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筑台”为哪般?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3-17 02:25:16

鲁庄公三十一年,鲁国一年之内,春天筑台于“郎”,夏天筑台于“薛”,秋天筑台于“秦”。以《春秋》行文可知,这一年算得上是一个鲁国的筑台之年!但是,鲁国筑台动机究竟是什么?筑的又是什么样的台?而所筑之台的功用又该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杜预的理解中,就是“刺奢”!也就是说,鲁庄公所筑之台是歌舞之台,奢靡享受之台,因此《春秋》于此讥讽。除了讽刺鲁庄公的奢侈,杜预还认为,鲁国是春、夏、秋三季各筑一台,这属于土建工程,因此不符合“土功”对于时令的要求,是“非礼”的。按照《左传》鲁庄公二十九年的说法,“土功”应该放在十月份之后,即“龙见而务毕”的时候。

然而,以笔者之见,这完全是杜预的想当然!其实,要考察这一年鲁国之所以会频繁筑台之缘由,就必须客观的考察鲁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就是说,鲁国的筑台活动更多地会服从于国家安全的需要,而不应该是鲁庄公毫无道理乃至毫无可能的奢侈之念,更不应该是所谓土建工程开始时间的“礼”与“非礼”问题!这是因为:

第一,关于鲁国筑台的工程记载,通观《春秋》,也就只有在鲁庄公三十一年才有所记载。而且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年的记载表现为一年之内,三次筑台,不但记载十分集中,也十分引人注目!这样的记载,反过来告诉读者,这是特别记载,特别记载的作用就在于特殊用意!因为,这年鲁庄公鲁国的筑台并非特例!比如在鲁庄公三十二年的《左传》中,就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暗示,即“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这条记载可以知,鲁庄公在较早之前,即在他娶孟任之前,便在党氏所居附近建筑过一个“台”。所以,这年筑台的记载,用意很深!

第二,如此特殊的记载,必定与这一年鲁国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有关。而这样的形式,必定与鲁国的国家利益有关。从阅读《春秋》《左传》可知,这一年的鲁庄公精神应该是非常的紧张!尤其当鲁庄公拒绝齐桓公之请,没有出兵救燕之后,内心应该是彷徨的!而更为让他紧张的是,类似鄣人降服齐国这样的事情,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尤其在齐国国力与威望日盛一日的情况下,鲁国原先的那些附庸小国,包括类似鄣人这样的其他鲁国城邑,其大夫,其人民,都有可能背鲁而投齐。而这,才是鲁庄公最为忧心的事。因为,如果继续出现这样的事,将证明当年鲁庄公一边倒的投入齐国怀抱的国际政策是错误的!因为,鲁庄公的国际政策,非但没有让鲁国更加强大,而是越来越完蛋!鲁庄公面临的压力很大!

第三,再看一看这年鲁国所筑之台的地理位置。春天所筑在郎,鲁有二郎,我以为此郎应是鲁国之南,目前已经淹没于昭阳湖水域底下的郎地。此地与曲阜之间的直线距离约64公里。此地有古代小国唐、费、极、滕、茅、薛等鲁国下属的附庸国。夏天所筑在薛,应是鲁国之薛,而非薛国之薛。此处薛地位于曲阜西北,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之东,离桃丘、酅、柯、郿这些鲁国新开发区域不远,但距离曲阜直线距离在120公里。秋天筑台之地秦则更远,此秦当然不是大秦之秦。秦邑位于曲阜西北,现属河南省范县陆集乡,距离曲阜直线距离124公里!秦邑之台距离薛地之台则不远,大约44公里。郎地的位置应该与宋国有关,而薛、秦二地显然是对齐国的设防。

按照《公羊传》的评价,郎地之台,临近老百姓生活用水的地方,妨碍了群众浣洗之便;薛地之台是离曲阜太远;而秦地之台则太靠近秦邑城郭。《谷梁传》则认为鲁庄公是没找事,纯属折腾老百姓。以上两种说法,让鲁庄公像个傻瓜,显非真相,故不可信!

其实,鲁庄公之所以在这里筑台,一定涉及军国大事!而最重要的军国大事,就是捍卫鲁国既有的城邑,并防止再有附庸之邦脱离鲁国而转投他国,如齐国,如宋国。而所谓之“台”一定是具有一定管理功能的军事设施,比如烽火台。也只有烽火台这样的军事设施,在驻扎常备军的同时,还可以传递边境消息。尤其,如果这些烽火台能在临近城邑和群众聚集处设立,则可对当地居民的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并方便向曲阜发送情报,以免被动。

图一

那么,鲁庄公所筑之台是不是烽火台呢?还有没有其他证据呢?当然有,比如,在春秋早期,“台”字所指究竟是什么样的事物?查甲骨文的台字,其实更接近简化后的台字,如图一,而非“臺”。这样的台字,如果按照会意的方式去理解,则其上如袅袅狼烟,其下如口似在传递消息。如果鲁庄公建设的这三座台就是烽火台,则其建筑工程量并不大,不存在劳民伤财的问题。但是作为古代的烽火台,一定是驻扎军队的,加之要传递消息,则一定会配套一定的管理办法和管理人员。那么这些军队和管理人员,就能够对当地的居民实施一定的管辖权,而这样的管辖权,使台字成为后世对衙门官吏的敬称就不足为奇了。比如台阁、钧台、三台等等,都是官署之称。

因此,鲁庄公筑台,必是军事用途!更是鲁庄公处于惊弓之下的心理反映,是鲁国再也输不起的保守反击姿态。但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的反映,必定会更加强化鲁国所面临的内外危机!这一年六月的“齐侯献戎捷”就是齐桓公对鲁庄公的军事威慑,更是对鲁庄公缺乏判断力的一种嘲笑!

图2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