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成人最常就医的症状之一。不应单纯用药物来治疗失眠,而应将之与行为疗法和针对相关合并症的治疗综合应用。
许多药物和物质可用于治疗成人失眠,包括:
获监管机构批准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
超适应证用于失眠的处方药
非处方(over-the-counter, OTC)助眠剂,如苯海拉明和多西拉敏,单独使用或以“聚合物胶束(polymeric micelle, PM)”配方形式使用
膳食补充剂(如褪黑素)
获批准的药物
监管机构批准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BZRA,包括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和非苯二氮卓类)、雷美替胺(一种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低剂量多塞平(一种组胺受体拮抗剂)和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以上药物治疗成人失眠都比安慰剂更有效,相关的对比研究极少。
避免使用苯二氮卓类催眠药
在获批的失眠治疗药物中,我们认为除较老的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外,其他药物都适合作为一线药物治疗。几乎没有理由支持初始用苯二氮卓类催眠药治疗失眠,因为此类药物的半衰期大多较长(尤其是艾司唑仑、氟西泮和夸西泮),产生依赖和成瘾的风险较高,且有其他更安全的选择。
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右佐匹克隆有何区别?
阿普唑仑:
隶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家族,其核心机制在于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作用,广泛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环节,展现出显著的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恐、抗癫痫及抗惊厥等多重效应。
艾司唑仑:
同为苯二氮卓类,其作用路径与阿普唑仑相似,即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苯二氮卓受体,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实现镇静、催眠、抗焦虑及抗癫痫等治疗效果。
右佐匹克隆:
作为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代表,其具体作用机制虽未完全明确,但已知其主要靶向苯二氮卓受体,具备高效的镇静催眠与抗焦虑作用,同时展现出对认知与记忆功能的较小影响。
适应症差异
阿普唑仑:
广泛适用于焦虑状态、情绪紧张、激动情绪的缓解,亦作为催眠或焦虑辅助治疗的优选,特别在抗惊恐发作及急性酒精戒断症状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艾司唑仑:
主要用于治疗焦虑障碍、失眠症,同时适用于紧张、恐惧情绪的控制,以及癫痫与惊厥的辅助治疗。
右佐匹克隆:
专为改善睡眠质量设计,尤其针对夜间睡眠浅、质量不佳的患者群体,展现出卓越的针对性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