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商主义者看来,金银是国家财富
“重商主义”一词出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重商主义的推崇在伊丽莎白时代达到顶峰。因此人们谈到重商主义,会有一个刻板印象,它是英国的产物和标签。实际上,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热那亚等海洋城市共和国,就出现过对重商主义的实践。
01
英国为什么走上重商主义的道路
对于“重商主义”这个词,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重视商业”。尤其是考虑到重商主义最盛行的时候是全球贸易欣欣向荣的时代,似乎更验证了它就是指重视做生意。但是,实际上重商主义更侧重的是生产,尤其是工业生产。简单来说,重商主义有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这要求一个国家拥有硬通货,只有这样基础建设和对外扩张才有保障;第二,在国际贸易上要保证顺差;第三,要从事高附加值的劳动,在当时指加工业;最后,由国家监督产品质量,以保证商品在全球的竞争力。
我们在文艺复兴中提到率先发展出工商业的城市,好像都没有英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英国会在大航海时期走上重商这条路呢?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英国在近代崛起时,首先就面临财务问题。国家要发展,特别是要对外扩张,是需要钱的。英国既不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样占尽先机,抢先靠航海获得大量财富,也不像荷兰可以靠市民集资进行航海。
实际上,在伊丽莎白一世即位时,她也同时继承了几代国王的欠债。而且当时英国还没有完全走出黑死病的阴影,无论是王室和民间都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大航海。因此,英国人只能走出了一条和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完全不同的致富道路,就是大力发展工商业。

伊丽莎白一世
那么问题来了,工商业发展是需要时间的,远不如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样靠挖金银和从事暴利的贸易获取财富快,这样一来,后发的英国能够追赶上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先发国家么?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西、葡两国其实后来放弃了工商业,单纯进行贸易。他们虽然一方面在和英国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另一方面却也是英国的顾客,他们攫取的大量金银财富,其实大多花在了购买英国的商品上。更重要的是,靠从事生产获得财富,要比掠夺和直接开采贵重金属更具有可持续性。
在重商主义的指导下,英国不仅发展新兴工业,而且为了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到处挖河修路建设港口,伦敦很快成了世界的中心。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英国不仅国力突飞猛进地增长,而且在全球经济中控制着当时劳动附加值最高的行业——加工业。它把亚洲地区和美洲殖民地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原材料产地和潜在的市场。
英国人在海外殖民地的投入,在初期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早期移民过去的人,动不动就出现整个殖民地的人在一个冬天全部死亡的情况。当时他们在北美殖民地种植的那一点点农作物,连维持生计都难,更不用说挣钱了。
02
英国的从圈地运动到手工业立国
英国的发展不能依靠外来的资金,早期英国的发展主要靠内部的工业化,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为了获得纺织重要的原材料——羊毛,英国将大片“荒地”,甚至一部分农田变为牧场,以获得比粮食更值钱的羊毛,这就是著名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
当时,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莱斯特郡地区,根据英国当时的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了10万英亩土地,约占该郡土地的2%。这些被圈的地,很多是无主的荒地,或者在宗教改革中没收的教会土地,也有相当数量的耕地。圈地运动给英国的纺织手工业带来了大量的原材料,让其得到快速发展。
既然选择了以手工业立国,英国为了保证自己的商品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英国最早大量制造的工业品是纺织品,尤其是呢绒。为了保证纺织品的质量,英国设立了专门的官员定期到呢绒厂检查质量,对于质量不好的工厂主,政府会重罚。英国还有几次颁布法规,强调如果质量不好将有害于帝国的声誉。
在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下,英国的工业品迅速占领了当时全球消费的市场份额,英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加强。
03
重商主义的推广
英国的成功也让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始推行重商主义的政策。17世纪,一些法国学者促成重商主义在法国的施行。法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巴蒂斯特•科尔伯是重商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和践行者,他主张国家应强化自我经济,以累积国家财富。
当时许多政策措施介入民间生产事业,促进产业技术。相关法律的颁布,使民间产业配合国家军事扩张而蓬勃发展。法国同时整顿法属东、西印度公司的体制,使法国的殖民事业与商业贸易大幅扩展,建立了法国的霸业基础。
近代这些国家的崛起表明,重商主义是那时短期内提高国家国力非常有效的办法。英国在伊丽莎白时代,通过重商主义,不仅积累起随后海外扩张所需要的资金,还还清了历代国王的欠债,并且在国库积攒了30万英镑。此后,18、19世纪的美国,19世纪的德国和日本在崛起时也部分采用了重商主义的政策。重商主义几乎成为了各国在工业化初期都采用过的策略。
04
重商主义的推广对各国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首先,重商主义大大提高了工场主和商人,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资本家的财富和社会地位。16-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指出,商人阶层在英国发展商业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也承担了同样巨大的义务,他们以极大的责任心去履行义务,同时受益于整个英国因重商主义所获得的公共利益。
从17世纪开始,受益于重商主义的群体,还扩大到了英国做工熟练的工人,他们的收入得到提高。但是大量从事简单工作的人生活依然相当贫困,这些人占了英国人口的大约1/3。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也就是1850年之后,他们的生活状况才得到一定改善。
重商主义带来的另一大社会变化,就是精英阶层中的知识分子的主要兴趣,从过去的神学、诗歌、文学领域,逐渐转到对于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学领域。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认为,根据对英国17-19世纪名人职业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知识精英兴趣的转变。这种转变对17-18世纪英国的科学革命,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默顿的这个观点也被称为“默顿命题”。
当然,重商主义对贸易的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当时,重商主义者认为世界贸易是“零和博弈”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收益必定意味着另一个国家的损失。因此,实行重商主义的国家特别看重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并且常常为了争夺市场不惜代价。这种思想也让重商主义在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反而对贸易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因为工业革命使得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能力剧增,如果各国都本着多出口,少进口的原则进行贸易,就无法形成一个大市场来消化各国的产能。最终,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观点占了上风,重商主义所代表的零和贸易从18世纪后期起逐渐趋弱。
05
总结
最后,我给你把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发展路径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葡萄牙和西班牙占了起步较早的先机,但是它们基本没有做制度上的改革,而且航海所获得的利益没有惠及广大民众,因此很快便被荷兰和英国超越了。荷兰和英国人首先解决了政治体制和商业体制的问题,为商业的发展扫除了不小的障碍。其次,它们不单进行贸易,而且通过重商主义,发展起自己的工业。人类的历史也慢慢进入到了工业时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