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卫荧泽之战与黄河古道的流向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3-29 11:59:15

图1 楚丘与朝歌之间隔着黄河

公元前660年的冬天,鲁闵公二年冬十二月。这个时间,按照现在历法,也相当于阳历的十二月份左右,狄族正式占领了卫国都城朝歌,加上此前已经阵亡的卫懿公,卫国肯定是亡国了。至于卫国后来的历史,那是在新的地点展开地新的历史篇章。

但是,对于卫国灭亡到重新复国的这一段历程,尤其荧泽之战前后所发生的事,由于史料的简略,今天的读者已经很难了解其中的究竟。也因此,导致这期间的历史存在着很多的疑点。比如,荧泽在哪里?

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荧泽位于今天荥阳市所处的黄河区域,即黄河南岸。其二是说荧泽位于淇县之东,黄河西岸。前一种说法在历史地理的记载上处于有利的位置。因为《禹贡》中有“荧波既猪”的说法。但是后世研究者多不以为然,这是因为按照《左传》文义,荧泽之战应该位于黄河以北。只有在黄河以北,才应该有“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的说法,也才有卫人东渡,在楚丘重新立国的后来之事。

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黄河首徙之前的位置。如果黄河在第一次改道之前,是沿着郑州、开封、兰考一线,并南下民权、商丘、徐州一线,并入泗水夺淮入黄海,则许多历史现象的解释就更容易了。如图2

比如,这样的假设对于济水而言,就会让四渎之一的济水不再那么神秘。济水最神秘的一种说法就是济水从济源市出发后,有三隐三出之说,尤其说济水于荥阳一带穿越黄河底部,再次伏流而出,在黄河南部继续与黄河并行。济水行至原阳,再次伏流,再出定陶,然后北上巨野泽。这种济水伏流再出的说法,的确是不科学的。这大约是古人在非常局限的地理知识下,结合眼前发生的所有水文现象想象出来的。尤其,在古代黄河进入泛滥期之后,古人可能实际上分不清楚哪是济水来水而哪又是黄河来水的缘故。

按照上面的假设,则在古代,即在公元前602年(即卫国亡国之后58年)的第一次有记载的黄河改道事件之前,黄河在南向南流入黄海,济水在北向北流入渤海,是各不相扰的,自然不存在济水伏流再出的说法的。如果是这样,则荧泽就有可能就在黄河之北,因为《水经》指出,荧泽是济水流入而形成的,自然应该就在黄河之北。

如果历史上的黄河古道真是这样,则下面的问题也就更好解释了。

第一个问题,关于“郑弃其师”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郑弃其师”的《春秋》记载?这条记载会不会与卫国亡国事件相关?而《左传》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是不是存在着某种掩饰?为什么郑国将军高克统帅的军队会“师溃而归”?而回到新郑的高克为什么又会逃亡入陈?郑人为此所赋的《清人》一诗又在表达着什么样的意涵?

从地理位置上看,历史上的“清”这个地方,其所处的位置就在今天的郑州之东,中牟县之西。这里距离黄河的位置很近,甚至可以推测,在黄河改道以前,清的位置就在黄河边上。这时的郑国国君是郑文公,此人在历史上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君形象,因此“久而弗召,师溃而归”的说法实难令人信服。其次,作为《春秋》,一个选择性很强的历史记录,能把“狄入卫”与“郑弃其师”放在一起,放在同一个月,必定有其用意。笔者推测,大概卫人求救于郑,郑文公使高克救卫,而高克畏惧狄人强大,不敢过河,以致卫师被歼,卫懿公死难。如果真相如此,则郑文公憎恶高克,高克出奔,随之师徒溃散的问题就都能解释了。

自然,从这个意义上再看《清人》这首诗,也就容易理解。因为驻扎在清的这支军队,曾经在彭、消这两个地方也驻扎过,他们的表现都很好!但是,这次在河上的表现,就很不好了!因为在河上是“河上乎翱翔”,“河上乎逍遥”!这种表现就是不听指挥,就是见死不救!而其后的轴字,不应是地名,而是高克盘桓不前,原地打转的样子。所以才有“左旋右抽,中军作好。”的下文。这样的高克当然是很可恶了!诗经《清》的原文是: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第二个问题,宋桓公为什么会把卫文公“逆诸河”的问题。按照《左传》记载,卫文公卫燬早在卫懿公活的时候,鉴于卫国之“多难”,因此就跑到了齐国。在卫国亡国,卫戴公即位又不足年而死的情况下,宋桓公把卫燬接来继立为君,但注意是“逆诸河”。按理,如果按照以前人们对黄河古道的认识,黄河是从武陟县东侧出新乡,走滑县而北上,则卫燬从齐至宋,可由鲁经曹而来,是不经过黄河的。

假设《左传》的记载是正确的,则更加证实了当时的黄河古道是经由商丘之北而南下的。如此,则宋桓公迎接卫燬卫文公的地点,就自然会在黄河一线。

第三个问题,卫、燕联盟的问题。这里的燕,是指南燕。在历史上,卫国与南燕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是长期共进退的那种牢固关系。比如鲁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比如鲁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这都说明了卫、燕关系的很不一般!

但是,如果黄河古道是从滑县北上的话,则显然卫、燕是分别处于黄河两岸的国家。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隔着河而两国关系就会因此疏远。但是,我们也无法想象,一条大河,作为自然屏障,能够成为加深双方关系的纽带。·所以,从一般的情理来看,卫国与南燕,如果处在同一个地理范畴之内,则更符合地缘逻辑。

第四,卫国复国之所以要立都楚丘的问题。楚丘在哪里?据古人注释,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60里,具体位置不清。在这个位置,目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在历史上应该就是卫国的领土。也正是因为楚丘是卫国的土地,所以诸侯才会在这里筑城而封卫。

但是,楚丘的地理位置,也会对黄河当时的流域位置产生质疑。这是因为,楚丘距离朝歌只有40公里左右!在这样一个距离上重新复活卫国,难道不怕占据朝歌的狄人再次讨伐卫国吗?怕,的确怕!因为《左传》记载,为了保卫这个新成立的卫国,“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三百乘战车、三千甲士,这在当时是一支十分庞大的军事力量,由此也可见防卫楚丘的军事压力。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也让笔者对黄河的位置更加怀疑!因为,按照传统认识,在朝歌与楚丘之间,是有一条大河阻隔的!难道汹涌的黄河,在当时算不上是天堑吗?要知道,宋桓公接卫燬卫文公于河上,《左传》都是要专门记载的。而之所以要记载,关键就在于过河是一件难事!

所以,笔者认为,当时的黄河,可能不是从滑县、浚县之间向北而去的。相反,卫国的国境,是夹在济水之西与太行山之间的,而这之间,当时并无黄河流过。也正是因为这样,卫国的领土范围,以及与南燕的关系才好理解。也正是因为朝歌与楚丘之间,并没有黄河天堑,所以齐桓公才需要派重兵予以保护!

图2 济水(蓝)河水(绿)位置图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