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舍得花钱的军队,愿意为减少士兵伤亡而投资昂贵武器,但实际上,美军在战场上并不总能轻松取胜,也并非总是使用最好的武器。本文讨论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对武器技术的适应情况,并引用戴维·巴诺对陆军的严厉批评。同时指出,虽然美国政府常将复杂创新事务交由私人或社会处理,但军队作为政府直接操作的官僚组织,其补给、装备等仍常外包给私人公司,存在腐败问题。然而,相比私人公司,官僚系统可能更昂贵且效率低下。
阿帕奇:改出来的传奇!前线官兵总能迅速而主动地让武器适应多变的战场环境。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这一原本为对抗苏联坦克集群而设计的武器,以其卓越的穿甲能力、夜战和远程攻击特长而闻名。它自带装甲,行动敏捷,在海湾战争中,陆军的阿帕奇摧毁了伊拉克278辆坦克、600多辆轻型车和装甲车,而自身仅损失一架。陆军对其表现极为满意。曾有理论提出,武装直升机可能取代坦克,成为陆军的作战主力。

阿帕奇
然而,在阿富汗战场上,阿帕奇的用武之地何在?塔利班曾拥有众多坦克和装甲车辆,但在2001年后已基本被摧毁。阿帕奇的20毫米链式火炮和“地狱火”反坦克导弹对付小股游击队显得力不从心,如同高射炮打蚊子。尽管如此,它仍具备打击软目标的能力。由于游击队缺乏热信号,阿帕奇必须接近才能识别目标。美军在阿富汗的行动多在白天进行,阿帕奇的夜战优势难以发挥。加之当地海拔高、空气稀薄,阿帕奇难以维持空中悬停,必须在移动中作战。

阿帕奇
在这样的条件下,陆军创新了阿帕奇的使用方法。他们让阿帕奇在奔跑中射击,进行近战,将原本用于悬挂导弹的负载改为携带更多燃油,以增加航程,效果显著。这种新战术迅速在全军传播,成为一次成功的适应。
但占领者不能仅在天空中行动。在伊拉克,陆军在地面遭遇了重大挑战。
爆改悍马:终究还是有极限!自2003年起,伊拉克战争的性质转变为一场反叛乱战争。陆军曾专注于使用重型坦克和装甲车辆进行作战,但作为占领军,尤其是在居民区巡逻时,这些重型装备显得不再适用。因此,陆军不得不转向一种轻型车辆——悍马(Humvee)。
悍马,由通用公司生产的军用越野车,类似于二战时期的吉普车。它还有一个民用版本,中文同样称为悍马,但英文名称(Hummer)不同。民用悍马品牌在市场上表现不佳,2009年几乎被中国四川的腾中重工收购。军用悍马外观酷炫,但实际上与民用版本一样,缺乏装甲保护,仅由普通金属车架构成,有时甚至配备帆布车门,毫无防弹能力。

悍马
这种车辆原本作为越野车性能出色,但伊拉克人发明了“路边炸弹”,使得悍马车面临新的威胁。2003年,路边炸弹成为美军在伊拉克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前线官兵迅速采取行动。仿照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的M4坦克,美军首先尝试为悍马加装沙袋。然而,沙袋对炸弹没有防护作用,反而降低了车辆的机动性,增加了被炸的风险。一名士兵曾讽刺地说:“沙袋能救你的命吗?不能;但能给你带来温暖的感觉吗?可以。”
因此,美军转而寻求加装装甲。他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收集废旧金属,拆卸民用车辆的钢板和苏联坦克的旧装甲,甚至将水井盖焊到车上。这些临时措施确实有效,伊拉克甚至出现了专门提供悍马装甲加装服务的小产业。一些修车铺专门订购钢板,有的还采用双层软钢,外层包裹橡胶,即使装甲被炸,碎片也不会四处飞溅,减少了对车内人员的伤害。

火线上的适应
然而,伊拉克人也在适应。悍马的装甲只能保护车身四周,对路边炸弹有效,但无法防御车底爆炸的炸弹,因为车底难以加装装甲。伊拉克人开始采用地雷战,美军的伤亡人数再次上升。
至此,改装悍马已无法满足需求,美军迫切需要在战略层面进行技术适应。
MRAP:战场需要的可能不是官僚系统想要的!
在2003至2006年间导致的死亡人数急剧上升
在2003至2006年间,美军在伊拉克因简易爆炸装置(包括路边炸弹和地雷)导致的死亡人数急剧上升,陆军迫切需要一种能有效防御地雷的车辆。事实上,这样的车辆早已存在。
早在1970年代,罗德西亚和南非就已发明了一种轻型战术车辆,专门设计以抵御地雷攻击,称为“防地雷反伏击车”(Mine Resistant Ambush Protected,MRAP)。美国在2004年便已具备生产新版MRAP的能力,且该车型已在伊拉克进行了测试,前线反馈性能出色。然而,五角大楼并未立即下令量产。
成本考量是一方面。为普通悍马加装装甲的成本仅为1.4万美元,即使是已装好装甲的悍马也仅需19.1万美元。相比之下,一辆MRAP的价格则高达60万至100万美元。若要满足当时前线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基本需求,总花费将超过十亿美元。但这笔资金对于高层来说并非主要问题。
高层的真正考量在于,当时美军正在研发一种新型车辆,旨在取代悍马,名为“联合轻型战术车”(Joint Light Tactical Vehicle,JLTV)。这款车并非针对伊拉克战场,而是为未来战争设计。2006年,JLTV仍在研发阶段,预计首批交付时间为2016年,初步形成作战能力则要等到2019年。
有人可能会认为,JLTV与伊拉克战争无直接关联,应优先采购MRAP。但五角大楼有自己的小算盘:若大规模采购MRAP,国会可能认为轻型战术车辆的问题已解决,从而影响JLTV的研发进度。更何况,伊拉克战争随时可能结束,因此决定继续使用悍马。
2006年,小布什更换将领、改变战术,并增兵伊拉克,但五角大楼对采购MRAP仍不积极。直到2007年11月,首批美国产MRAP才抵达伊拉克。2008年,时任参议员的乔·拜登公开撰文谴责五角大楼,美军才开始大规模装备MRAP。
乔·拜登,即现任美国总统。五角大楼最终采购了27,000辆MRAP,总花费达400亿美元。实战结果显示,乘坐MRAP的伤亡率比悍马低75%。然而,随着奥巴马从伊拉克撤军,这些车辆并未发挥预期作用。

防地雷反伏击车
回顾这一事件,美军的决策并非由一个统一的大脑指挥。前线作战由联合指挥部和战区司令部负责,他们寻求最适合当前战场的武器装备。而后方负责武器研发和采购的,则是各军种自己的高层。这意味着,练兵研发与现场指挥权是分离的。负责练兵和研发的军种高层更关注未来战争,而非当前战争。即使不存在腐败,官僚集团之间的相互牵制也是不争的事实。
要用上最好的其实很难让我们探讨一个战略失误的案例,涉及美军研发的战场信息处理系统——“分布式信息共地系统”(Distributed Common Ground System,DCGS),其中陆军使用的版本为DCGS-A。这一系统的理念与中国互联网公司所称的“中台”(中央信息平台)颇有相似之处,可能受到了美军系统的启发。
DCGS系统旨在整合阿富汗战场上的各类信息,包括炸弹威胁、无人机情报、敌通讯截获、战俘审讯记录以及步兵巡逻信息等,这些信息来源多样,横跨不同部队和部门。通过结合时间、天气和地理信息,DCGS能够构建一个综合信息库,为军事决策提供支持。理想情况下,它还能进行智能判断和预测。
自2001年起,陆军已投入数十亿美元研发DCGS-A,并将其应用于阿富汗战场。然而,前线官兵反馈该系统存在诸多问题:软件频繁崩溃、地图标记复杂、数据库兼容性差。情报分析人员不得不退回到使用谷歌地图和PowerPoint等工具进行情报分析。
与此同时,硅谷的“帕兰提尔技术”(Palantir Technologies)开发了一款名为“哥谭”(Gotham)的数据整合软件,原为民用,但在军事情报分析上表现出色。尽管帕兰提尔多次向五角大楼推销其软件,却屡遭拒绝。帕兰提尔并未放弃,而是直接将软件推向伊拉克和阿富汗前线,向基层部队推销。
美军基层部队拥有一定的预算自主权,可用于物资采购。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的几支部队采购了哥谭软件,并发现其效果显著。其他部队见状,也纷纷要求统一采购哥谭,以取代DCGS-A。
尽管如此,高层决策者仍犹豫不决,陆军坚持认为自己的系统能够胜任。驻阿富汗美军和北约部队的情报主管直接提出需求,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哥谭显然符合这些功能。五角大楼的回应是,DCGS-A已满足大部分需求,虽有不足,但正在升级,未来可期。
争议最终上升到国会层面。面对质询,陆军辩称DCGS-A虽不完美,却是免费的——却未提及此前四年内16亿美元的研发费用。
最终,在帕兰提尔公司通过联邦法院起诉军方后,陆军不得不允许帕兰提尔与DCGS-A的承包商竞争下一阶段的升级合同。2019年,陆军决定将整个合同授予帕兰提尔——这份未来十年价值8亿美元的合同,标志着一场围绕军事信息技术的长期争议的结束。
官僚体系需要纠错机制本讲的案例无疑引人深思。即便在美军这样资金充裕的背景下,官僚体系仍未能及时配备最合适的武器装备。这不禁让人怀疑,官僚集团内部是否已失去自我革新的能力,或许只有外部压力才能促使其变革。
美国的政治体制并不能确保军队免于僵化,但值得庆幸的是,国会的质询和私人企业对军方提起诉讼的纠错机制仍在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美军的开销确实惊人。四百亿美元足以资助物理学家建造世界上最强的大型加速器,但在伊拉克战场上,这笔资金却仅购置了最终未能发挥预期作用的车辆。面对伊拉克尚且如此,这种作战方式真的可持续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