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一打河西最关键的疑问,他真的损失了70%的兵力?

幻宇新说 2023-05-18 17:49:20

前123年漠南之战后,匈奴单于本部退往漠北,左贤王部同步后撤数百里,再加上在朔方之战中遭受重创的右贤王部,汉方北地燕代、阴山当面的直接威胁已经解除,整体战略转向河西地区势所必然。

晋升为骠骑将军的霍去病从此独当一面,全面主持前121年的河西之战。

便于理解,先抄书:

——————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去病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上曰:“票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脩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摄詟者弗取,几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师率减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户。”】

【《汉书-武帝纪》: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斩首八千余级。】

——————

先来确定,所谓“皋兰”到底是哪里。

后世的皋兰很明确,就是今天甘肃兰州的皋兰县,历史上也曾被当作兰州的别称,由此,自古至今相当多的人认为,霍去病“鏖皋兰下”,无疑是在兰州境内的皋兰山发生的战事。

鉴于皋兰就在黄河边上,临近陇西郡,甚至有人演绎出,这是霍去病在一打河西的归途、家门口,遭到了折兰王、卢侯王的顽强阻击,双方短兵相接,大战一场。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甚至将“皋兰山”标注在黄河以南。

这个地理定位,纯属扯淡、严重站不住脚。前127年河南阴山之战后,汉方就已经打到陇西、平定河南地,这里早已归属汉方管辖,究竟是谁给折兰王、卢侯王的勇气,让他俩敢渡过黄河,在皋兰山这个地方猫着、等着阻击霍去病?就不怕被陇西郡的驻守汉军发现、歼灭?汉军又怎么会放他们进来?

前121年秋天有个很明确的史实,浑邪王计划投降汉朝,派人和汉方联系,“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即李息在黄河边上防守、筑城,首先见到了使者。

(包括河南阴山之战中“按榆谿旧塞,绝梓领”,实际意思是汉方控制了榆谿旧塞,实现与西侧梓领王的地理隔绝,这个榆谿旧塞,就在本区域内的黄河南岸、东岸沿线,后续汉方自然有驻军。)

这说明,前127年以后,汉方就以黄河天险为防线,实现与河西地区匈奴从属集团的地理隔绝。

由此,别说折兰王、卢侯王不可能进军到黄河以南的皋兰山,就算是他们追击霍去病,最多也只会追到黄河西岸,不可能再渡河追击,且不说能不能做到,就算能,不也是自投死地么?

他们就这么痛恨霍去病,哪怕是和霍去病同归于尽都在所不惜?

所以结论:此处的皋兰山,绝不可能是霍去病“鏖皋兰下”的皋兰山。或者退一步说,当时至少有两个皋兰山,另外的那个,才跟霍去病此战有关。

按照“出陇西,至皋兰”的说法,显然,真正的皋兰山,应该是霍去病一打河西所到达的最西端终点,即“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在焉支山西边上千里左右。

实际上,它就是有学者指出的、现代的合黎山,位于甘肃张掖市境内,隶属天山余脉、河西走廊北山山系。

今天的兰州到合黎山,直线距离大致在1300-1400里,刨除史书描述相对不精准或时代度量衡的差异,霍去病所谓“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应是指单程,即六天时间从陇西打到了皋兰山,平均每日行程在250-280里左右。

这个行军、打仗速度是不夸张的。

——————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

——————

霍去病此战麾下的一万骑兵,是在所有汉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所谓“常选”、“壮骑”,士兵固然要相对强壮,马也必须得是上等的,堪称汉军的“特种骑兵”部队,代表着当时汉军的“最强战力”与“最快速度”。

这就导致,其它的将军们,老是跟不上霍去病的行军速度,也就极难配合他的打仗进程,常常“留落不耦”,这都堪称“规律”了。

后续漠北之战对此也有证实,汉军最精锐的骑兵都划归给了霍去病,以致他能实现远超卫青的战果。

因此,霍去病一打河西,展现出来这样的进军打仗速度,应是事实,这对我们系统研究汉匈之战,反而具有标杆性的战术指导意义,明确了汉军骑兵速度、战力上限大概在哪里。

接下来有两点需要强调:

1、此次一打河西,纯属“闪电战”,首要目的其实是“斩首行动”,即干掉休屠王、浑邪王等河西地区的一众匈奴首脑,过程中霍去病甚至没有过多停留,就是冲着这些大头头去的,包括他们的王子、相国、都尉等重要人士,被逮到算他们倒霉。

2、严格说,这不能算作战略侦察,认为初战、第一战是战略侦察、试水之类的观点,纯属军事外行之见。

历代军事家都“慎重初战”,不战则已,战则求胜乃至必胜,这里不存在什么先打打试试看、考察下敌我战斗力差距之类,历史上当然有过这类将军、指挥员,但基本不入流。

因为战争不是开玩笑,士兵更不是试验品,“知己知彼”也不必非要等到实战检验才能心里有底。

由此,汉方一打河西的实际战役目的,其实是摧毁、重创河西地区匈奴从属集团的政权组织、指挥中枢,为接下来的主力出击、决战,打下整个河西地区奠定有利基础。

简单看下战役具体过程:

1、霍去病统率万余骑兵从陇西郡渡过黄河,翻过乌盭山(即今乌鞘岭),沿着乌亭逆水(即今庄浪河)前进,第一个讨伐脩濮王,这次脩濮王应该是逃了或怂了,二打河西时才被赵破奴干掉。

2、武威地区的休屠王是二号攻击目标,他本人成功逃脱。霍去病追着他,渡过狐奴河(即今石羊大河),翻过焉支山(即今燕支山)。

3、张掖地区的浑邪王是头号攻击目标,他也逃了。

4、霍去病最终追到皋兰山,在这里,折兰王、卢侯王,以及浑邪王、休屠王的残军,四王联军和汉军上演决战,甚至出现骑兵下马、短兵相接的战况,最终四王联军溃败,折兰王、卢侯王被杀,浑邪王、休屠王再次成功逃脱。

5、霍去病不再追击,全军返回,沿途又打了一遍,捕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抢走了休屠祭天金人,前后共斩首虏8960级,带走俘虏万名,共计万八千馀人。

“历五王国”:即脩濮王、休屠王、浑邪王、折兰王、卢侯王。

“几获单于子”:这个“几”,是指多次,实际抓到了很多王子,当时俗称单于子。把“几”理解成几乎,或者写成“冀”,希望之意,这些理解都是不对的。汉武帝的诏书,肯定是写实际战果,没干成的事说它干嘛。

可见,霍去病一打河西的战役精髓:主动出击、远程奔袭、突然袭击、闪电攻势、连续作战。

这个战术打法,其实和彭城之战的项羽、楚汉大决战中的灌婴,乃至后世蒙古骑兵等,相似程度那不是一般的高,被机动力极强的骑兵突然袭击,能够逃脱就已实属不易,更不要说有所反击了。

注意,前六天单向突击,霍去病甚至连俘虏都顾不上带(除了特别重要的王子类),他就是要追着浑邪王、休屠王等王者人物及其军队,争取抓住、消灭他们。

后续回军途中,霍去病才相对放慢脚步,相应的俘虏、金人等尽数带走。

接下来解决最关键的疑问,即霍去病此战的战损情况。

《汉书》所说的“锐悍者诛,全甲获丑……师率减什七”,无疑是自相矛盾的,“全甲”和“师率减什七”(即战损70%、七千骑兵),肯定有一个说不通、不是事实。

——————

【《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

《史记》记载完全不同,是“诛全甲”,而且没有“师率减什七”这句话。

历来观点基本是各执一词,相关的争议、分歧早已存在。甚至有将“师率减什七”理解为,是河西地区匈奴军队损失70%的解释。

我的个人观点:从历史学角度,这个争论基本是无解的,很难彻底证明自己、说服对方,但是,如果是从军事学角度出发,结合前后汉匈战争的实际情况,这个问题其实相当简单,很容易得出明确结论。

首先,假定霍去病战损70%为真,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河西地区匈奴部队的战斗力极为强大,连霍去病麾下的这一万名汉军顶级“特种部队”,都只能实现“7000:8960”的战损战果比,但是,这现实么?

河西地区的所谓“五王国”,只是匈奴单于的臣服国、异民族,他们的战斗力、战斗意志,肯定比不上匈奴本族,这应该没有疑问。

他们其实和白羊、楼烦等民族差不多,之前都是承平日久、缺乏战争历练,被攻击时又属于“被突袭”,本身战斗力就不强,又毫无准备,仓促之下、短短数日之内,如何能够对汉军造成重大战损?

河南阴山之战基本可以作为参照,那一战史书明确记载,汉军“全甲兵而还”,就算有吹嘘成分,实际战损也极为寥寥。

包括匈奴右贤王部,朔方之战中被卫青深远奇袭,也是迅速崩溃,交出了1.5万的被斩首虏数字,此战汉军具体战损无载,但从战后汉武帝大肆封赏的举动反推,战损无疑很低。

具体到前123年的漠南之战,“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的说法明显不靠谱,此战双方战损最多也就在1:1左右,这还是匈奴战力最强大的单于本部、左贤王部,给汉军造成的损伤也就是如此了。

难道河西“五王国”的军队,会比单于本部、左贤王部还要能打么?真有这个战斗力,匈奴单于会让他们十多年来一直在河西吃瓜看戏?让他们进攻河南地、威胁长安,算不算上佳决策?这很难想到么?

其次,如果一打河西,汉军就付出如此重大战损,霍去病包括汉武帝,哪来的自信在当年夏天就紧接着发起二打河西?霍去病甚至还选择千里迂回、包抄河西匈奴军队的后路,他就不怕有去无回么?

二打河西的战损很明确,霍去病“师大率减什三”,即30%的战损,这还是被一打河西折腾过的五王国军队,之前他们能对霍去病实现70%的战损,难道仅仅三个月后,战斗力就突然骤降,只能实现30%?

这个事实也可以反证,将“师率减什七”理解为是河西地区匈奴军队损失70%的说法,同样站不住脚,如果一打河西就消灭了70%的河西军队,汉方还用再次出兵、甚至动用数万骑兵么?

真有这个战果,霍去病甚至都不该班师,完全可以直接驻军河西,剩下的30%,随后派军剿灭一下就是了。

由此,结论很明确:一打河西,霍去病“师率减什七”的史书记载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实际战损应很低,至少远低于二打河西的30%,这才给了霍去病、汉武帝极大的信心,夏天就发起二打河西,争取彻底拿下河西地区。

霍去病敢于千里迂回包抄,摆明了是没把河西匈奴军队放在眼里,甚至在公孙敖失期的不利态势下,他依然选择孤军出击,最终也顺利取胜、战果辉煌。

也就是说,“师率减什七”实际应属衍文,《史记》本身没有这句话,因为各种复杂原因,《汉书》添上了这句话,才造成了后世极大的误解乃至各种曲解。

同时,从《史记》的“诛全甲”,到《汉书》的“锐悍者诛,全甲获丑”,其实也难以断定就是“漏字”现象,不排除司马迁和班固的史料、理解各有不同。

司马迁所谓“诛全甲”,意思其实是指“诛杀匈奴甲骑”,即《史记-匈奴列传》所谓的“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大致是匈奴的高规格骑兵。

而一打河西所打的,多数都是浑邪王、休屠王等人的贴身护卫部队,他们自然多是甲骑。

后来浑邪王投降,汉武帝所说“并将控弦万有馀人,诛獟駻,获首虏八千馀级”,其中“诛獟駻”的用法应与此相同。

而班固所谓“锐悍者诛,全甲获丑”,自然是说霍去病的战损几乎为零,这无疑也有吹嘘成分,但如果记载属实,说明战损确实极低。

当然,汉武帝的原始诏书肯定只有一个版本,如果实际就是“漏字”现象,那可以断定霍去病战损极低。

如果不是“漏字”,那就司马迁、班固的记载只有一个为真。

至少,司马迁的记载,完全没提到霍去病的战损情况。

我这个梳理战史的“韩白李岳粟”系列,初心便是“三千年战史新说、透过军史看历史”,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军事学角度的新看法与见解。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