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新能源汽车省钱,那是有前提条件的。在有些情况下,新能源车省电却不一定省钱。一场节假日出行,就将纯电车的“缺点”都暴露了出来。1、高速续航“打骨折”别看各大车企在其新车发布会上,鼓吹其纯电续航到底有多强,动辄800公里、1000公里……,但是,他们从来不敢告诉你这个续航是怎么测出来的,也不告诉你它高速的真实续航是多少。

不仅是峰时价格奇高,即便是供电压力较小的深夜,充电费用也有上涨。
除了阿北用得最多的小桔充电,科小编还看了一下上海普陀区另外两家头部运营商——特来电和星星充电的费用。结果大差不差,中午的峰值充电费用在1块9到2块之间。
如果以2块钱一度来计算:阿北的Model Y长续航版本是78度的电池,假设从零充到满,算上额外收取的服务费,一次充电的价格就接近200块钱。
换算到每公里的费用,也就是5毛钱。而2.0T排量汽油车的用车成本大概在8毛到1块2。

我也不着急置换电车,首先油车还能开没大问题,其次亲朋好友对电车的看法褒贬不一。最后是电池问题,电车的电池相当于裸车价的80%以上,换电池不如买新车更有性价比,还是观望吧。

因为咱们国家的电价,实际上是一种“交叉补贴”的定价方式。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例来说,我们会发现电价基本上10来年都没涨价过,我们南京这里白天6毛5,晚上9点后3毛5一度电。居民用电很便宜,但是工商业用电会贵一些,可能要7毛、8毛、一块多一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要保居民用电的价格,有时候电力公司卖给居民不赚钱,还亏钱。但是从商业用电那里再赚一些回来,形成这种“交叉补贴”的方式。但是到了新能源时代,这个可能要发生一些变化。因为新能源时代,我们发电的成本是要上升的。目前中国的实际发电容量中,57%是火电。余下的是风电、光伏、水电,虽然装机容量高,但是发电量低到2060年,发电来源会出现巨大的变化,火电比例要降到4%,才能达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这意味着要对原有的电力系统进行整体改进,把成本转嫁到终端用户上。

比亚迪最近推出的换电服务,每次收费200-300元。便利是肯定的——3分钟就能满电上路。但费用嘛...嘿嘿。我算了笔账。传统充电方式,按每度电1元计算,一块60kWh的电池充满只需60元左右。即使加上时间成本,换电模式的价格溢价仍高达300%以上!这不是明摆着的"便利税"嘛?不过,企业的顾虑也能理解。 换电站单个建设成本高达500万元,电池资产沉淀、仓储维护、人力成本压力巨大 。如果没有足够的用户规模和高频使用率,这生意怎么算都是亏的。我采访过一位日行300公里的网约车司机。他告诉我:"比起换电,我更希望有更多的超充站点,15分钟充80%电量就够用了。"

据工信部内部人士透露:2026年拟推“电池强制回收法案”,要求车企承担至少30%的电池更换成本。更猛的是比亚迪放出的风声:“正在研发百万公里寿命的磷酸铁锂电池,未来换电池可能像换手机壳一样便宜”。 结语:电动车的下半场,拼的不只是续航
当第一批电动车迎来电池“死刑判决”,这场能源革命终于露出残酷一面。但换个角度看:正是电池更换的阵痛,倒逼出宁德时代钠电池量产、广汽石墨烯散热技术突破等行业巨变。 正如业内人士预言:
“2025年的电池惊雷,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向成熟的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