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您先行阅读系列前文《还原卫青的漠南之战,一场被记载得支离破碎、稀里糊涂的战役》,大致了解下漠南之战的具体过程,有利于理解本文的阐述。
壹
这一轮共计14年的汉匈战争,在整体谋略层面,自然是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等双方最高层之间的对决与比拼。
所谓谋略,无非是战略、战役、战术三大层面。
其中战略层面,双方的水平差距最大,匈奴可谓完败。具体体现在军事地理规律,汉方明确认知到阴山、黄河、大幕这类天险的战略价值,渐次推进、稳固防线,成功实现对匈奴的步步挤压。
前127年河南阴山之战,汉方拿下阴山、河南地,是整个汉匈战争全程的战略转折点,双方攻守态势由此转变,汉胜匈败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
军臣单于在当年冬天去世,单于更迭,也算是“转折拐点”的一个典型体现。
个中原因,无疑是中国军事理论的底蕴优势,彻底碾压匈奴方面。经过春秋、战国、秦汉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中国军事理论已经全面成熟,甚至达到了整个冷兵器时代、农业文明时代的巅峰境界,无论是经验还是造诣,都非停留在游牧文明的匈奴民族可以企及。
说白了,匈奴就是吃了没经验、没文化、没见过世面的亏,而军事战争是存在规律的,尤其是战略层面的规律最为重要,他们最终输在这一层上,那是一点都不冤。
纵观世界战争史,这也是中国军事理论的独特优势,匈奴也好,西方也罢,他们更擅长战术、战役层面,最重要的战略层面则经验、造诣相对不足,甚至大有缺失。
即使到现代也是如此,整天醉心于什么新式武器、高精尖战术,这些当然也很重要,但再牛逼的战术造诣,也不可能取代战略层面的作用,这是军事战争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对此要有明确的认知与自信。
具体到战役、战术层面,匈奴相比汉军,一开始自然是占尽优势,有两个现实因素。
一是骑兵战斗力、战术运用,汉军初期肯定不能和匈奴相比,虽然之前有过赵武灵王、白起,特别是李牧、项羽、灌婴对于骑兵战术的摸索与使用,但与游牧起家、自小骑射的巅峰匈奴相比,自然是“小巫见大巫”、关公面前舞大刀。
二是地理因素,包括燕代、塞外,实质都是匈奴的主场,汉军属于客场作战,相关经验几乎是从零起步。
这也是汉军第一阶段进展寥寥甚至连战连败的根本原因。
前133年马邑之谋落空,前129年关市之战惨败,汉武帝、韩安国、李广在谋略层面都是很快被军臣单于识破,前者没上当,后者提前出击、各个击破。
前128年渔阳之战,主要是韩安国中了伊稚斜的“连环计”,谋略上算是完败。
这一阶段的战事有力证明,汉军虽然“师夷长技”,大力养马,专门组建骑兵军团,但整体实力、战斗力仍远不如匈奴,正面决战注定难有进展。
因此,卫青晋升为汉军主将后,开始全盘思考汉匈战事,最终决策避开燕代正面,首先出击实力相对空虚的匈奴河南地,从而走上真正正确的战略轨道。
这也是军事规律的实际体现,只有战略层面对了,战役开展才会顺利。
前127年河南阴山之战、前124年朔方之战,卫青在谋略层面上的精髓如出一辙:战略上避实击虚、先弱后强,战役上声东击西,战术上远程奔袭、深远奇袭。
前者的对手是白羊王、楼烦王、蒲泥王、符离王这些匈奴“从属王”,后者则主要是匈奴右贤王,史实证明,他们事先从未想到过卫青会发动突袭,甚至平时都疏于防范。
从军事上来看,他们无疑都是平庸之辈,被卫青谋略碾压实属正常。
朔方之战中,伊稚斜、左贤王实际是中了卫青的声东击西之计,被张次公、李息拖住,等他俩反应过来时,卫青已经重创右贤王部。
这是伊稚斜和卫青之间的第一次谋略交锋,结果是伊稚斜中计,实质是被戏耍,谋略上属于完败。卫青也算是给之前的韩安国、李广等人出了口恶气。
伊稚斜从此意识到,相比有勇无谋的李广、忠厚持重的韩安国,这个卫青狡猾无比、多谋善断,他真正的对手已经出现!
由此,前123年春天的漠南之战,卫青、伊稚斜这两位汉匈双方的军队统帅、顶级高手,开始展开正面直接较量,就看谁能在谋略上技高一筹、更为厉害。
贰
卫青战前的作战对象,其实有三个选择,即单于本部、左贤王部或者两部一起打,如果延续之前“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大原则,实力相对较弱的左贤王部似乎是首选。
但这其实不明智,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汉军当时的总兵力不过十余万,匈奴两部总兵力应也在十万左右,双方实力基本相当,汉军没有明显兵力优势,这就导致,卫青很难同时吃掉两部。
就算卫青能够顺利实现对其中一部、比如左贤王部的全面包围,也势必面临单于本部的救援,表面看是围点打援,实际则很可能遭到内外夹击、东西对进,谁胜谁败难以轻易研判。
事实上,这个局面,正是漠南之战实际上演的决战场面,区别在于,是匈奴实现对内包围赵信、苏建的先锋部队,对外阻击汉军大部队,但战争结果呢?
虽然伊稚斜看似占据谋略先机,包围并实现对赵信、苏建的围歼,但阻援战场却陷入不利,导致伊稚斜被迫选择撤退,实际是败退。
就此反推,卫青如果也选择同类谋略,围歼一部、打援另一部,战败的可能性也不小。
这不是卫青没有全歼匈奴主力的战役野心与魄力,实际上他确实有,只是汉军的实力不可能同时做到,得分先后,两步完成。
由此,两部一起打、一战搞定这个选项排除。那么,单于本部、左贤王部,卫青要先打谁呢?
这就要考虑到最关键的问题,即卫青战前的最大优势究竟在哪里?
显然,是战役发起突然性。
具体来说,虽然卫青之前重创右贤王部,但对于单于本部、左贤王部的匈奴绝对主力、最强战力,汉方之前包括关市之战、渔阳之战,都是打败甚至惨败,这就导致,伊稚斜自信满满,认定卫青、汉军不敢跟他开战,从而也就想不到卫青真敢动手。
这就是卫青最大的优势,你以为我不敢干,我就偏要打你丫一个出其不意、事先想不到。
既然有这个突然性优势,那就自然要选最大的、兵力最多的,也就是伊稚斜单于本部,充分利用、放大这个突然性带来的优势,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战果。
再加上伊稚斜、左贤王两人都很狡猾、善战,不是右贤王或者赵括之类的蠢货,不会给卫青各个击破的从容机会,一旦开战,势必相互迅速救援,由此,先打兵力更多的单于本部,才是毫无疑问的上策。
这其实就是军事谋略的实际作用体现,也是指挥员、名将的价值所在,营造双方在谋略层面的差距,进而转化为实际的战场优势。
这便是卫青在战前选择单于本部作为头号作战目标的实际原因。
同时,另一个关键的谋略研判也就出现了,即“声东击西”之策还能不能再用?
比如,实际要打单于本部,能不能先进攻一下左贤王部,虚张声势,争取拖住他,不让他去救援单于本部?
看着很有道理是吧?
其实这纯属昏招!
别忘了,卫青最大的优势就是战役发起突然性,匈奴方面是认定他压根不敢开战,一旦卫青首先进攻左贤王部,事实上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打草惊蛇!
伊稚斜一旦知道汉军进攻,就会产生戒备心理,这种情况下,再想抓到、突袭他,那是异想天开!他又不傻。
由此,卫青绝对不能在伊稚斜单于本部被突袭之前,在战场上有任何行动,那是打草惊蛇的昏招、蠢招。
这个突然性优势与战机,有且仅有一次,不可出现丝毫差错,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了。
实战中卫青恰恰就是这么做的,2月份首出定襄,他压根没玩什么“声东击西”,就是五路大军直扑单于本部主力所在地!
由此可以看出,卫青确实是顶级名将,他在谋略层面可谓深通精髓、算无遗策,一切由实际情况出发,运筹决策,绝不会犯教条、机械照搬类的低级错误。
如果不出意外,卫青五路大军实现将单于本部主力突然抓住,以近两倍优势兵力展开突袭、围歼,数日内将之吃掉的可能性极大!
届时,左贤王部或者还不知道消息,或者知道后火速来援,但时间上也已来不及。
卫青的整体盘算自然是,先突袭吃掉单于本部主力,接着进攻正面来援或者留在当地的左贤王部,此时他依然拥有兵力优势,再加上单于本部覆灭导致的双方士气转换,消灭左贤王部是水到渠成。
可以说,卫青战前的谋略不可谓不精妙、高超,他甚至已经做到了极限。如果真能照此上演,漠南之战将是对河南阴山之战、朔方之战的完美复制,卫青在谋略上也将是对伊稚斜、左贤王的彻底碾压。
叁
实际当然很可惜,卫青的“如意算盘”并未按照计划上演,2月份首出定襄的战事,算是虎头蛇尾。
具体原因,应是五路汉军远程奔袭途中,前军或右军突然意外遇到匈奴部队(规模至少大几千),双方发生遭遇战,从而提前暴露了卫青与汉军的开战决心及战役目标。
伊稚斜得知消息后,立刻反应过来,汉军肯定是奔着他来了,从而迅速转移本部主力、让汉军彻底扑空。
所以2月这一战,汉军虽然斩首三千余级,实际却是打草惊蛇、因小失大,甚至是功亏一篑,卫青战前所有的谋略心血尽数付之东流。
更可惜的是,汉军战役发起突然性的唯一机会已经失去,双方接下来是摊牌决战,汉军再也没有了突袭、偷鸡的战机。
鉴于伊稚斜将单于本部、左贤王部的兵力全部集中,无疑也增加了决战规模与难度,双方势必进入僵局。
2月到4月的中间阶段,其实是卫青和伊稚斜相互试探、引诱对方出击决战的过程,结果两人都没能如愿,卫青不会主动出击大漠,伊稚斜也没敢杀入代地。
同时,两人都在加强战场侦察,以及其它渠道的情报工作,在动态演变的战场形势中,全力寻找对方可能出现的破绽,意图抓住战机。鉴于两人都是用兵的顶级高手,不会犯低级错误,所以这一阶段,虽然内里暗潮汹涌,战场表面却平静异常。
卫青之所以选择4月再出定襄,其实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谋略”需要加以点明,这就是利用时间来麻痹伊稚斜。
就当时的形势,卫青和伊稚斜都拿对方没办法,随着时间进入四月,按照汉方春天开战的惯常规律,伊稚斜难免会认为汉军已错过时间,很可能放弃本年度的进攻作战计划,从而产生一定懈怠心理。
这正是卫青在等待的战机,这里面估计也有汉武帝的压力,今年一定要把匈奴赶出漠南地区,不能再坐等、浪费一年了。
卫青由此打破常规,在探知匈奴主力位置后,决定再次主动出击、发起战役。
从具体过程来看,伊稚斜虽然有所怀疑、懈怠,但并没有疏于防范、侦察,这就是他比右贤王等人厉害的地方。估计汉军出动没多久,他就已经得知了消息。
就双方过往战绩来说,伊稚斜、匈奴方面无疑是更乐于决战的一方,对于汉军主动出击,伊稚斜自然求之不得。
由此他先发制人,鉴于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率领三千先锋部队孤军冒进,露出战场破绽,伊稚斜果断予以抓住,强行穿插分割,将之和后续大部队割裂开来。
这一谋略,无疑是出乎卫青的意料。虽然卫青知道,汉军行动暴露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实战进展,还是比他预想的要早得多。
这应主要归咎于赵信和苏建两人,相关侦察工作严重不到位,没有及时发现匈奴主力大军的移动,又率领孤军冒进,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陷入重围。
这说明,虽然赵信、苏建也堪称名将,但比起卫青、伊稚斜这种顶尖水平,还是颇有不如。
回到伊稚斜,他此时颇有些当年关市之战时军臣单于的风采,果断提前出击,争取各个击破。鉴于卫青绝对不好对付,他不愿错过任何一个战机,哪怕赵信、苏建的孤军只有三千兵力,他也不嫌少,先行吃下再说。
战事由此引发连锁反应,匈奴是“围点阻援”,汉军前军和右军全力进攻,争取解救包围圈中的赵信、苏建,随着卫青中军火速赶来,战局演变为汉匈双方的全主力决战。
伊稚斜看似“棋高一招”、占据先手优势,但这个局面对于汉军并不全是坏事,卫青一直都愁抓不到匈奴主力,此时因为赵信、苏建的冒进与被围,反而拖住了匈奴主力,在他俩没被彻底歼灭前,伊稚斜是肯定不愿撤走的,这就给了卫青彻底决战的战机。
卫青很快看明白了这一点,除了通知公孙贺左军、李广右军火速赶来,他果断指挥中军、前军、右军,向匈奴军队展开正面强攻、全面决战。
此时汉军三军的总兵力,要相对少于匈奴,大致是7万对10万,但双方展现出来的实际战斗力,可能是伊稚斜等人事先完全想不到的。
先说包围圈中的赵信、苏建,虽然只有三千余骑兵,却坚持了整整一天以上,这无疑大大超出了伊稚斜的预料,没想到数万大军打三千骑兵,还是围歼,居然不是摧枯拉朽。
一个反证是,但凡匈奴方面能容易吃掉,伊稚斜都不必针对赵信使出“诱降”之计,肯定是久攻不下,被迫想出歪招。
这也同步证明,匈奴的外围阻援战场,战局实际是逐渐不利的,在总兵力占据优势的前提下,却打出这样的局面,自然是汉军相对更强的战斗力所导致,这说明经过几年的战争锤炼,汉军的战斗力已经今非昔比。
伊稚斜至此已经意识到了不妙,没想到汉军这么能打,而这还只是三军,一旦左军、后军到来,战局走势可想而知。
但伊稚斜还是不愿让煮熟的鸭子飞走,否则这一战他可就是大败亏输、颜面尽失,因此他使出诱降计,招降赵信,随后彻底歼灭苏建。
这里补充下赵信,且不说他做人差劲、贪生怕死,仅论他的军事能力,无疑存在严重缺陷,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居然没有看透整个战局,也没有看穿伊稚斜的计策,如果他明确拒绝、坚持下去(至少他还有800兵力),很可能他和苏建不会被全歼,伊稚斜反而会被迫选择先行撤军。
越危险的时候越能看出真实水平,估计这就是赵信和顶级名将的真正差距吧。
诱降赵信、歼灭苏建后,伊稚斜迅速选择撤军,但客观说,此时的时间已经太晚了,战局进展已经证实,汉军完全可以打过匈奴,哪怕是以少对多。
战局就此已经明朗,伊稚斜所谓撤军,实际就是逃跑,汉军自然要乘胜而进、全力追击,漠南之战的整体走势大局已定。
之后,被连续追击的伊稚斜、左贤王等人狼狈不堪,形势也很明显,他们若不彻底远遁,就是被全歼于漠南地区的下场,因此伊稚斜听从赵信的建议,果断向漠北逃去。
赵信所谓“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基本是扯淡,强行给伊稚斜遮羞,匈奴逃都费劲,还想着诱敌深入呢。
所谓穷寇莫追,中间还是自然条件极为危险的大幕,卫青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以上。整体而论,伊稚斜此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谋略,已不可谓不优秀,起码和卫青较量的有来有回,甚至中间一度占据优势。最后即使战败,他也果断撤走,没让卫青取得预期辉煌战果。
而卫青则表现出了更为全面、精深的谋略,尤其是战前的筹谋,实际堪称顶级水平。实战中面对伊稚斜的一度领先,他也临危不乱、果断决策、后发制人、借势发力,很快予以逆转,并将战局导向最终的胜利。
漠南之战中卫青与伊稚斜的这轮对决,堪称整个汉匈战争全程中最精彩、最巅峰、含金量最高的一次谋略比拼,其他所有战役的谋略层面,要么是军臣单于、伊稚斜对汉方彻底碾压,要么就是卫青、霍去病对匈奴方面彻底碾压,只有这一次,双方都展现了极为高超的谋略水平,正面对决、反复较量、各擅胜场,因此也就显得特别好看。
鉴于这是汉军与匈奴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主力决战,出现这样的胶着局面,份属正常。
名将与名战,总是结伴而生。正是在这次巅峰对决中完胜伊稚斜单于,才真正奠定了卫青“中华战神”、顶级名将的历史地位。
漠北决战才是卫青的颠峰之作吧,匈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却全军覆没。
卫青,华夏民族从步兵为主转为大规模骑兵作战的顶级军事家,另一人是霍去病。[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帝国双璧
没有卫青刘彻什么都不是,就是个垃圾皇帝不够,汉武帝的运气真的好
小编说的还可以,不过我认为没有战术层面的支持,战略意图根本实现不了[得瑟]
前面说的还可以,中间就跟个中二傻比一样了,西方现在战略还不行吗?你看看英美近300年来的战略布局,看看现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都是谋划百年的战略,你懂吗
每次看到卫霍摧枯拉朽般取得胜利,总感觉当时的匈奴也不过如此,可是换个角度想想,除了卫霍,其他人是一胜难求,说明这俩人在当时高出其他人不只一个档次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会不会是阻碍民族大融洽了[笑着哭][笑着哭]
汉朝越看越厉害
吹卫青的我都赞[呲牙笑][呲牙笑]。并且没有卫青的军事排名都是野榜,我都不承认。
刨除卫霍,卫霍生前死后百年无胜场[笑着哭]说明其实当时的匈奴综合战斗力还是强于汉朝,卫霍以一己之力逆转胜负属实厉害。。我个人觉得比唐朝含金量高,因为唐朝那会真是拉出十几个人来一堆胜场灭国级功绩,说明那会除了刚玄武门的内乱那会,唐朝战力已经不输甚至碾压四邻了。。
从战绩上看,卫青没有霍去病那么光鲜,但是,卫青打的是匈奴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