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邢灭卫的狄族会是怎样的人?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3-18 03:20:16

狄人灭卫

“狄”这个字,第一次出现在《春秋》中是鲁庄公三十二年,即“狄伐邢”,因此鲁闵公元年才会有“齐人救邢”的《春秋》记载。但是,紧接着在鲁闵公二年,就出现了一条更加特别的记载:“十有二月狄入卫。”关于这条《春秋》记载,《左传》的解释算得上是骇人听闻!因为在《左传》中,卫懿公不但亲自率师迎战狄族,而且至死帅旗不倒,以吸引狄人重点围攻,所以“甚败”!即使如此,此役之后,卫国东渡黄河来到曹国的人口只有七百三十人!足见战争之惨烈!

这次卫国之难,卫国不但丢掉了首都朝歌(淇县),也导致卫懿公战殁疆场。在随后的记载中,无论《春秋》,还是《左传》,都没有下葬卫懿公的任何信息,因此估计,卫懿公可能连死骸都没有得到入殓。

如此惨烈的灭国之战,如此重大的历史拐点,的确会让人思绪万千!比如,狄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从哪儿来?他们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人口?他们的文化与周人的区别大吗?他们为什么要伐邢灭卫?卫国的周边国家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去救援?或者说,以齐国为盟主的北方国家为什么不去伐狄,并让邢、卫还于旧都?等等。

关于狄族的民族性质,研究者众多。比如以下说法,其一,认为狄族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戎狄都是一类,是后来匈奴的祖先。其二,也有人认为狄族是夏人后裔,夏、商改朝换代之际,夏人被迫退守于山西、河北的群山之中。其三,还有人认为狄族本是殷商遗民,而这些遗民,是当地居民,周人代殷之后,作为臣民依旧生活于城郭周边。

本人阅读《左传》,感到第三种说法的可能性很大。这主要源于以下几点认识:

其一,不论狄人伐邢,还是狄人灭卫的《左传》记载,给人的感觉如同改朝换代。比如狄人伐邢,邢国最终迁移到了夷仪,说明邢国原来的都城邢台是被狄族人占领了。而狄人灭卫,卫国人只能在宋国、齐国的帮助下东渡黄河去楚丘(今山东曹县)安身立命。这个现象说明,狄族伐邢灭卫,不但要赶走邢人、卫人,还要邢国和卫国的土地与城池。这个现象说明,狄人不像是劫掠财富就走的游牧民族,而更像是具有城邦文化的农耕民族。

其二、狄族的战斗力强大!这主要表现在以齐国为首的北方国家,在面对狄族入侵时,没有了对付山戎或北戎时的自信与决心,更没有了必胜的把握。仅仅从《春秋》、《左传》的记载方式上看,区别就很大。比如,鲁庄公三十年《春秋》记载,“齐人伐山戎”,这是无罪讨有罪的讨伐格式,用的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而面对反了过来的“狄伐邢”,在邢国“简书”来报的情况下,齐桓公也只能做到“齐人救邢”!救邢无果之后,只能迁邢于夷仪。至于距离齐国更近的卫国,在狄人占领了卫国首都朝歌之后,齐桓公也没做出伐狄的举动,而是勉强与宋国一起把卫国的残余人员安置在楚丘了事。

这说明了什么?最起码说明了狄族是一个强大的族群,它用于战争的人口众多,而且在军事能力上不弱于齐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齐国才能在军事干预上反映出一定的畏缩与无奈。其次还能说明,如此强大的狄族,也绝对不会是凭空出来的!更不可能是从北方远道而来的游牧民族。如果是从北方远道而来的民族,那为什么首先遭殃的不是位置更加靠北的燕国?所以,以笔者的分析,狄族就是位于邢国与卫国这个广大区间,当然也包括身处太行山之中的族群。也只有如此众多的,并处于城郭之外的老百姓聚拢起来,才能迅速发展成摧枯拉朽的力量。

所以笔者看来,狄族“伐邢”也罢,“入卫”也罢,其实更像是后世那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农民大起义。

第三,狄族的文化特征。杜预在注释《左传》时也注意到,由于狄族信鬼神之事,因此才会听信卫国史官华龙滑与礼官孔的说法,让他们先行返回卫都朝歌(淇县)。而笃信鬼神之事的民族,可不就是殷人吗?这一记载的原文是:

“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这一段记载,还能说明另一个事实,即狄人与卫人之间能够直接沟通。这种沟通,显然属于语言相通的那种情况。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不是文化相近,语言相通,凭什么狄族首领能够轻信这二位所说的道理?要知道,这二位所说的事情,乃是国之大事!其中最少应包含如下信息:其一,太史地位崇高,主管祭祀,能够与神沟通。其二,能不能得到卫国,根本在于得到一国之社稷与宗庙的控制权。其三,太史的话,在卫国朝歌城内没有人不敢听。如果依照太史华龙滑的话,则卫国首都朝歌就可唾手而得,免得攻城,这自然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四,狄人的目的在于占领朝歌。占领朝歌的举动,可能预示着狄族重新获得了自己祖先的都城,这是一份荣耀;其次,也说明狄族本就是一个拥有城邦文明的族群。

第四,在邢与卫之间,也就是今天的邢台与淇县之间,这是殷商时期的核心区域。比如邢台,早在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就迁都于邢,历时百余年。而朝歌,也就是今天的淇县,还有其间的安阳(殷墟故址),更是殷商后期的都城。虽然周王室代替了殷商王室,尽管邢台、朝歌来了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如邢侯、卫侯,但周王室并不能把周原上的老百姓一起带过来。故而,邢、卫之间的这些原住民是不变的。但这些原住民,或者出于对周人当前统治的反感,由此怀念起殷商故国,并出现揭竿而起的情况,应该也是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不论伐邢灭卫的狄人是赤狄还是白狄,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甚至是在生产力上还十分低下的游牧民族。当然,狄族,也绝非早先的诸夏之民,这在《左传》中就已经排除,即所谓的“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当然,狄族应该也不属于殷人,因为殷人是诸夏之一。所以,狄族应该就是最早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原住民。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