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的角度看,为什么韩信必须死?

萧武弹史 2024-04-17 10:03:16

韩信之于刘邦,就是个功能性的角色,也即是工具人。

军队是他自己拉起来的,但主要的军官基本上都是刘邦派过去的。

所以韩信带军队独立作战的时候,副手一直是曹参。

曹参的角色就相当于这支军队的政委,打仗不靠他,但负责这支军队对刘邦忠诚。

韩信的军队的各级将领和军官的任免,基本上也都是曹参说了算,韩信插不上手。

韩信可以指挥这支军队打仗,但不能完全控制这支军队。

所以每次刘邦打了败仗,跑过来直接进入军中,就可以把军队带走一部分,毫无阻力。

韩信没有能力完全控制这支军队,所以哪怕他已经占领了齐国,当齐王也要刘封册封。

如果没有刘邦的命令,他自己直接称王,他手下的军队不听他的。

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就开始拾掇各地的异姓王,主要就是韩信、彭越和英布。

相对于韩信来说,刘邦对彭越和英布都没怎么留余地,杀就杀了,毫不犹豫。

但刘邦对韩信的态度有点犹豫,先改封楚王,又改封淮阴侯,然后听其言观其行。

吕后杀了韩信之后,刘邦且喜且怜之,就是说刘邦这时候仍然没有下决心杀韩信。

刘邦对韩信既想杀,所以吕后杀了之后他很高兴,但又没有下决心,所以有点惋惜。

以前看到有人说,杀韩信完全是吕后自作主张,是为了给自己专权做铺垫。

这个说法不能成立,韩信从来不是刘邦的铁杆嫡系。

就算是不杀韩信,如果刘邦死后,韩信也完全有可能转而支持吕后。

对韩信来说反正都是打工,给刘邦打是打,给吕后打也是打,没必要从一而终。

吕后杀韩信,反而是揣摩刘邦的心思,干一件刘邦想干而没干成的事,取信于刘邦。

韩信对刘邦来说,就是一个专门用来打仗的人,但始终没有进入核心决策层。

刘邦真正信任的人,还是砀泗元从那些沛县的老兄弟们,从头到尾都是。

韩信始终在这个圈子外面,所以刘邦对他始终没有信任,只是认可他的能力。

刘邦对陈平的态度好很多,能力很认可,政治上也还算是信任,但有保留。

所以临终安排后事,说陈平可以为相,就是因为他觉得总体上还是可以用的。

但又有所保留,必须要用周勃、灌婴这些人给他当副手,方便制衡他。

刘邦对张良的态度最有趣,是一种爱而不得的感觉。

他其实很喜欢张良,但又感觉他猜不透张良的心思,总觉得张良有什么别的想法。

韩信被杀之后,张良拼命证明自己没啥别的想法,是个老实人,刘邦就是不信。

张良和韩信相比于砀泗元从的老兄弟们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年龄太小了。

韩信被杀的时候32岁,张良年龄也很小,都和刘邦是两代人。

这俩人刘邦自己感觉都有点驾驭不了,当然担心他死之后,儿子驾驭不了。

这种人搁谁也不敢完全放心交给儿子,能力强,本事大,稍不留神就要变成司马懿。

所以张良就要装自己体弱多病,意思就是,虽然年龄不大,但身体不行,没啥威胁。

相比之下,陈平虽然经常出的主意很猥琐,但刘邦感觉还是心思没那么多,就信任。

刘邦晚年回老家,很放飞自我,状态是很自在的,觉得还是老家好。

他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话为什么不在长安说,要在老家沛县说?

因为他内心里还是觉得老家的人他才信任,他在长安不缺猛士,无非是自己不信任。

但在创业时期,刘邦确实是个好老板,虽然不装礼贤下士,但对人比较宽和。

只要认可你的能力,哪怕是打了败仗,他骂一顿,还能给军队让你继续带着去打仗。

而且,只要认准了你能力可以,也充分放权,不吝啬。

韩信带兵,虽然曹参跟着当政委,但打仗的时候曹参不跟着瞎掺和,刘邦也不瞎指挥。

项羽刚好相反,妇人之仁,看着对人掏心掏肺,但只要涉及指挥,必须亲自指挥。

对于权力,项羽比刘邦吝啬得多,把所有人都当工具人,完全不信任。

刘邦好歹还相信自己老家出来的老兄弟们,就这一点就比项羽强了不少。

但打完江山,到守江山的时候,还是发愁值得信任的人太少了。

1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