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言愚语】火线上的适应_理论:灵活的理论硬核的适应

简墨水 2024-11-01 19:52:38

理论结合实际,即无敌!

客观的解读从一个共识开始

事先声明,我们必须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在解读《火线上的适应》这本书的全过程中,将从纯粹的军事视角探讨战争,而非纠缠于意识形态的纷争。我们不讨论哪一方代表着正义,哪一方是邪恶的化身——那是政治家和平民百姓所关心的问题,而非军事专家所应关注。毕竟,如果我们坚持认为“正义必胜”,并且拒绝学习被意识形态标签为“邪恶”的一方,那么我们将无法客观地吸取战斗的教训,也就无法真正掌握战斗的精髓。

将战争视作一场体育竞技,以竞技精神去追求胜利,方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能。就如已故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认为的军队指挥官应当将政治抛诸脑后。

若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每一个对战争抱有热情的人,都不免会对德国军队心生敬意。他们以一种近乎体育竞技者的姿态,将战争的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到极致,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战争中理论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任何时期我们都经常说“以某某理论为指导”,只要做需要讲点策略的事就必须有理论。理论重不重要?当然是很重要的。那么理论到底有什么用,该怎么用?对于军队来说,理论就是解决战争中的“怎么办?”。我们经常会讲,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所以,理论必须结合当时的实际和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才有意义,对于军队尤为如此。戴维·巴诺的《火线上的适应》全书是围绕理论、技术、领导力这三个元素展开的,本文主要围绕理论展开,我们先从两场战争作为案例。

二战时期的德法对比,你不得不佩服德国人

在普遍的观念中,民主国家以其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著称,而独裁国家则被认为僵化不前。然而,二战中德国与法国的对决却颠覆了这一成见。当时公认的独裁国家德国展现出了惊人的灵活性,而民主法国却显得异常僵化。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遭受重创,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军队从1350万人削减至仅10万,其中军官人数不得超过一万。在这种困境下,德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战争理论。

当时主要的战争理论是什么?是堑壕战,这是一战最新理论。一战中,机关枪和火炮主导了战场,这些武器在防守上威力巨大,但在进攻上却显得笨拙。士兵一旦冲锋,敌方的扫射便能轻易将其击溃。因此,双方只能在战场上挖掘无数壕沟,躲在其中。一战的电影中,几乎都是壕沟内的场面。这种战术比拼的是人力和火力,是耐心和稳重。

一战失败的德国不可能有这个条件,不可能用堑壕战这一理论,但他们意识到了三项新技术:内燃机技术的成熟使得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飞机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空协同作战成为现实;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德国人将这些技术融合,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战争理论。

新理论要求部队机械化,以快速移动的装甲集群为主;用飞机轰炸取代炮兵;配合无线电,让军官在装甲指挥车上与部队一起移动,直接在前线指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国坦克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在行进中进行无线电通讯的坦克。

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运用了这种新战术,仅五个星期便结束了战斗。波兰和整个欧洲都被震惊了,但德国并未因此骄傲自满。

德国人知道,这个理论对他们来说也是全新的,需要不断完善。占领波兰后,德国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复复盘战斗,总结经验。他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如空中支援协调不佳、小部队伪装不够真实、预备役军人体能不足等。而最关键的是指挥问题。德军下层军官对高层军官提出了无情的批评,高层军官不仅接受,还展开了自我批评。

即使你想到了,你还是没有办法,因为我比你想还快!

德国人在总结理论的同时,也在演练如何攻打法国。与此同时,法国作为一战的胜利者,军队数量在欧洲是最多的,算上预备役总共有500万人。法国保留了一战的所有武器,拥有大批参加过一战的指挥官。请注意,坦克是法国人发明的,尽管有人认为是英国人发明的,但将最好的坦克投入战场的却是法国人。事实上,坦克战在一战中对法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1930年代中期的法国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坦克和飞机,比德国更有条件打坦克战。但法国人没有针对坦克发明新理论。

法国人认为未来的战争与一战不会有太大区别,仍然以防守为主。根据这一理论,法国仅仅将坦克作为步兵集团的支援,仅起到防御作用。法国的坦克明明可以快速移动,但军事理论却要求坦克以步兵的速度行动。

法国人一直都知道德国可能会攻击他们,因此在法德之间建造了“马奇诺防线”,堆积兵力,固若金汤。在德国用闪电战拿下波兰后,法国面对这种全新的战争模式竟然无动于衷。法国人仍然打算主要依靠马奇诺防线来防守德国。

1940年5月10日,德国开始攻打法国。德国人根本就没有走马奇诺防线。德军绕过了马奇诺防线,先向北,从比利时渡过马斯河进入了法国境内。法国人也想到了德国可能会这么打,所以特别请了英国人在那个方向帮忙防守。这条路跋山涉水很不好走,法国人设想的是德军要想渡过马斯河怎么也得好几天时间,这样它就有时间调兵应对……哪里想到,德国人只用了不到24小时。

战争一旦开打,特别是这种有各种意外的复杂局面,前线指挥非常重要。德国是一线军官直接无线电指挥,所以可以一边打一边调整。而法国总担心无线电会泄密,很排斥这个新技术——所以法军是摩托车指挥。前线有什么情况,传令兵骑摩托车报告给后方总部,总部做出命令,再派摩托车送到前线。

结果就是法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英国军队被迫撤退到敦刻尔克,然后在德国飞机的轰炸声中从敦刻尔克回家了。6月25日,从开战才一个半月,法国投降了。

法国一开始的理论就落后,而且执行僵硬毫无调整。德国不但使用了全新的先进理论,而且还在不断地迭代。这就是军事专家视角的二战开始阶段的德法大战。

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

让我们聚焦于1973年的一场关键战役——埃及与以色列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中东地区的转折点,也是坦克战术运用的分水岭。在这场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坦克使用最多的战役中,坦克的运用成为了战争胜负的关键。

在此前的冲突中,以色列以其凌厉的攻势在中东地区独占鳌头,尤其是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埃及遭受了沉重打击。以色列军队以其突袭战术令埃及措手不及,埃及因此决心进行一次报复性的反击。在苏联的援助下,埃及获得了大量坦克,并针对以色列的装甲力量,得到了“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和肩扛式反坦克火箭。尽管埃及并未完全采纳苏联的全机械化装甲部队理论,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以步兵为主,坦克为辅,但在计划性上,埃及却完全继承了苏联的严谨。

适应的理论是第四次中东战争逆转的关键!

苏联的军事思想强调战前的详尽计划,对前线指挥官的主动性要求有限。埃及将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将反击以色列的行动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并严禁前线军官擅自行动。

在战争前夕,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构筑了防线。埃及的计划核心是渡过苏伊士运河,突破以色列的防线。为此,埃及进行了35次渡河演练,唯一的成功标准是严格遵守计划。

与此同时,以色列的准备显得颇为仓促。以色列的战争理论原本强调进攻,认为最佳的防守即是进攻。然而,六日战争后,以色列的控制区域大幅扩张,不得不转向防守。以色列并不擅长防守,也未对如何防守有明确计划,仅在防线上修建了一些堡垒和布置了铁丝网,这些措施仅能算是权宜之计。

以色列还对坦克的使用理论进行了重大调整,为了发挥坦克的速度优势,以色列决定将坦克独立成军,不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

这两个理论的调整,为以色列带来了惨痛的教训。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在苏伊士运河对以色列发动了突袭,标志着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的爆发。

埃及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完全按照计划行事。2000门火炮同时轰击以色列的重要军事目标,5个师、8万步兵乘坐1000艘橡皮艇越过运河。以色列的防线迅速被突破。

以色列紧急派出坦克部队进行反击,但这支部队完全由坦克组成,缺乏步兵、工兵和炮兵的支援。结果,以色列坦克正好遭遇了埃及早已准备就绪的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一战损失了200辆坦克。这仿佛是一场即时战略游戏,兵种间的相互克制关系至关重要,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攻击敌人的弱点。

适应,是一切理论应用的关键

然而,在高压之下,以色列高层迅速调整了战争理论。面对埃及强大的反坦克能力,以色列必须将步兵、工兵、自行火炮和坦克重新混编。而埃及,在第一波进攻成功后,却突然陷入了迷茫。有人主张防守,守住现有成果,但总司令部最终决定继续进攻。然而,总司令部并未为继续进攻做好准备!

结果,埃及的坦克在没有步兵支援的情况下贸然出击,正好遭遇了有步兵支援的以色列坦克。双方爆发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坦克战,最终埃及战败,以色列反败为胜。

坦克战术运用的分水岭

战争开始前,埃及的理论是正确的,以色列的理论是错误的。然而,埃及的计划只做了一半,后续不知如何调整,陷入了僵化。以色列虽然初期吃了大亏,却能立即调整理论,最终扭转了战局。

理论在战争中怎么用?

通过这两场战争的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理论在战争中的运用之道。

首先,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战争并非仅仅是武器装备和军队人数的简单较量,也非单纯的训练水平和作战意志的比拼,更超越了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的指导。

其次,即便是战前精心构建的理论,也比不上在战争进行中能够迅速适应和改变理论的能力。理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第三,优秀的理论应当是描述性的,而非僵化的规定。它应该赋予基层军官决策的权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创造性。

第四,在战争的间隙中,必须及时总结经验,对理论进行调整。尤其是军队高层,要勇于接受批评,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失败和不足。

第五,即使战争取得了胜利,也必须反思理论的适用性。失败者自然会反思和创新,而胜利者则可能因为胜利而忽视了理论的局限性,阻碍了进一步的改进。

人们常将体育比作战争,但真正的战争是否比体育更加引人入胜?然而,只有具备体育精神,才能在战争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END)

0 阅读:0

简墨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