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灭卫到入卫!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4-02 02:52:19

卫懿公战死

一般而言,在古代,国名往往也是地名。比如“卫”,是指卫国疆界之内的范围,但同时也特指卫国的都城朝歌。当然,作为卫国的国名,首先来自于当初分封卫国时的国家职责,即保卫新生的周王室的职能。所以,当朝歌成为卫国都城之后,朝歌的原有地名就让位给了“卫”。

在鲁闵公二年的《左传》中,“卫”作为国名、地名反复出现在不同的语式之中。而其中的区别,也许就内涵着不同的历史场景。比如“冬十二月,狄人伐卫”的记载,如果结合后文,就知道此处之“卫”一定不是卫都朝歌。因为,我们通过阅读后文可知,卫懿公是率领着大军离开了朝歌,并最终兵败荧泽。故荧泽所在,定不在朝歌城下。

这是因为,在卫懿公把朝歌都城的防守任务交给石祁子和宁庄子之后,就摆出了率师远征的架势。《左传》记载,“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按照这个阵势,明显是出征队伍,而不是城下迎敌之阵。如果是城下迎敌,应该是左、中、右布阵,而不是前、中、后列队。

为什么在“狄人伐卫”的情况下,卫懿公会率师远征?这个现象的背后,可以有两个推论,其一是,狄人所谓的“伐”,是指在卫国疆域内肆意侵占,而非直接攻击朝歌;其二是,双方在特定地点约架,一论胜负。但如果继续阅读到“及狄人战于荧泽”则可知,卫懿公的出征更有可能是前者,因为“及”在这里更多的意思是后者赶上前者的意思。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卫国境内发生的情形,有可能就是狄人势力在卫国境内的野蛮性成长,从而严重挤压了卫国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以致卫懿公不得不拼死一战,力靖寇氛!

但是,很遗憾!卫懿公在追逐狄人的时候,不幸战败荧泽,以身殉国!这就是“卫师败绩,遂灭卫”的《左传》记载。这里的“遂灭卫”的记载,是特指卫国君臣战死,国家覆灭,而非卫国首都被占领,宗庙被毁。在《左传》中,一般是用“入”这个动词来表达对国家都城的占领。

真正的卫国首都被占领是在卫懿公战死之后。《左传》记载,狄人抓了史官华龙滑与礼孔之后,带着这两个俘虏“以逐卫人”。这里的“以逐卫人”,应该考虑狄人是要利用这二人去攻打卫国都城朝歌,目的在于以较小的代价获取朝歌,尤其不希望朝歌被毁。正是为了这个原因,狄人才会相信华龙滑的话,放他们二人提前去卫国首都朝歌。而事实也是这样,在此二人回到卫国首都朝歌之后,卫国的守城大臣石祁子、宁庄子在听取了他们关于狄人不可战胜的消息后丧失了保卫首都的决心,并于夜晚带领一城人马逃离了朝歌。

狄人为什么会轻信华龙滑与礼孔的话,为什么不随着他们二人一同入城?最大的可能就在于卫国的宗庙社稷中存放的国宝,也就是各种祭奠祖先的青铜礼器。对于狄人而言,相信华龙滑的话,是希望那些卫国之宝能够原封不动的交给狄人,但让狄人没有料到的是,石祁子、华龙滑他们其实并没有主动留下这些卫宝,而是在深夜偷偷溜出朝歌的时候,或者带走了一部分,或者藏匿了一部分,或者损毁了一部分。

也许正是为了这个原因,在狄人进入朝歌后,发现不但华龙滑他们溜走了,而且卫宝尽失,故而大怒!所以才有了后续“遂从之,又败诸河”的进一步动作。当然,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卫人逃难的路线会是怎样的?真正的目的地又在哪里?尤其石祁子们带领出城的卫人人数会是多少?而最终,这些逃出生天的卫国人,为何会只剩下三百七十人被宋桓公所收留?

欲知后事如何,还需进一步努力分析!请待下文。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