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 史安琪 冯妙韵 王欣蓉 实习生 陈禧硕 通讯员 冯玉锐
济南每天产生多少渣土,这些渣土如何“善始善终”?行驶在路上的渣土车哪些是合规的,职能部门是如何监管的?遇见超载、违规倾倒的渣土车市民又该怎么举报?……
4月8日,济南市城管局“建筑垃圾全流程监管与处置”圆桌对话举行。活动邀请建设施工企业、渣土运输企业、末端消纳企业、市民代表等“面对面”座谈。一方面,为广大市民“解密”建筑垃圾全流程监管与处置,邀请市民代表提出意见、建议;另一方面,凝聚多方共识,架起“共商共治”的沟通桥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济南“项目提升年”贡献力量。

市民点赞渣土出场规范作业情况
全市已建成6处装修垃圾分拣转运中心
上午9点,市民代表首先来到槐荫区市立五院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二期槐苑广场项目,据悉,该项目将打造成新业态下的全龄化、全时化、全民化的复合型休闲运动综合体,目前项目正在处于支护施工和土方施工阶段。
现场,只见一辆白色的新能源渣土车满载渣土缓缓驶出工地,车身覆盖着白色密闭篷布。“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辆车,出场前必须经过‘三重关卡’。”现场工作人员指着车道旁的冲洗设备介绍,入口处的雾炮机喷射细密水雾,对车身进行预降尘;前方高杆喷淋装置从3米高处向下冲刷,水流精准覆盖底盘和轮胎;最内侧的人工冲洗区,两名工人手持高压水枪,正对车轮毂缝隙进行“靶向”冲洗。
“每辆车都有专职人员负责冲洗,整个流程至少5分钟,确保‘不带泥上路’。同时尽量避开居民休息时段作业,降低噪音影响。”现场施工人员介绍。
道德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唐颖称,在槐苑广场文化体育公园项目建设前,该街道已到工地宣传解读《济南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观看“城管e普法”,原则上宣传到位,街道工作服务到位。因项目周边紧邻医院、学校、居民楼、酒店等地,街道还积极协调,争取取得周边群众对该项目的最大支持。

“没有一点尘土飞扬。”“采用的新能源车,噪声小且环保。”……现场,市民纷纷点赞流程规范。
在随后召开的圆桌对话上,济南市城管局建筑垃圾处置监督管理处处长魏立光表示,市城管局始终把源头管控作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的总抓手,狠抓行政审批审核管理,加强审管互动衔接。济南市城管局实施“一案三查”制度,压实生产者责任,对出现使用未核准车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在查处运输车辆的同时,倒查运输企业和建设施工单位,会同建设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对源头管控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值得指出的是,在末端消纳处理方面,济南市城管局加强直接利用点建设,目前全市直接利用点位295处,预估剩余直接利用库容约3500万吨;消纳场6处,预估剩余库容约1000万吨。
济南市城管局还建立了“产生者付费、企业运营、政府监督”的装修垃圾运营模式,试运行预约上门收集制度,建设完成了6处装修垃圾分拣转运中心,分拣处理能力达到130万吨/年。此外,济南市城管局积极构建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建设运营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6处,年处理能力达660万吨。
各区县严格落实“一案三查”制度,槐荫区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强介绍:“在施工单位进驻工地前,采用什么资质的渣土车、最终运往哪里,都要详细地报备审批,我们也会主动与施工单位进行联系,做到靠前服务。”
槐荫区城管局对驶出施工工地、物料运输企业厂区的渣土运输车、建筑垃圾运输车、全区商品混凝土企业物料运输车等各类车辆全部督促落实“一车一冲洗”规定,坚决杜绝超量装载、密闭不严、车体不洁、车轮带泥上路等现象。运输易产生扬尘的散装物料必须采取密闭方式,砂石料、砂土必须有效篷盖,严禁敝开式运输,防止沿途抛酒、风蚀造成扬尘污染。保持清洁,车辆进出施工工地、厂区车体整洁后方可进场、上路。

尹强表示,槐荫区城管局还会联合住建、交警、生态环境等部门加大对监管范围内土石方施工工地、消纳场地建筑垃圾处置行为的巡查频次和力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重要区域、重点工地进行全时段监管。
渣土处置各环节代表发言:
每一车渣土的来源去向均可追溯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文作为项目施工单位代表发言,详解施工方在建筑垃圾处置全链条管控、降尘降噪、安全防控等方面的举措。
“我们在选择渣土运输企业时,首先严格审核运输企业资质,确保车辆证照齐全,杜绝‘黑车’上路。”陈文介绍,渣土车还要执行“平厢装载”标准,并落实密闭覆盖要求,“我们宁可少装、平装,也不能让渣土撒漏影响市容环境”。
在技术监管方面,陈文介绍,项目将渣土车GPS定位系统与城管监管平台实时联网,实现运输路线“全程可追溯”。陈文特别提到,项目还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遇污染预警立即停工并启动应急预案。
为畅通公众监督渠道,项目在土方外运时安排专职管理员值班。“接到投诉,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解决问题,杜绝土方外运产生任何不良影响。”陈文表示,项目从渣土装载到运输再到消纳的全流程,均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每个环节透明规范。

济南瑞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裴江波作为渣土运输企业代表发言时表示:“严守安全底线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会强化驾驶员培训,做好车辆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定期公开车辆安全检测结果,坚决杜绝疲劳驾驶。”
裴江波说,在绿色发展方面,企业将加速替换新能源车辆、优化运输路径。
“车辆出场必须冲洗干净,土方外运时要进行湿法作业,绝对不允许带泥上路。”裴江波强调,在消纳环节会严格选择正规消纳场,“按指定施工单位、指定的消纳场进行消纳,全程管控车辆,杜绝乱拉乱卸,从源头上规范运输流程”。
现场有市民提到夜间作业噪音扰民问题,裴江波回应称,理解周边居民对夜间施工的担忧,企业在制定运输计划时已充分考虑居民生活作息,“我们专门梳理了夜间作业规范,除了明确告知司机杜绝鸣笛,还要求车辆进出场地时减速慢行、禁止猛踩油门,避免发动机噪音过大”。

作为渣土末端消纳企业代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京台高速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项目协调副经理孔超发言时表示:他们在渣土车智慧管控方面,通过依托“BIM”构建工程土石方三维模型,精准模拟渣土产生、运输与消纳全过程,实现动态优化调度,提升运输效率30%以上。
同时,运输车辆配备车载传感器,实时监测湿度、载重和密闭状态,异常情况自动预警。此外,他们还引入区块链溯源管理技术。“渣土从产生到消纳全过程,确保每一车渣土的来源、去向均可追溯,杜绝非法倾倒。”孔超说。
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孔超表示,他们在处置渣土过程中,坚持生态化技术应用,项目联合科研机构推进土质改良,将低品质渣土转化为符合路基标准的再生材料,使项目内利用率达85%。采用“泥浆干化+骨料提取”一体化设备,将桩基泥浆分离为可循环利用的清水和可用于临时道路建设的砂石,实现泥浆“零废弃”。此外,还将渣土进行再生材料场景拓展,如:将金属废料加工为施工临时支架等,推动“垃圾即资源”理念落地。
孔超介绍,目前,他们的项目基于大数据构建了渣土运输风险图谱,能识别高风险时段和路线,动态调整运输计划,降低事故率;通过车载摄像头实时识别驾驶员疲劳、分神等行为,纳入绩效考核,保障行车安全;此外,定期开展扬尘污染、渣土泄漏等突发事件演练,配备应急物资,确保突发事件30分钟内完成响应处置。
政企民携手
强化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监管
“过去,提起渣土车,我们就皱眉头。”活动现场,全国道德模范、济南市人大代表房泽秋表示,“零距离走进城管后,才知道原来一辆渣土车进入工地需要这么多审批手续,从源头控制了不合规渣土车的出现,值得点赞。”

“这次参观,一进工地大门就眼前一亮,渣土车出入场流程非常规范,且对于渣土车的运行可以实时监管,真没想到。”市民代表辛云红同样感慨。
圆桌对话上,不少市民代表建议:能否开通市民举报通道,让公众成为城市管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对此,市渣土处置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市民可以通过“掌上城管”“随手拍”小程序进行举报,济南市城管局将在第一时间响应。

济南市城管局二级调研员郝成军总结时指出,近年来,全市建筑垃圾总量有所下降,但仍突破2000万吨,部分工地未分类处理、运输车辆违规超载、抛洒滴漏、噪音扰民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市容环境,也引发市民不满。
对此,郝成军表示:“建筑垃圾管理涉及生产、运输、处置全过程,单靠政府‘一刀切’监管难以根治。唯有施工单位规范作业、运输企业守法运营、市民积极参与监督,才能实现‘源头减量、过程可控、末端消纳’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济南将借全国建筑垃圾专项整治行动的契机,从源头到末端推进系统治理。
首先,济南将对工地源头管控精细化,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把施工单位建筑垃圾的处置责任延伸到运输和处理全过程,对运输企业和处理企业落实合同管理。 工地源头严格落实核准和备案制度,实施分类制度,强化规范化管理。
其次,济南将推进运输过程透明化,所有运输车辆须加装车载终端设备,接入全市建筑垃圾信息服务平台,实行运输企业记分制度,违规企业将面临联合惩戒。
此外,济南还将提高建筑垃圾处置资源化水平,加快推进资源化处理厂和装修垃圾分拣中心的建设,提升资源化利用率达65%以上。
“建筑垃圾管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郝成军表示,施工单位要严守规范、运输企业要守法运营、市民要积极监督,共同营造整洁、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