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章鹰)3月17日晚间7点,比亚迪e平台技术发布会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发布了“兆瓦闪充”技术,他表示:“这一创新技术可实现最高充电电压1000V,最大充电电流1000A,最高充电倍率10C,最大充电功率1MW,最高峰值充电速度可实现1秒2公里,5分钟充电400公里。”

- 功率密度跃迁:1兆瓦(1000kW)功率下实现10C充电倍率(即10分钟充满电池),较当前800V平台主流3C水平提升233%。 - 热管理重构:采用三维立体液冷系统,电池包散热效率提升70%,支持1000A电流通过时电芯温差控制在2℃以内,保障超充安全性。
材料学底层创新 - 负极材料改性:引入硬碳/硅基复合负极,离子迁移路径缩短至纳米级,内阻降低至0.8mΩ·cm²(行业平均1.5mΩ·cm²)。 - 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优化:通过氟化锂(LiF)梯度分布技术,实现大电流下锂离子均匀沉积,循环寿命突破3000次(行业快充电池普遍低于1500次)。

从技术上分析,电动车的充电功率取决于电压和电流。在比亚迪之前,市场上充电功率最高的车型通常采用的是800V的高电压平台,最大充电功率在500kW左右。如果想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升,车企则需要继续提升充电电压和电流的上限。比亚迪此次发布的“超级e平台”在电压上实现了“全域1000V”,即车辆的电池、电机、电源、空调均具备了“千伏级”的承载能力。比亚迪此次将电池的最大充电电流提升至1000A。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起电压的提升,充电电流的提升在行业内难度更大。

是资本扩张,在三月,比亚迪完成了一次435亿港元的融资,创下过去十年全球汽车行业最大规模股权再融资。在面对今天比亚迪动态市盈率在35.8倍这个估值的时候,对于投资者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大家都知道,企业只有在自己股价偏高的时候,才会选择配股这种方式融资,而在自己股价较低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发债融资。不过对于企业来说,它能融到资,而且创造了近十年内全球汽车行业最大规模的一次股权再融资,至少说明这家企业将来不会缺钱了,可以好好的落实它的战略了。

从数量上看,当前国内超充桩数量规模相对较少。据调研显示,至2024年底360kW及以上的超充桩约占公共直流桩的5%以内。从产品类型上看,主流超充桩产品发生了一定变化:2021年投建的超充设施以360kW为主,其占比达70%以上,公共超充桩平均功率在385kW左右;2024年新投建的超充设施中,480kW设施占比提升,成为主流超充产品之一,其占比为30%左右,360kW次之,占比在29%左右,公共超充桩平均功率提升至487kW左右,从功率上看,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产品的超充需求。在兆瓦级充电方面,国内服务乘用车的兆瓦级充电设施数量极为有限,据调研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内具备最高电压1000V及以上、最大电流1000A及以上的兆瓦级公共充电桩不足20台。

终结燃油车补能优势:燃油车加油需5-8分钟,而兆瓦闪充将电动车补能时间拉至同等水平,叠加电动车性能(如汉L零百加速2秒级)和成本优势(电费为油费1/5),燃油车市场份额或将加速萎缩。颠覆行业技术路线:此前主流的800V高压平台(最高500kW功率)被直接跨越,车企若无法跟进1000V架构,可能面临技术代差。例如理想MEGA的5C超充需12分钟补能500公里,已落后比亚迪的兆瓦级效率。 倒逼供应链升级:碳化硅器件、高镍三元电池、液冷充电线缆等上游材料需求激增,永贵电器、泰永长征等供应商因进入比亚迪供应链获资本热捧,产业链价值分布面临重构。
更深层次的变革正在发生:兆瓦级充电引发的瞬时功率需求,倒逼电网智能化升级;换电站作为分布式储能节点,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车载动力电池参与电网调频,创造车辆储能增值空间。这些变化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将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进化为智慧能源网络的关键节点。
站在2025年的技术临界点,比亚迪用兆瓦闪充技术撕开了燃油车最后的护城河,而宁德时代的换电布局则为行业开辟了第二战场。这场补能效率的终极竞赛,终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完成对传统燃油车的全面替代,开启智慧出行的新时代。当充电与加油同样便捷时,属于电动车的黄金时代才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