食给他们吃,你说能怎么办?

结果秦昭襄王直接就是一句不进攻,这不就是相当于白起这一切都白干了吗?

这也就能理解白起为什么邯郸之战怨气那么大,范雎来请他,他不出山可以理解,但秦昭襄王来请他,他也不出山,这就很难理解。

甚至还阴阳怪气秦昭襄王,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那就是:叫你当初不听我的,现在呢?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原本秦昭襄王在前线就已经吃瘪,又被白起怼了一通,再加上范睢在旁边煽风点火,也怪不得白起会不得善终。

04

白起的事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那就是外行领导内行产生的悲剧。

你秦昭襄王没有打过仗不说,还远在秦国的朝廷,而人家白起在前线,你不听取白起的意见,反倒是听取范雎的意见,你说能不摔跟头吗?

更何况,原本就是自己有错在先,结果到头来将罪名全部扣在白起的头上,干掉白起,直接导致后面的六年没有产生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说的好听点,叫休养生息,说的难听点,叫昏庸。

0 阅读:61
评论列表
  • weik 10
    2024-05-24 11:15

    如果廉颇领兵,再打三年,白起也攻不下赵国,还是会撤军。守城就不需要那么多兵了。

    今生何为 回复:
    但凡赵国能坚持肯定也不会冒险去用赵括了,破长平死局唯一的办法只有其他国家援助
    打大赤脚到处走 回复:
    在战略上是对的,但在君主的视角就不行,赵国当时的粮食产量不允许他再打三年,而且这些兵一大部分是从其他地区调过来的,时间一长,对其他边境地区都有危险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