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懿公真的是因为养鹤而丢了江山吗?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3-15 13:39:23

按照《左传》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就是因为《左传》上的这句话,让卫懿公背上了因为养鹤而丢掉江山的骂名。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卫国亡国的历史真实,起码不是卫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就在上一年,同样是在狄族入侵下,另一个姬姓国家邢国,一样也守不住自己的国家,只能逃到太行山中躲避。而鲁国,虽然没有狄族入侵,但照样有亡国之虞。因此可以这样说,卫懿公养鹤,或许存在让披甲之士不满的因素,但也绝对不会是导致卫懿公亡国的根本原因。

那么,卫懿公的亡国,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的?笔者试分析如下:

第一,北方民族的兴起,比如狄族,比如北戎等等。这应该是春秋时期十分重要的历史现象。其中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也有中原内乱的因素,但估计前一个因素带有决定性的影响。关于气候因素的剧烈变化,笔者在前文中已有叙述,尤其鲁史春秋中关于气候的记载,比如长期“不雨”的气候异常现象就是证明。至于气候因素具体是如何影响北方民族崛起的,而又如何导致中原国家如卫、邢,乃至燕国衰弱的,则需要更深入的历史场景分析。这样专业的问题,已非笔者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所能说清楚的。

第二,卫国内部的因素。在进入春秋之后,卫国是第一个出现篡立事件的国家。比如鲁隐公三年,卫州吁杀了其兄卫桓公而自立。虽然篡立者卫州吁最终被杀,卫国国君由卫宣公卫晋所继承,但这次卫国内乱造成的历史影响是极其负面的。这种负面影响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卫国贵族内部长期基于血缘的信任出现了动摇!而更可怕的是,卫宣公即位后,并没有致力于弥合这种裂痕,而是进一步激化了这种分歧!比如卫宣公废长立幼,谋杀太子急子的行为就很典型!

兄弟相残的悲剧,不但让父子之间的血缘信任丧失,也会让兄弟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卫惠公虽然继承了君位,但照样会被他的叔叔和兄弟们推翻。而被推翻的卫惠公自然也不会善罢甘休,反过来会借助齐国的力量再次杀回卫国!卫国就是在卫惠公时期,他为了自己的复辟,在齐国的支持下,用八年的时间,通过三次大规模的诸侯讨伐, 不惜国破家亡,兵燹蹂躏,国宝散尽,也要重登国君宝座!但这样的卫国,内部的裂痕只会越来越大,而能展现国家力量的团结因素就会越来越被稀释。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卫懿公的披甲之士竟然会三心二意,以嘲讽的口吻说,为何不让你喜欢的鹤去战斗呢?!

第三,卫国的外交灾难。在卫惠公的中后期,齐桓公当上了北方国家的霸主,卫国也是其中一员。但是遗憾的是,卫惠公是个内心只有仇恨,但缺乏公义与大局的人。就在周王室发生王子颓之乱的时候,卫惠公不是想着如何去奉行“尊王攘夷”的基本原则,而是打起了报复周王室的主意!因为当年的周王室,不但支持过他的政敌卫黔牟,也容留了失败之后的卫黔牟。正是因为这点旧怨,卫惠公竟然出兵洛阳,赶走了周惠王,并把王子颓扶上王室宝座。这当然是十分严重的犯上作乱行为,也是对齐桓公外交政策的十二分蔑视,无论周王室,还是齐桓公,都不会放过卫惠公!

公元前669年,卫惠公卫朔去世。但在三年之后,也就是卫懿公即位后的第三年,齐桓公以周惠王的名义,对卫国进行了讨伐!这次讨伐,《春秋》形容“卫人败绩”!“败绩”是古人关于战场失败中最严重的描述之一。这次卫国遭受的失败,大概不是简单的投降或者服输,而是卫懿公要在接受齐桓公的训斥之后,把卫国能够提供的国宝都要尽量的奉献出来。因此《左传》记载,“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这也就是说,卫国在外交上成了齐桓公时代的弃儿,被孤立了!所以,卫国虽然距离齐国不远,但卫懿公也没有发出“简书”求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卫国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都不具备,尤其在天时不与,地处险境的情况下,还在内部团结上出问题,这当然要出大问题!然而,如果遇上晋献公这样的雄主,也许能够依靠延揽天下才俊成为一时之选,但不幸的是,卫国连续出现的三位国君,如卫宣公可以说是一个品德品味都不高的人,更谈不上是雄主;而卫惠公,虽然很能折腾,但他的折腾就是自己折腾自己,严重缺乏历史眼光和历史定力,大约是个唯利是图、缺乏远见的主。而不幸最后遇上的卫懿公,眼看国事糜烂,不可收拾,竟然索性玩起了养鹤。这分明是一个玩物丧志的主。

当然,卫懿公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起码卫懿公还有血性!能够亲自带领卫国战士,恺当以慷地走向战场,并用自己的壮烈牺牲,成为卫国历史上第一位卫国捐躯的国君!

0 阅读:2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