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上的适应_技术:人仍然是技术的推动者和创新者!

简墨水 2024-11-05 20:02:45

战争与技术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死那么多人?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其死亡人数之多,令人震惊。据不同学者的研究和估算,死亡人数可能在数千万到上亿之间。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都把这次的农民起义和过去其他朝代农民起义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太平军残暴,其实这是很值得商榷的一件事。我们还要看到一些事实。

太平天国的战争发生在1850 年代到 1860 年代,比美国内战就早了几年,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早了大约 50年。你别看这场战争是发生在落后的大清国,它很可能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争水平。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由于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以及热兵器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这篇文章重点要来说武器技术如何在战场适应。普遍观点认为,武器不过是战争的工具,似乎拥有先进武器的一方就能占据优势——但这种优势究竟如何体现,需要我们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视角来理解。实际上,武器的作用远不止于增强战斗力,它更深刻地影响着战争的进行方式。我们来看看曾国藩为什么喜欢「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打呆仗

让我们揭开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战术的神秘面纱。湘军的行军如同蜗牛般缓慢,每日行进不久便扎营,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激战,而是工兵忙碌于土木作业。前线的湘军不急于开战,而是先挖掘众多壕沟,将敌人围困,慢慢消耗对方。

结硬寨,打呆仗这是阵地战

有人将这种战术归因于曾国藩的性格——认为他虽有大智慧却缺乏小聪明,反应迟钝,不擅长灵活机动的战术,只能依靠呆板的战法来发挥优势。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种扎实的功夫恰恰是效率最高的。但如果真是这样,难道后世追求机动灵活的将领都走错了路吗?并非如此。

实际上,曾国藩的战术并非由他的性格所决定,而是当时的武器技术使然。请注意,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叶,这场战争虽然发生在落后的大清国,却可能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争水平。太平天国因宗教关系与西方亲近,获得了当时最先进的火枪和火炮,而曾国藩的湘军更是非火炮充足不出战。这不是一场使用大刀长矛的战争,而是一场洋枪洋炮的较量。

在火枪和火炮主导的战场上,骑兵冲锋和步兵穿插变得无用武之地。任何站在战场上的人都是活靶子。在这种情况下,挖掘壕沟、堆砌碉堡、隐藏在掩体后射击成为了最有效的战术。曾国藩只是比太平军更早看清了这一点。

关键在于,人必须适应武器技术,是技术决定了战术。但这是否意味着武器决定一切?并非如此。人仍然可以超越武器掌握战争——只要你能发明或改进武器。

坦克打破了堑壕战的僵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武器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战场性质的根本变化。机关枪、速射炮、无烟火药以及带刺铁丝网成为战场的主导力量,使得防御能力远远超过了进攻能力。在这种火力下,任何冲锋的部队都面临着巨大伤亡,而即使能够接近敌军防线,也必须面对几乎无法拆除的铁丝网障碍。

一战的影片中,堑壕战成为了常见的场景。1914年以后,西欧战场陷入了僵局,双方各自挖掘战壕,形成了从瑞士延伸至北海的静态防线,这些防线被数百公里的铁丝网所保护。在这种对峙中,双方均无法取得决定性进展,只能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

当时,有学者认为机关枪将带来永久和平,因为战争的代价变得过于高昂。然而,法国的一项创新打破了这一僵局。法国政府向民间和初级军官征集打破僵局的想法,最终在1914年年底,一些军官和工程师发明了一种履带式装甲战车,这种战车能够轻松突破铁丝网,即坦克的原型。1916年,法国生产了两种中型坦克,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到了1917年,法国发明了轻型坦克FT-17,这种坦克速度快、灵活、视野好、可靠性强,成为战场上的新武器。到1917年6月,FT-17的产量已达到3500辆,1918年投入战斗,显著改变了战争的态势。

轻型坦克FT-17改变了一战战局

坦克的出现打破了堑壕战的僵局,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做出了贡献。这一创新表明,战争中的技术创新往往比战前的准备更为关键。战前双方对对方的武器都有所了解,可以做出相应的准备;而战争中的技术创新则能为一方带来对方所不具备的优势。

法国的坦克创新是战略层面的突破,政府的推动改变了战场格局。然而,法国并未充分认识到坦克对战争的深远影响,这在二战中导致了法国的失败。

坦克自诞生以来,其技术进步一直在持续。上一篇文章戴维·巴诺就讲了一个战术上的改进和一个战略上的未能改进的故事。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如何“一边打、一边改”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中,盟军成功突破了德国的海滩防线,但在进一步推进时遭遇了挑战。首批登陆部队很快被迫停下脚步,因为他们遇到了一片距离海滩仅10英里的密集农田。这些农田上的土包被灌木丛覆盖,缺乏合适的道路,美军坦克要深入德控区就必须穿越这些障碍。然而,穿越灌木丛会使坦克底部暴露在德军的反坦克火力之下,极易受到攻击。

通常情况下,军队会针对特定地形进行专门训练,但盟军未能预见到这一问题。迫切需要一种能让坦克快速穿越灌木丛的方法。由于时间紧迫,美军本土无法提供解决方案,诺曼底的美军基层官兵开始自发寻找解决方案。经过多次试验,一名曾是园丁的士兵柯蒂斯·卡林发明了一种名为“犀牛犁”的切割犁,能够有效地切开灌木丛,为坦克开辟通道。

战场上坦克边打边适应

美军指挥官迅速行动,在前线建立了军械厂,利用德军防御系统中的废旧金属制造犀牛犁。在短短几天内,以极低成本为500多辆坦克安装了犀牛犁,使盟军的进攻得以继续,迅速突破了德军防线。

然而,诺曼底的灌木丛只是美军坦克面临的一个小难题。在与德军坦克全面交战时,美军遭遇了真正的挑战。美军主力坦克M4在性能上不如德军的豹式和虎式坦克。德军坦克不断改进,装甲更厚,火炮射速更高,且装甲外形设计使得炮弹不易造成严重伤害。相比之下,M4坦克装甲薄弱,射速慢。

结果,德军坦克的炮火能轻易穿透美军坦克装甲,而美军坦克炮火却难以穿透德军坦克装甲。美军士兵尝试了多种改进方法,包括在坦克外加装沙袋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但这些方法均未能有效提升防护能力。唯一有效的方法是从被摧毁的德军坦克上卸下装甲板,直接焊接到M4坦克上,但这种方法无法大规模解决问题。

在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阶段,美军坦克兵遭受了重大损失。从1944年6月到1945年5月,美军损失了4200辆M4坦克。美军高层在坦克问题上的决策迟缓,导致美军未能及时获得更好的坦克。尽管美军前线将领不断要求升级坦克,但华盛顿陆军参谋部内部的争论和不同意见导致了决策的延迟。

最终,美军研发出了新型坦克M26,但直到1944年11月才开始量产。到1945年5月欧洲战场结束时,只有310辆M26被运抵欧洲,其中仅20辆参与了战斗。如果华盛顿能更早做出战略调整,美军坦克兵的损失或许会大大减少。

M26

战场上,我们更希望拥有比对手更先进的武器

本文的核心议题是技术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人类在战争中的角色不仅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技术的革新者,他们能够迅速地对技术进行改进,以适应战场的瞬息万变。技术改进不仅发生在兵工厂的正式升级中,同样也体现在前线士兵的即兴创新上。

所谓“人的因素比武器重要”,并非仅指人类使用武器的能力,更非指依靠精神力量战胜技术更先进的敌人,而是指人类对武器的改造能力。在技术升级的问题上,前线士兵展现出了改造武器的能力和意愿,而后方的高级领导人却往往陷入官僚主义的窠臼,错失战机。这种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战争中,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需要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僵化的官僚体制往往成为技术创新的桎梏。因此,战争中的人的因素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对技术进步的推动和对战场适应的敏捷反应,这是任何先进武器都无法替代的。

(END)

0 阅读:0

简墨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