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楚国内乱与齐伐山戎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3-17 02:25:16

公元前664年,也就是周惠王十三年,楚成王八年,齐桓公二十二年,当然也是鲁庄公三十年。这一年之所以是如此的重要,因为它是南北国际争霸格局发展进入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的形成,是由发生在南北各自一方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塑造的。从北方来看,齐桓公这年冬天的伐山戎之举,不但救燕国于危难之中,同时也展现出了齐国存亡绝续的大国风范,故而“诸侯皆服”。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上的评价。从南方霸主楚国来看,申公斗班在这年秋天发动政变,一举除掉了秽乱楚宫的令尹子元。在政变之后,斗谷於菟当上了楚国令尹。以理推之,这时的楚国一定也是被折腾得够呛,故而才会有鬥谷於菟毁家纾难以救楚国的历史壮举。

这两件事情,看似各不相干,但其实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南北国际格局。其所形成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投射所造成的国际人心向背,进一步加深了南北新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其结果就是齐桓公的霸业进入了新的高潮,而与此相反的是,楚国的霸权出现了分崩离析的苗头。只有深入理解这一影响所能促成的新的国际力量的演变,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春秋》与《左传》所展现的历史记录。

先说一下楚国这次政变(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场内讧)的起因、发展、结果和影响。

第一,按照《左传》的说法,令尹子元打从伐郑失败归来之后,就干脆搬到王宫住了下来。言下之意,就是令尹子元彻底放下顾忌,正儿八经霸占了楚成王的母亲,也就是息夫人。这种行为,当然是对楚成王的冒犯,更是对王权的挑战,如果包含着把楚成王取而代之的野心,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二,对于令尹子元这种行为,楚国王室成员自然不会放任不管,因此就有了“鬥射师谏,则执而梏之”后续发展。这也就是说,面对令尹子元的狂妄和放纵,王室成员对令尹子元心怀不满者大有人在,而鬥射师则率先进行了谏阻。但令尹子元不但不反思,反而把鬥射师给抓了起来。这,当然会引起王室成员更大的反弹。

第三,楚国王室内部针对鬥射师被抓的这一情形,爆发了激烈的对立。尤其,鬥氏一族,家族庞大,人物荟萃。早年就有鬥伯比、鬥廉,现在又出现了鬥射师这样的直臣。尤其还有鬥班、鬥御强、鬥梧一班人马,这三人正是令尹子元前年伐郑大军中的主力干将。再加上这年政变后作为令尹的鬥谷於菟,可见是实力雄厚,怎可小视。鬥氏一族,在鬥射师被抓后,肯定是被逼急了,因此才会密谋把令尹子元除掉。

第四,要除掉令尹子元,就必须有军事准备。而做军事准备的人,应该就是申公鬥班。申公二字可见鬥班此人被分封于申,这应该是申国被楚文王灭国后发生的事。申,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这里是通往中原腹地的关键,更是楚国人早期活动的地方。以理推之,封地在这里的申公鬥班一定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领,更是最具军事实力的地方领导人。由这样的人作为政变军事牵头人,实施剪除令尹子元的重大行动,自是十分合适。也只有依靠鬥班这样的人,政变活动才能有效防止其他军事派系介入,从而有效控制郢都。

第五,这次楚国发生的政变,一定是发生了严重的军事冲突,而双方的军事冲突,不但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甚至有可能导致郢都受到很大损毁。正是因为这次军事冲突的烈度和损失,才会有斗谷於菟毁家以纾楚国之难的义举,否则毁家纾难就无从谈起。那么作为纾难,鬥谷於菟所花费大量的个人财产首先会去做什么工作呢?我以为,首先应该是弥合楚国王室内部的裂痕,而要弥合裂痕,则需要对失败一方的贵族进行抚恤,尤其是对死伤于这次政变的贵族家属进行安抚,如此才能更大范围的团结楚国贵族。其次,应该是修复被毁坏的郢都设施。其三应该是重组楚国的军事系统,而这个系统应该是被政变严重削弱了。

第六,关于楚国这次政变的影响:

其一,这次政变所导致的楚国内伤,必然会让楚国继续楚文王死后停止的对外扩张步伐,从而休养生息。这对于北方国家联盟应该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这个时间窗口内,北方诸侯合力伐楚,则楚国必会遭到沉重打击,使其再难以北顾。

其二,楚国军事力量衰弱,将会导致部分原来已经臣服于楚的汉东诸侯离心离德,甚至心向北方。比如蔡国,如果能在这个当下背楚投齐,自是最佳机会。蔡哀侯如果复辟,应该就在这个时间窗口。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次机会,才有可能让蔡哀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桓公。如果蔡哀侯没有复辟,也是其子蔡穆侯重新投入北方国家联盟的新机会。类似蔡国这种情况的,还应该有徐国等等。因此,这是北方国家争取汉东诸侯的绝佳机会。

其三,楚国控制的南方诸侯联盟有了松动的可能。因此,如果在这个时候北方国家趁机添一把火,就有可能彻底熄灭楚国崛起的势头。

再说齐桓公伐山戎的大致脉络及其政治影响。

第一,齐桓公讨伐山戎,动机应该是来自燕国的求救,而这时的燕国君主是燕庄公。这儿的燕国应该是位于今天北京的燕国,史称北燕,即燕召公立国的燕国。燕国的都城蓟去齐国都城临淄的直线距离大约是370公里。这中间几乎没有有影响的诸侯国。这个现象至少说明,燕国离齐国很远,燕国孤悬北地,当时的华北平原有可能就是一大片断断续续的沼泽之地,还不适合农业人口的耕种,因此许多地方依旧属于人迹罕至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齐桓公要出兵救燕,是下了血本的,是决心很大的。

第二,从鲁庄公三十年《春秋》的记载可知,这次齐桓公北伐山戎,事前是找了鲁庄公的。即“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的描述。但是可想而知,鲁庄公可能拒绝了这次北伐,其中原因不得而知。但鲁国的这次拒绝出兵,给鲁庄公造成了很大麻烦,尤其是在齐桓公胜利北伐之后,鲁国受到了齐桓公的打压和挤兑,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鲁庄公的病死,以及公子庆父在鲁国势力的崛起。比如鲁庄公三十一年,齐桓公之所以会到鲁国“献戎捷”,就是对鲁庄公的一次无情嘲讽。这些事情构成了鲁庄公末年鲁国政局的崩溃。

第三,齐桓公成功北伐,不但严重打击了山戎的力量,也给燕国后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态势,这是燕国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北方强国的重要基础。

第四,齐桓公在班师过程中,燕庄公一路送齐桓公来到鲁国境内。齐桓公十分大方,按照诸侯相送不出境的老规矩,把分别位置以北的齐国之地让给了燕国。这个位置据后世学者研究,在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东北。而沧州市距离临淄也在200公里开外。据说,齐桓公的这次仁义之举,大得天下诸侯之心,由此诸侯皆服。

第五,这次齐桓公北伐,有可能是一次单独出兵,因为未见宋、卫、邢等国家的赞助。如果赞助,则会如鲁僖公十年《春秋》所记载的那样,记录“夏,齐侯、许男伐北戎”一样被记载。而齐桓公之所以能长驱千里,北伐山戎,足见齐国国力之盛。

第六,齐桓公这次北伐,虽然在政治上十分得分,但是齐桓公并没有把这种政治优势继续扩大,使其成为齐国图霸天下的野心,却仅仅陶醉在“诸侯皆服”的虚幻之中。而楚国的大国崛起,却是另有一番景象,即具有了经营天下的雄心壮志。比如,齐桓公的力量投射,还没有到达洛阳以西,虢公、晋献公仍然不买齐桓公的账,依旧自说自话,各自独霸一方。其次,齐桓公没有因此主动向南发展,积极打击楚国霸权,终究留下隐患,以至于楚国最终灭了齐、鲁等北方诸侯。因此,齐桓公虽然在这一年达到了其人生的高光时刻,但终究由于缺乏改朝换代的愿景而无所作为,更没有抓住楚国有可能分崩离析的机会。而一旦缺乏天下一统愿望,则难以激励齐国后人前赴后继的去达成这个目的,从而只能成为偏安小朝廷,难有更大作为。

总而言之,这一年是南北两个区域霸权力量此消彼长的重要转折点,但是齐桓公所在的齐国因为奉行”尊王攘夷“的大旗,失去了乘势经营天下,尤其打垮楚国霸权的机会。而楚国,正是由于鬥谷於菟的“毁家纾难”,才有了楚国新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否则,一国一旦出现重大的政变事件,则往往会成为衰败的转折点,比如郑国。但幸运的是,楚国有鬥谷於菟!而更重要的是,楚国具有问鼎中原的野心,这个野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楚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凝聚起来,最终成为盛极一时的大国!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