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作者何以对齐国怀有如此之深的敌意?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3-16 06:12:56

左丘明

按照《史记》的记载,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于是齐桓公出兵救燕,北伐山戎,直至孤竹而还。燕庄公感激齐桓公的义举,因此一路送行,至于齐国国境。齐桓公感动于燕庄公的深情厚谊,于是十分慷慨,竟把分别之地以北的齐国领土赠与了燕国。尤其临别之际,齐桓公诚恳告诉燕庄公,希望今后的燕国也要恢复召公之政,纳贡于周,一如西周早期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燕国那样。

这样的齐桓公,这样的国际义举,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值得大书特书,大赞特赞的!因此,《史记》上说“诸侯闻之,皆从齐”。这样的齐国,就如孔夫子说的那样,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因此,孔夫子对于齐桓公的功绩是不吝赞美的。比如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是说齐桓公为政,不但正直,还不耍阴谋诡计,是光明正大,是高于晋文公的。

至于齐桓公兵伐北戎的功绩,孔夫子更是提高到了人民福祉、民族存亡的高度。孔夫子告诉子贡:“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虽然这句话是为了替管仲辩护,但更重要的是让后世看到了孔夫子对齐桓公功绩的赞美态度。

然而,在《左传》中,齐桓公北伐山戎这样的功绩是不值一提的,甚至是有过错的!尤其《左传》通过突出记载齐桓公向鲁庄公“献戎捷”一事,以鸡蛋中挑骨头的精神,找出了齐桓公存在“非礼”的一面。即《左传》鲁庄公三十一年中唯一的那句话:

“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

对于这句话,重点当然是“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这既是对齐桓公的指责,更是对齐桓公伟大功绩的蔑视!因为按照一般的道理,对于诸侯来说,最大的“礼”不就是尊王攘夷吗?最感人至深的“礼”不就是救燕、救邢、救卫这样存亡绝续的国家大事吗?难道在《左传》作者眼中,这大道理还管不了他的小道理?他的小道理不该服从天下的大道理吗?这样不讲道理的《左传》作者,岂不更是“非礼”的吗?

无法想象,《左传》作者究竟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思和理论,竟然对齐桓公的功绩采取了蔑视姿态,甚至是批判的态度。比如在鲁僖公九年的《左传》中,作者通过宰孔之口,把齐桓公的功绩更是极力贬低了一下:

“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

按照宰孔说法,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兵救燕,不存在高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齐桓公这是不务德而勤远略,是典型的好高骛远!这真是诛心之论!作为今天的读者,已经无法确知,《左传》作者究竟有什么样的依据,来做这样的诛心之论!难道是孔夫子也错了吗?

好在还有《论语》,还有《史记》的记载,不然齐桓公真的是冤枉死了!说什么历史是人民写的,这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的话而已!而真相是:历史是书写历史的人写的!是胜利者写的!写历史的人,只不过是胜利者的思想俘虏而已!

如果左丘明是鲁国宗室,并目睹过鲁国亡国之痛,这一切就很好理解!因为在整个《左传》中,刻意通过文字贬低的不光是齐桓公,还有齐僖公、齐襄公等等,因为这些齐国国君在位期间,正是鲁国走下坡路,鲁国国际地位开始让位于齐国的时代。尤其齐国奉行的整个国家政策,包括齐鲁联姻的结果,其最终的执行,都是以弱鲁成为代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鲁国宗室,在他回顾历史的时候,如果对齐国国君形成油然而生的仇恨情绪,那也是很好理解的!

否则,又该如何理解呢?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